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傳統(tǒng)樂舞美學思想視域下的舞蹈美育實踐邏輯

2024-04-30 15:30:41
美育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舞蹈動作藝術

王 雪

(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樂舞歷史與豐富的樂舞美學思想,其審美準則涵蓋著表演旨趣、鑒賞品評等多重內涵,并論及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多重向度,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美育精神。對于當下的舞蹈美育建設,選擇從傳統(tǒng)樂舞思想的視角切入,有助于解決實踐層面所面臨的本土問題,并契合教育對象的環(huán)境背景與文化記憶。當代的舞蹈美育建構應在對傳統(tǒng)樂舞思想的吸收與借鑒中融匯創(chuàng)新,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樂舞美育精神,并根據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創(chuàng)意生發(fā),建構“據本開新”的實踐理路。

一、藝術感性與道德理性的統(tǒng)一

在中國古代樂舞美學思想中,關于情與理的討論貫穿始終。道家的“法天貴真”與儒家的“發(fā)情止禮”相融合,逐漸形成共同的“淡和”審美準則,體現出感性與理性的和諧??梢哉f,古代樂舞美學思想多是圍繞情與理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而不斷發(fā)展的?!扒椤睘榍楦?“理”指禮與德,早期禮樂教育往往具有神秘性、祭祀性,與祖先崇拜和泛神崇拜相聯系,具有感性的一面。春秋之后,“子不語怪力亂神”[1]5393“天道無?!钡人枷腩A示著理性的復歸。儒家樂教高揚理性精神,從人文關懷出發(fā),以現實而理智的態(tài)度看待社會現象。禮樂教育“以道德節(jié)制欲望,以理智統(tǒng)帥情感”[2],追求“發(fā)乎情性,止乎禮義”[3]567??鬃铀岢龅摹皹穭t韶舞”[1]5468,“惡鄭聲之亂雅樂”[1]5487,“樂而不淫,哀而不傷”[1]5360等思想,充分體現出以情融德、以道統(tǒng)藝、以美向善的審美準則。儒家樂教反對不加節(jié)制的情感宣泄與單純的享樂縱欲,注重道德與欲望的結合、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禮樂教育以道德理念指導樂舞藝術,將禮儀貫穿至整個舞蹈的動作、調度、節(jié)奏之中,強調表現形式與價值內容的統(tǒng)一,注重“文”與“質”的相得益彰,美與善的共寓一體。禮樂教育崇德雅正,樂教之德體現在作樂象德與崇修己德,樂舞內容與文治武功、德行仁政、祥瑞吉慶密切相關。樂教不僅針對貴族子弟,也輻射平民大眾,《尚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4]及《詩經》“民之秉彝,好是彝德”[3]1124,反映出禮樂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自上而下延伸與普及,尋求對社會群體價值取向的統(tǒng)一。禮樂教育寄托了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兼重向外延伸的天道與向內探求的人道,并以天道建構禮樂的合法性,以人道來修身塑己。理想的人格體現為“生德于中”的德性內生動力,也體現為“風乎舞雩”的詩意追求。魏晉嵇康、阮籍及明中后期文藝思潮所提出的樂教思想雖反對儒家道德性的價值理性,但依然“堅守道家的超道德價值理性”[5]??傮w而言,傳統(tǒng)樂教追求“樂”,但注重超官能欲望、超利害關系的精神之樂與審美之樂,這種思想對中國藝術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今天的舞蹈美育具有啟迪意義。

在近代教育中,傳統(tǒng)的理想人格教育逐漸轉向職業(yè)教育與工具性教育。在工業(yè)革命影響下,傳統(tǒng)教育觀念發(fā)生根本改變,教育目標指向大工業(yè)生產所需的專業(yè)型人才,而人文學科不斷被邊緣化,人文精神逐漸被湮沒。對于舞蹈教育而言,受蘇聯“雙基”教育理念及“專業(yè)型舞蹈教育模式”的影響,知識與技能成為各類別舞蹈教學的首要內容,這也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眾對舞蹈的認識多局限于搬腿下腰等身體訓練與技術技巧。這種教育過于注重技術性與工具性,偏離了“人”的主體,忽視了對人文素養(yǎng)與精神內涵的培育。隨著我國教育方針從“雙基”轉向核心素養(yǎng),從“大國工匠”轉向以人才產出為導向,藝術教育也應注重“道”與“術”的平衡,在藝術實踐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陶冶情操。

在核心素養(yǎng)指向下,當下的舞蹈美育需要統(tǒng)籌協調教學內容的審美感性、技術理性與道德理性。技藝性是舞蹈的特性之一,精彩的舞蹈表演離不開對身體的支配與表達,朱光潛曾指出:“各種藝術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例如寫字、作畫、彈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簫要有喉舌唇齒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學一門藝術,就要先學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6]朱光潛的論述強調了藝術教育中技術與技能的重要性,但僅有技能而缺乏情感,同樣呈現出表演的空洞,并與美育的旨歸相背離。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中,需要滲透審美情感與人文精神,明晰課程所要培育的價值與素養(yǎng),在求真、向善、臻美中獲得精神享受、建構審美理想。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需貫穿在教學過程之中,舞蹈中的感性涵蓋感覺、感知、情感、靈感等,理性涵蓋動作分析、技術把握、肢體控制、氣息控制、情感控制等。感性是理性的基礎,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知覺等感官刺激,能夠產生直觀的形象認知。在直觀認知的基礎上,思考其內涵意旨與審美意蘊,并在深度理解中形成理性認識。在教學實踐中,可運用情境教學法,以充滿情感的語言描述,使教育對象產生感性認知,激發(fā)學習興趣、孕育審美趣味。然后,建立感性與理性的內在聯系,引入知識與技能的講解,分析內容的情感基調、形象的塑造細節(jié)、身體的表達方式,深入理解舞蹈藝術的特點,并生成富于理性的審美觀念。在藝術理性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道德理性,關注倫理道德、時代精神、價值理念,并探索審美理想與精神意涵的身體外顯方式,提升舞蹈的深度與高度。最后,以理性指導感性,使感性表達進一步升華,達到藝術表達與社會精神的契合。質言之,在舞蹈美育中,感性的興趣是理性認知的前提,理性分析與動作技術是感性表達的根基,在教學中需注重情與理的統(tǒng)一,感性與理性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身體技能與審美文化的統(tǒng)一

中國古代樂舞追求形與神、情與志、外在舞姿動勢與內在哲思理趣的統(tǒng)一。明代李東陽曾論及“樂始于詩,終于律……以陶寫情性,感發(fā)志意,動蕩血脈,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覺者”[7],指出樂舞是內心情志與身體表達的統(tǒng)一。禮樂教育兼重文與質,對動作規(guī)格、隊形調度均有嚴密要求,同時并賦予其象征意味。如朱載堉舞譜中,禮樂舞的動作形態(tài)體現為“送搖招邀”:“上轉若邀賓之勢,下轉若送客之勢,外轉若搖出之勢,內轉若招入之勢。”[8]“上轉”“下轉”等“四勢”分別象征著仁義禮智“四端”,“轉初”“轉半”“轉周”等“八勢”分別象征著三綱五常。在動作的闡釋中,可以看出其外在形態(tài)與象征含義的內在關聯性,如“轉初勢”轉的幅度最小,將小與溫柔、仁愛相關聯,以此象征“惻隱之仁”;“轉半勢”為轉180°背向觀眾,背身帶有一種羞愧、厭惡、回避的感覺,由此象征“羞惡之義”;“轉周勢”為轉360°,象征著周全與圓滿,由此引申為“象篤寶之信”。在整體的審美基調上,武舞以“發(fā)揚蹈厲”的動勢與風格彰顯勇武,文舞以“謙恭揖讓”的形態(tài)與風格彰顯仁義??梢钥吹?禮樂教育中,舞者執(zhí)羽龠、干戚等不同道具而舞,舞蹈動作均有細致嚴密的規(guī)定,動作幅度與隊形調度“周旋有度,俯仰不惑”[9],舞蹈身體語言被賦予儒家倫理綱常的孝悌仁學,并在審美上呈現為中正和諧、平衡對稱、端莊有禮的特點。表演性樂舞雖非彰顯價值理念與道德倫理,但同樣追求技藝性與審美性的統(tǒng)一。詩詞中對樂舞的描摹往往不局限于表演技術與秀美姿容,而是上升至意象美的妙韻,注重舞技所營造出的藝術想象。如《白纻舞》“宛若龍轉乍低昂”[10],《霓裳羽衣舞》“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11],均顯現出“圓游流轉”的審美意蘊與“法天地自然”的哲學精神內涵追求。當下人們常追求外在的感官刺激與快餐式審美,帶來審美能力的弱化與審美惰性的生發(fā)。舞蹈美育的價值在于幫助教育對象建立深層的審美意蘊,改變消費社會審美快適化下以追求感官滿足為主的現象?!白鳛閷徝篮B(yǎng)的美學知識不是簡單的知識記憶或是一般的了解,而是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積累?!盵12]因此,舞蹈美育需要統(tǒng)籌審美知識、審美文化與身體技能,使教育對象在身體體驗中感受美、認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追求精神的超脫。

在實踐理路上,首先是設計動作形象,豐富動作內涵。舞蹈動作具有表情達意的語言性,同一動作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含義。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設計,在特定的情境中,賦予動作元素以形象化、性格化、語言化特征,可使教學從單純的動作教授上升至具有表現性、情感性、風格性的審美文化表達。如圍繞詩詞展開,根據詩詞中的形象、情感、意象設計動作,以具象的舞姿造型、短句組合,外化抽象的情緒情感與審美意象。在此過程中,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藝術精神入手,結合所表現詩詞中描繪的特定景象,進行細致分析、聯想生發(fā)。然后,選擇舞種類屬,圍繞該舞種的運動規(guī)律、韻律特點、審美風格,選擇與詩詞形象相同的質感與氣質,思考詩詞文字語言到舞蹈身體語言的藝術轉化表達,設計出代表性舞姿造型。

其次是層層遞進講解,深化審美認知。第一階段可對所學舞蹈中主干動作的要領與規(guī)范進行講解,包括動作元素的由來、細節(jié)、運動規(guī)律等。對于傳統(tǒng)舞蹈而言,其身體語言受到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特點、歷史階段、經濟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一個地區(qū)的民族精神、審美心理與勞動生活,會從“生理的、心理的、形態(tài)的、神態(tài)的等特殊的形象標志”[13]保存在人體動態(tài)之中。這些體態(tài)動律有些易于理解,有些帶有特定地區(qū)、民族、階段的文化特征,需要對其進行解讀。在建立整體認知的基礎上,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擬,切身示范講授每個動作的規(guī)格要領,以及短句的銜接處理。第二階段是情境化、形象化的解讀??赏ㄟ^設定故事情境的方式,將動作語言融于情境化的解讀之中。如賦予動作以人物形象,在敘事聯想中,將自身代入角色,以肢體傳達角色情感,塑造角色性格。根據所設定的形象,將主要動作與人物故事相關的意象語境相聯系,在教學中通過意象提示調動想象力,使表現更加自然生動,富有情感和生命力。

再次是追求個性表達,培養(yǎng)創(chuàng)意思維。通過動作的學習與講解,對動作法則、運動規(guī)律、藝術意蘊形成一定認知與把握,并在此過程中深入思考、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藝術表現力。一方面是對既定教學內容的個性表達,即在群體相同的動作中,有不同的藝術處理。這需要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使其在掌握舞蹈語言共性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掘個體優(yōu)長。如教師可在情境教學引導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是否還可將動作與其他角色形象或審美意境、文學典故相關聯,形成不同的詮釋。在啟發(fā)的同時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描述動作的路線軌跡、節(jié)奏力度、內在質感,思考這種形態(tài)勁力的身體表達與形象氣質、審美意象之間的內在關系。在深入思考中,能夠對動作的形象與情感產生更加具象生動的認知,并產生個人的審美理解,進而在身體表達上更具情節(jié)性和表現力,形成個人風格。另一方面是圍繞教學內容的某個元素進行編創(chuàng)或即興,培養(yǎng)創(chuàng)意思維。在擷取元素的創(chuàng)意表達中,能夠打破常規(guī)模擬再現學習環(huán)節(jié)所形成的思維定式。在需要快速做出身體反應的即興表演中,可以喚醒潛藏的知覺意識,并在身心的碰撞中產生靈感。在教學中,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引導教育對象將自身融入情境之中,在沉浸的氛圍里創(chuàng)意表現。還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編創(chuàng),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并在合作學習與交流的思想碰撞中產生靈感。也可通過對比的方式拓展思維,如確定某一主題后,講解或播放幾種不同風格的藝術表達,讓教育對象思考同與異,并選擇一種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在對比中既能夠形成表演參照,也有助于發(fā)散思維。在編創(chuàng)與即興的過程中,以激勵的態(tài)度進行評價,以合理的引導循循善誘,進而幫助教育對象在體驗中生成愉悅感、建立自信心、提高創(chuàng)造力。

最后是引入鑒賞環(huán)節(jié),拓展藝術視野。通過舞蹈鑒賞環(huán)節(jié),了解不同國家、地區(qū)、民族、時代舞蹈藝術的表現特征、審美理念、文化意涵,培育審美素養(yǎng),使審美活動更加準確與深入。一是將舞蹈與其他藝術門類相聯系展開鑒賞,增進藝術之間的互通共融,同時開拓視野、延展思維。如對于《只此青綠》,可先對畫作《千里江山圖》進行鑒賞,分析宋韻美學與文化基調。然后,對當代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進行分析,講述舞者對“青綠”顏色形態(tài)及遠山靜物的表達方式。在欣賞《只此青綠》后,可對比同樣“出圈”的《唐宮夜宴》展開討論,分析《只此青綠》與《唐宮夜宴》在審美上的迥異?!吨淮饲嗑G》和《唐宮夜宴》均是“麗人”形態(tài)的展現,唐代的大氣雍容、豐腴壯碩反映在舞蹈上,呈現為口含棉花、身塞海綿、打鬧嬉戲的唐俑形象,宋代的尚意重雅、簡約玄淡則呈現為清俊兀傲的麗人形象。除語言形態(tài)的審美把握外,還可對作品的觀念創(chuàng)新、語匯創(chuàng)新、媒介創(chuàng)新等方面展開剖析。二是欣賞不同舞種、不同編導對同一主題的多元表達,認知“跨文化作品中的同質性和異質性的表現手段”[14]。如在講授傳統(tǒng)文化精神時,欣賞古典舞、芭蕾舞、國標舞、街舞等版本的《黃河》,感受不同身體語匯對中華人民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精神的詮釋表達。在觀賞古典舞《黃河》時,感受“擰傾圓曲”的美學特征,以及非敘事的表意性詮釋。通過欣賞芭蕾、國標、街舞對《黃河》的演繹,感受舞蹈的多元性、包容性與情感共鳴力,認知“洋為中用”的表達方式。圍繞同一主題不同舞種、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展開鑒賞,有助于形成立體認知,增加學習興趣。三是按照舞蹈史的時間脈絡輔以相關劇目進行鑒賞,在欣賞中形成對舞蹈歷史發(fā)生發(fā)展的縱線認知。如講解原始社會舞蹈特征時欣賞《螞拐》,認知原始社會時期的圖騰崇拜;講解先秦舞蹈時欣賞《楚腰》,感受楚舞“翹袖折腰”的審美特征,以翎子溝通天地人神的巫楚文化;講解漢代舞蹈時欣賞《相和歌》,感受漢代古樸厚重、充滿張力的舞蹈特性,并結合漢畫像磚石中的《盤鼓舞》形態(tài),思考圖像的藝術活態(tài)表達方式;講解魏晉南北朝時欣賞《逍遙》,感受清峻通脫、超然物外的魏晉風度;講解唐代舞蹈時欣賞復原舞蹈《青海波》《蘭陵王》,以及當代新創(chuàng)的《唐印》《霓裳羽衣舞》等,在對比中思辨古舞新韻的共性和差異,感受唐代樂舞文化的多元廣博。質言之,對于舞蹈作品的欣賞,可先讓教育對象在自身審美經驗與舞蹈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以潛意識或無意識感知語言符號,然后教師再結合社會背景、文化語境、價值理念進行整體性解讀,引導教育對象思考身體表達形式對知識結構的舞蹈意義闡釋,建構整體性的認知。

三、多元貫通與舞蹈主體的統(tǒng)一

中國古代舞蹈教育多包蘊在樂教之中,“樂”為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本身具有多元融通的特質。樂教不僅是對樂舞表現形式的學習,還上升到對宇宙自然、社會人文的觀照。儒家樂教涵蓋政治、倫理、藝術、審美等多種教育職能,其目的在于塑造精神氣質,內化禮法規(guī)約,培養(yǎng)理想人格。樂教與書教、禮教、射御等同為“六藝”的組成部分,并指向端正持中的君子人格培養(yǎng)。“六藝”教育文武并舉、身心兼顧,融合了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體現出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觀念與態(tài)度。中國古代表演理論同樣注重藝術之間的融會貫通,并通過藝術門類之間的互為影響來提升表現水準。如“朱云崍教女戲,非教戲也。未教戲,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簫管、鼓吹、歌舞,借戲為之,其實不專為戲也”[15],朱云崍家班教習以各種樂器和舞蹈為基礎,讓教育對象學習多門類藝術,了解各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與內在規(guī)律,進而通過元素的融合與素養(yǎng)的培育,使其具備較為精湛的舞臺表演能力。音樂、舞蹈、戲曲之間具有內在的相互聯通性,探索彼此之間的融通渠道,能夠更好地豐富藝術表達路徑。李漁也有類似觀點,他主張樂舞教育不僅是動作學習,而是要通過動作來培養(yǎng)能力、提升素養(yǎng)。學舞的目的不在于完成舞蹈,而在于舞蹈所帶來的韻味與氣質,通過習練舞蹈,演員能夠舉手投足間具有“飛燕之輕盈,夷光之嫵媚”[16],在舞臺表演與日常生活中均能怡人眼目。

藝術門類的綜合融通能夠使教育對象理解姊妹藝術的表現樣式、表演技巧、內在規(guī)律、典型特質,思考舞蹈與其他藝術學科之間的關系,找到聯結的要點,帶來藝術表達的創(chuàng)新。除相關藝術門類外,當代的舞蹈美育還指向與人文學科、自然科學之間的聯通,在學科融合中建立網狀思維,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互通共聯,滿足個體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訴求。舞蹈本身具有“語言”性質,能夠較好地與各學科有機融合,針對性地挖掘、選取、整合其他學科的審美資源,能夠打破單向度的思考模式,形成整合的思維習慣,并生成以藝術的方式解構和結構進行表達的思維能力與實操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一是加強舞蹈與音樂、美術的關聯,豐富視聽覺呈現樣態(tài)。音樂、美術是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學生經過長期學習均具備一定基礎知識,易于藝術之間的互通共融。在舞蹈與音樂的聯通上,首先是選擇適宜的音樂,培養(yǎng)學生邊唱邊跳的能力。其次可選用非邏輯語言,引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意思維。如模仿一種動物的語言,并跟隨音樂的變化模擬或講述歡悅之事,或模擬訴說悲傷之事,時而低語、時而激昂。在具體動作上不作限制,但要求表現的情緒和音樂的情緒契合一致,并在互通中思考音樂和舞蹈在情感表達、節(jié)奏運用、意境表現方面的聯系。再次是加入傳統(tǒng)音樂元素。如以古詩詞為題材的舞蹈中可使用《廣陵散》《高山流水》等經典古琴曲為背景音樂,將古樂、古詩、古典舞三者相結合,使藝術氛圍更加多元。在設計民族民間舞蹈課例時,可選用該民族的經典音樂歌謠為伴奏,或加入該民族代表性的樂器音效,采用該民族特有的節(jié)奏動律特征。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舞蹈多為歌舞樂一體不分家,選用民族音樂或歌舞小戲有助于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特性,加強民族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復次是在教學中強化樂感,培養(yǎng)教育對象根據不同節(jié)奏進行表演的能力。具體可圍繞某一節(jié)奏設計課例,如對2/4拍、3/4拍、4/4拍等常規(guī)節(jié)奏的音樂認知與身體表達。還可將音樂的復調創(chuàng)作方式運用在舞蹈之中,認知舞蹈編創(chuàng)圍繞某一元素不斷變形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掌握單一節(jié)奏基礎之上,還可引入特殊節(jié)奏類型,如童謠中的不規(guī)則斷句,少數民族舞蹈中的切分音符等。最后,可借鑒交響編舞法等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編創(chuàng)手法,嘗試對音樂的視覺化表達。如以《命運交響曲》為伴奏,用身體表現音樂,跟隨交響樂的起承轉合、旋律變化、調式、織體表現即將面對考試的心理活動。這種音樂與舞蹈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情感表達與創(chuàng)意思維的培養(yǎng),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更深入、細膩地處理舞蹈與音樂之間的關系。

在舞蹈和美術的聯通上,可通過二者在視覺上的共通特質、線條筆觸的動勢勁力、營造的美學意境展開設計。如充分調動想象力,賦予畫中形象以情節(jié)設計,并運用身體語言詮釋塑造,將靜態(tài)畫作轉化為動態(tài)表達。與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相結合,以身體表意山水美學,培養(yǎng)抽象思維、視覺思維與舞蹈思維之間的轉化。以現代舞的身體語匯表現西方繪畫,感受身體對觀念的表達,思考現代藝術之間的共同特征,聯系所表達的藝術思潮的理論,推動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的結合,增強舞蹈課的文化涵濡能力。還可以舞蹈表演作畫或書法寫作的過程,如將古典舞的身法韻律與書法的用筆技巧相結合,感受兩者在氣韻、動勢、勁力等方面的共通美感。書法在用筆上強調逆鋒運筆,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古典舞講求“一切從反面做起”[17],兩者之間具有相同的動勢規(guī)律。書法注重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古典舞講求含蓄內斂,舞姿動勢多在身體的“擰合”下形成;書法強調運氣,古典舞中呼吸是一切動作的始源??蓪⒆陨硐胂蟪晒P尖的水墨,在身體的“反律”中表現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線條變化,然后融入情緒情感的變化,以起伏對比、含展開合的身體語言表現抑揚頓挫之美,體會兩者之間的意象美和韻律美。

二是加強舞蹈、戲劇(戲曲)、影視“新三科”之間的關聯,推動小型舞劇的教學實踐。舞蹈和戲劇(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漢代以《東海黃公》為代表的角抵戲,以及唐代的歌舞戲、參軍戲等。在宋雜劇、金院本、明清戲曲中,舞蹈也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代中國古典舞是在吸收提煉戲曲舞蹈的基礎上形成,民間舞中多含有地方小戲元素,加強舞蹈與戲劇(戲曲)的結合既是對傳統(tǒng)舞蹈教學方式的延續(xù),也可推動當代對傳統(tǒng)藝術的弘揚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舞蹈與戲劇(戲曲)的結合體現在對人物形象的模擬與塑造上。在舞蹈課的形象塑造中,可借鑒戲曲程式化身段元素,培養(yǎng)模仿能力與生活場景的藝術轉化力。在程式化動作具象表現基礎上,結合舞蹈表情達意的特質,根據自身對角色的理解進行個性化處理。還可結合戲曲“行當制”的形態(tài)建構,以及服飾道具的傳情表意展開。戲曲各行當風格不同,每一行當中又可劃分為若干個小行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風格各異,花旦活潑可愛、青衣大氣端莊、武旦英姿颯爽、凈角粗獷豪邁、丑角幽默滑稽。在不同行當中,所使用的動作語言各有特色,如“青衣兩手交,閨門目下瞧,武旦風擺柳,搖旦手叉腰”[18]。戲曲對人物的塑造具有較為成熟的模式,根據各人物性格特點設有一套相配的表演要求,通過確立形象并詳細設計動作,有助于培養(yǎng)捕捉角色特征、肖形模仿與情感表達的能力。戲曲中的服飾道具種類豐富,服飾道具既是內心情感的外化表現,同時又具有訓練性與表演性。在舞蹈課中加入服飾道具運用,能夠增添教學的多樣化和趣味性,并使教育對象感受傳統(tǒng)服飾道具的文化內涵,認知以服飾道具外化內心情感的方式。對于舞蹈和戲劇的結合,還可通過小型歌舞劇、音樂劇的排演,提升跨門類綜合表演能力。音樂劇是融音樂、舞蹈、戲劇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有助于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在歌舞劇中,需要邊歌邊舞邊演,舞蹈成為一種肢體語言,或表述情節(jié),或烘托氛圍,或推動情節(jié)走向高潮。歌舞劇中每個同學的角色不同,所表演的舞蹈各有差異,這樣有助于個性的發(fā)展,并打破同質化教學。

三是加強舞蹈與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的關聯,增強審美教育與人文素養(yǎng)的融合??蓪⑽璧刚n例與古詩詞相結合,以舞蹈表現詩詞形象與意境。詩詞追求字斟句酌、言外有意,舞蹈追求形神兼?zhèn)?二者有著韻律、情感、意境上的共通。以舞蹈表現詩詞,有助于“在邊歌邊舞中感受所學詩詞的意蘊,領會情景交融、象外之象的審美”[19]。在教學實踐中,可選擇形象感強的詩詞進行設計,用身體語言表現詩中形象;也可選擇意境深遠的詩詞,以舞蹈表現“寧靜之美”“空靈之美”“綺麗之美”“豪放之美”等不同意境。還可根據舞蹈的節(jié)奏動律進行朗誦,使身體韻律與朗誦節(jié)奏相契合,延續(xù)傳統(tǒng)詩樂舞一體的表演形式。除詩歌外,也可將舞蹈課例與經典文學文本結合,用舞蹈語言表現經典人物形象或故事情節(jié),或對課文進行改編,以課文為主題展開再創(chuàng)作。這種方式有助于引導教育對象深入思考、挖掘內涵、抒發(fā)見解,感受從語言文字到身體語言的創(chuàng)作轉化過程。最后引入鑒賞環(huán)節(jié),品鑒與文學文本相關的經典舞蹈作品,體會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的特點,思考舞蹈語言對文字語言的表現手法。

四是加強舞蹈與數理科學之間的關聯,培養(yǎng)抽象邏輯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舞蹈追求外在形體美,形體美的比例、線條、空間感均與數字具有一定關聯,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將藝術與數字相關聯,提出黃金分割的比例關系。芭蕾舞立腳尖增長下身比例,也是在視覺上不斷追求黃金分割比的顯現。舞蹈隊形是舞蹈與數學的充分融合顯現,法國路易十四時期的宮廷舞蹈家博若耶按照幾何圖形的變化設計編排舞蹈,呈現出和諧的舞蹈構圖,體現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幾何表達觀念。中國民間秧歌場圖也充分重視幾何圖形的設計排列,多呈現出平衡對稱、圖形疊加的陣勢。在舞蹈課中,可將空間調度、立體造型、身體的線性軌跡與數字及圖形相結合,使教育對象認知舞蹈中對點線面和空間層次的處理與變化??梢肜辔枳V概念,使教育對象認知舞蹈動作均是在點、線、面相交合形成的球體空間中展開。還可探索舞蹈與當代教育技術的融合,一方面是主題的結合,如以舞蹈表現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問題,引導學生以舞蹈表現時代生活;另一方面是教學手段的結合,嘗試將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動作捕捉等技術運用于舞蹈課中,豐富跨媒介下的舞蹈表現樣態(tài)。在舞蹈鑒賞時,可加入對新媒體舞蹈影像的講解,引導學生感受傳統(tǒng)藝術與現代科技的碰撞、現當代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并思考舞蹈影像對舞蹈語言的重構、對身體時空運動的轉變、對氛圍與意境的營造。新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舞蹈的表現樣式,并使舞蹈的呈現形式具有無限可能,這種不斷打破已有形態(tài)進行突破創(chuàng)新的思維有助于破除思維定式,培育創(chuàng)意能力。

四、生活審美與藝術審美的聯通

傳統(tǒng)樂教注重藝術與生活的審美融通,并體現在生活倫理化與生活藝術化中。西周禮樂教育、儒家六藝均是將藝術內化在教育對象的言談舉止與儀容禮節(jié)中,樂中的周旋有度、進退有節(jié)反映在人與人之間,體現為人際關系間的張弛有度、和諧安穩(wěn)。傳統(tǒng)樂教追求審美、生活、倫理道德的和諧,即使是射箭等競技性運動,參與者同樣注重威儀之美,并嚴格遵守規(guī)范,彰顯德性與武功的統(tǒng)一。這種和諧是以“情”為本生發(fā)的,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提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20]88,“情生于性,禮生于情”[20]199,主張性、情、樂、禮一脈相承?!扒椤碑a生樂,生成禮,帶來審美的感性經驗,并使樂之形式化為一種價值情感,在內化于身中貫穿生活交際的方方面面。情、樂、禮合一的審美精神也即儒家的理想人格修養(yǎng)。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21]的進退之道下,古代士人注重個人身心修養(yǎng),并體現在藝術化的生活態(tài)度中。士人常借助琴棋書畫等藝術充盈精神生活、彰顯君子人格。對藝術的修習既有技藝追求,也有生活雅趣。在“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22]的動蕩環(huán)境下,士人常歸隱山林,在田園生活中撫琴排憂,以超然的心態(tài)過著自由與雅興的生活,在自我的超越性與現實世界的矛盾中呈現出詩意的審美。

在現代性藝術運動的消解下,藝術不再是深藏于博物館,而是消弭了與日常生活的界限,生活與身體均可成為藝術品,并呈現出符號、道德、形式、觀念等。生活的審美化使得人們對于美與藝術的界定產生了新的思考。審美以感性認知為主,身體是感知的執(zhí)行者,舞蹈美育對身體審美感受力的培育,有助于增強美感經驗與美感情緒,建立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趣味,在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審美中具備審美辨識力。在教學實踐中,可從日常生活經驗入手,將日常生活藝術化為舞蹈語言,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一是對審美無意識慣習的養(yǎng)成。審美無意識是一種深層的審美心理,也是一種特殊的直覺能力,是在長期審美經驗的積淀中形成的審美結構,對藝術欣賞具有重要作用。傳統(tǒng)禮樂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規(guī)范教育對象的審美意識,人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遵守禮節(jié)、心平氣和、溫文爾雅的性格,并形成符合主流意識的價值理念。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劉伯頌》中曾提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樂化?!盵23]109通過身體語言的感化浸潤發(fā)揚志趣、順導志意、調和性情,教育對象能夠在寓教于樂中產生無意識的審美習慣,起到“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23]109的作用。無意識的審美習慣是從表層學科知識滲透到隱性審美思維的過程,即對情感傾向、價值觀念等審美素養(yǎng)的培育。在舞蹈課中,可通過綜合設計課程的方式,整合動作、知識與情感、態(tài)度。在對既定動作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該動作風格的內在審美規(guī)律,進行“破形入神”的特征提取。然后,嘗試在“化形留律”中創(chuàng)設新的主題,提取所學動作的身體運動規(guī)律,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在轉化過程中,強化對身體語言審美特征的動態(tài)捕捉與靈活運用,并在學生自主提取和轉化變形、創(chuàng)意生發(fā)的過程中,促進對動作審美風格的認知,以及動作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生態(tài)和審美心理的認知。對審美思維的不斷具身實踐鍛煉,有助于審美感知、審美反應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可以將這種素養(yǎng)延展至日常生活的審美之中。

二是對雅致的審美趣味的培養(yǎng)。消費社會造成了審美的異化,出現“低美感社會”的現象,資本的文化霸權使審美逐漸轉向追求感官娛樂、求快求新的符號消費。在審美異化下,美育需擔當起審美重建的責任,幫助教育對象在物質世界的包圍中重新回歸對精神生活的關注與探索。中國古代士人崇尚雅趣,追求文雅風范與風雅氣韻,注重雅致的審美,并體現在清遠有韻的審美趣味、精巧質樸的生活觀念、審美與實用的統(tǒng)一上。這種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心態(tài)也為今天的舞蹈美育提供了啟示。雅致趣味的形成需要審美品位的引領,舞蹈課應具有審美引領的作用,以獨特的藝術人文精神培養(yǎng)高雅趣味、傳遞人文情懷。在教學中,可圍繞主題展開設計,選擇傳統(tǒng)經典文化、具有哲思理趣、雅致詩意的情感進行建構,形成主題—分析—模仿—表現—創(chuàng)作—鑒賞—互評層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并將文化精神滲透至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進行設計。在授課過程中,圍繞主題內容,進行結構化重組,推動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和表現主題思想中的情感與精神,在多方位切身實踐中領會內在意涵,激發(fā)感官聯覺與大腦記憶,推動對精神意涵的創(chuàng)意表達,培養(yǎng)靈活遷移運用的能力。在教學中,還可通過教師的動作示范、生生之間的動作對比以及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課堂趣味,在良性的教學生態(tài)中激發(fā)師生的內生動力,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浸潤經典文化。

三是對生活中的身體儀態(tài)的塑形。在長期以文化課為主的學習中,學生習慣于以大腦進行思維,而缺少對身體的關注與修飾?;ヂ摼W時代大眾對電子產品的依賴度愈加提升,也帶來了不良體態(tài)概率的升高。在舞蹈身體實踐中,不僅要促進各感官的開發(fā)應用,還需要不斷強化身體的體驗與實踐,養(yǎng)成對形體的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與修養(yǎng)表達。具體體現在對動作質感的追求、梢節(jié)延伸的關注,動作細節(jié)的打磨、動作銜接的處理、身體肌群的控制。在認知與實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強化對身體的感知、動覺的意識,提升對身體各部位統(tǒng)籌協調、靈活運動、收放控制的能力,形成一種身體習慣。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將舞蹈課養(yǎng)成的形體要求、對情感的表達方式、對動作及形象的模仿塑造能力,遷移運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四是培養(yǎng)日常生活中的創(chuàng)意思維。在當代生活美學的趨向下,產品比拼的不僅是性能,還有設計與審美,審美的缺失、對他人的模仿不利于自身的長久發(fā)展。舞蹈美育的培養(yǎng)對象并非職業(yè)舞者,而是日后走向各行各業(yè)的人,其中不乏大量從事理工科相關技術工作的學生??茖W和藝術一樣追求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需要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愛因斯坦、錢學森、李四光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均有著較深的藝術造詣,并充分肯定藝術對科學的價值作用。在中國古代器物文化中,同樣顯現著藝術與科學的完美交融,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兼有高超的鑄造工藝與夔龍紋、饕餮紋、竊曲紋等精美的紋飾,并因精湛的制作工藝與精美的藝術設計成為禮儀規(guī)范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在舞蹈教學中,也應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體性,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體可與日常生活主題相結合設計教學內容,如塑造不同職業(yè)的人物形象,提取形象的典型特點,理解角色的內在情感,并以舞蹈的思維方式進行呈現。在此過程中,強化形象捕捉能力,并建構與角色的身心共情能力。還可以舞蹈表現日常生活動作,或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進一步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觀察力與模仿力,并提升身體的敘事表意能力。在從生活身體語言上升至藝術身體語言的過程中,需要認知并準確運用動作的隱喻表達,思考生活動作習慣與行為規(guī)范背后的文化語境。還可以小型歌舞劇的形式,表達對社會現象的理性思考。在結構設計、語言處理的過程中,鍛煉抽象表意能力,并從對生活表象的再現表演,深入到價值深度的藝術處理與象征表達。

五、結語

中國古代樂舞思想重視情與理、形與神、文與質等多重范疇,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精神,能夠進一步充實當下舞蹈美育的人文內涵,并為其實踐路徑提供返本開新的視角。古代樂教以情感化、美感化的樂舞為手段,在藝術浸潤中涵養(yǎng)理想人格、維系倫理道德、培養(yǎng)審美情感,具有育人、育志、育身的教育目的,這種教育是一種大局性、整體性的視野。在當代舞蹈教育中,也應從整體性的角度設計教學,秉承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理念,將審美感性、道德理性、人文精神、藝術素養(yǎng)有機融合。在內容上,夯實價值理念,探尋精神身體的外顯,并將其轉化為情感的藝術表達,喚醒身體中的文化記憶。在形式上,選擇與文化符號相契合的動作質感與身體語言,化抽象理念為具象表達。在方法上,與其他學科建立聯系,找尋契合點,在交流中獲得滋養(yǎng)。舞蹈美育應從技藝到素養(yǎng),從課堂到生活,在身體實踐中提升遷移運用與舉一反三的能力,在知識的轉化與情感的表達中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猜你喜歡
舞蹈動作藝術
學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紙的藝術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動作描寫不可少
我和舞蹈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仁寿县| 榆树市| 连江县| 大城县| 无极县| 上犹县| 临沭县| 同德县| 金寨县| 金坛市| 临泉县| 孝昌县| 习水县| 喀喇沁旗| 宁乡县| 茂名市| 临沂市| 邵阳市| 罗甸县| 长海县| 府谷县| 靖远县| 米林县| 修文县| 凤台县| 桐梓县| 南平市| 塔城市| 东阿县| 合阳县| 东丰县| 贵阳市| 普洱| 城口县| 开封县| 田林县| 马尔康县| 禄劝| 革吉县| 扶风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