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晴
(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徐州 221000)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發(fā)病率和復發(fā)率較高的感染性疾病,此病大多是由感染革蘭氏陰性菌所致,在院內因多重耐藥病原體感染引發(fā)[1-3]。尿路感染是尿路上皮被病原微生物侵入所引發(fā)的炎癥反應,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尿頻、尿痛、尿急以及腰痛、發(fā)熱等,若癥狀不太嚴重可通過多飲水、多排尿和清洗尿道、注意個人衛(wèi)生等來緩解,對于病情嚴重者還需遵醫(yī)囑合理選擇抗生素藥物對癥治療,以免病情耽誤,引發(fā)其他嚴重疾病[4-6]。為了保證臨床藥物治療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抗生素選擇的合理性,臨床必須盡早采取有效診斷方式明確檢查,檢驗微生物感染類型,以提高治療效果[7-9]。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展開探究,分析微生物檢驗的臨床診斷價值和治療指導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90 例尿路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經徐州市腫瘤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228423)。按照隨機單盲法均勻分組,各45 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檢驗,觀察組采用微生物檢驗。對照組45例,男性20 例,女性25 例,年齡22 ~78 歲,平均年齡(50.14±4.37)歲,平均住院天數(shù)(5.33±1.22)天,BMI 指數(shù)19 ~28 kg/m2,平均(23.45±1.33)kg/m2;觀察組45 例,男性21 例,女性24 例,年齡22 ~76 歲,平均年齡(49.33±4.25)歲,平均住院天數(shù)(5.41±1.28)天,BMI 指 數(shù)20 ~28 kg/m2,平 均(24.05±1.38)kg/m2。以上兩組資料的數(shù)據(jù)錄入軟件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感染科疾病診斷標準》[10]的相關依據(jù);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尿不盡和尿痛等癥狀;年齡>20歲;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具備良好認知、交流能力;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存在血液、免疫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肝、腎、心、肺等臟器功能不全者;藥物過敏體質;存在精神疾病史;存在認知、交流障礙;不配合或中途轉院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檢驗:根據(jù)患者的具體表現(xiàn)和描述進行判斷,并結合經驗指導臨床用藥。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依據(jù)經驗常用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治療,針對急性單純性下尿路感染,每天1 次,每次0.2 g,口服治療3 天;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每天2 次,每次0.2 g,連續(xù)口服治療1 ~2 周;復發(fā)性單純性尿路感染者,每晚睡前或排尿后口服0.1 g。
觀察組接受微生物檢驗,具體操作:檢查前要求患者禁止服用任何藥物,并戒煙戒酒。保持正常飲食,檢查前禁止同房。檢驗標本是患者的尿液,取清晨中段尿測定,將尿液置入一次性尿杯中快速送檢,主要提取尿液中的致病菌,并對檢測出的致病菌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病菌鑒定使用革蘭氏陰性菌鑒定卡,病菌藥敏性的測定可使用藥敏鑒定卡GN13,鑒定完畢后用微生物分析儀完成病菌的耐藥性試驗來確定致病菌的耐藥性,結合耐藥性報告和檢驗結果合理指導臨床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遵醫(yī)囑治療。
尿路感染的測定標準:尿液培養(yǎng)桿菌菌落數(shù)量超過105 CFU/mL,球菌菌落數(shù)量超過104 CFU/mL,真菌為陽性,有明顯尿痛、尿頻、尿急和膀胱區(qū)不適、發(fā)熱等表現(xiàn)。
對比計算兩組受檢者的診斷準確率和臨床治療的有效性。診斷準確性=(確診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顯效為對癥用藥治療后的尿頻、尿急和尿痛等癥狀全部消失,感染的致病菌消失;有效為對癥用藥治療后的尿路不適癥狀有所改善,其感染的致病菌大部分已消失;無效為用藥后的排尿不適癥狀未緩解,甚至加重,感染的致病菌未消失,還需加強用藥治療。
研究涉及的數(shù)據(jù)用軟件SPSS 23.0 統(tǒng)計處理,計數(shù)資料的描述形式用率(%),檢驗用χ2,計量資料的表述形式用(±s),進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檢驗后確診的準確率為97.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準確率(84.4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臨床診斷準確率對比
經對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重度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輕度感染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感染程度對比[例(%)]
觀察組患者對癥用藥治療后取得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56%,比對照組的80.00%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臨床總有效率比較[例(%)]
尿路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據(jù)WHO 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全球因感染性疾病導致的病死率占45%,說明此類疾病會威脅人類生命安全,因此要盡早發(fā)現(xiàn)并盡早治療[11-13]。尿路感染多為院內獲得性感染,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感染,因為醫(yī)院聚集的感染人群多,存在較多感染源和感染媒介,故而易發(fā)生感染,臨床可分為上尿道和下尿道感染,感染程度不同故臨床治療方法也不同[14-16]。
為了確保臨床治療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尿路感染疾病的臨床檢驗和診斷成為疾病分析和診治的關鍵,既往臨床對于感染性疾病的判斷主要由醫(yī)師開具檢驗單,向患者說明檢驗和采集尿液的注意事項,采集標本后快速送檢,到檢驗科進行微生物檢驗,最后根據(jù)實驗室檢驗結果來判斷患者感染性疾病的類型,并結合病情程度來合理、科學地選擇正確的抗生素類型遵醫(yī)囑按時按量用藥[17-19]。針對尿路感染性疾病臨床可分為輕度(急性單純性下尿路感染)、中度(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重度(復發(fā)性單純性尿路感染),不同感染程度所使用的藥物不同,因此選擇有效的檢驗方式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20]?,F(xiàn)階段,醫(yī)院針對尿路感染的診斷主要采取微生物檢驗,此方法能為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有效參考和指導,但是微生物檢驗過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大,易影響檢驗結果。因此在實際應用中,要加強對檢驗人員能力和技術的培訓,嚴格規(guī)范和落實各操作環(huán)節(jié),遵守無菌實驗原則,嚴格按照規(guī)章流程操作。標本采集均為清晨中段尿液,將尿液進行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根據(jù)檢驗結果確定不同病原菌類型,結合病原菌的感染情況和臨床藥敏測試結果合理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法,選擇有效的抗生素加強治療,能夠快速、準確地消除感染炎癥,降低疾病復發(fā)率,有效控制尿路感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97.78%)高于對照組(84.44%),其對癥用藥治療后的總有效率(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證實,微生物檢驗能更好地判斷患者的感染嚴重程度,分析和掌握患者的病情,進而科學指導臨床制定用藥方案,為臨床診治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進一步提高疾病預防效果,發(fā)揮顯著的診斷價值。微生物檢驗屬于定性檢驗,操作相對復雜,通過此技術檢驗能協(xié)助臨床制定消滅病菌的方法,還能明確掌握病原菌的實際消滅情況,進而評估其預后改善效果。為了控制尿路感染發(fā)生,臨床必須明確院內易感染人群,從多環(huán)節(jié)、多手段切斷感染途徑,加強消毒、滅菌處理手段,加大感染監(jiān)管力度來最大限度消滅病菌。當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是研究時間短,研究病例數(shù)少,無法全面代表尿路感染患者的診療效果?;趥€體差異化,受藥物、體質、年齡、基礎疾病等因素的限制,對藥物的使用情況也不同,還需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展開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尿路感染患者采取微生物檢驗不僅能獲得較高的診斷準確率,準確反映患者的感染程度,還能正確指導合理用藥,為疾病預防和診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