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shù)聛喌隆ぜ妨殖砷L小說中少年倫理身份探究
——以《基姆》和《叢林之書》為例

2024-05-09 06:36:07李正一
東北亞外語論壇 2024年1期
關(guān)鍵詞:吉卜林格利叢林

李正一 曲 濤

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 大 連 116044 中 國

一、引言

魯?shù)聛喌隆ぜ妨郑≧udyard Kipling,1865-1936)是20世紀(jì)初英國文壇的小說家和詩人,也是英國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作家。因為處在獨特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下,吉卜林在印度孟買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與眾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為他的寫作提供了歷史素材,加之杰出的敘事文字書寫能力讓讀者沉醉其中。英國當(dāng)代評論家布拉德布里(Bradbury)在其著作《現(xiàn)代英國小說》評價道:“不少讀者認同吉卜林是十九世紀(jì)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英國作家”(Bradbury,2005: 56)。其中,名揚海外的作品當(dāng)屬他的《基姆》(Kim)和《叢林之書》(TheJungleBooks),這兩部作品雖然從表面上看一個是講述叢林中動物與少年莫格利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另外一部講的是少年基姆在跟隨西藏智者尋找圣地的同時在為英國政府做間諜的故事。可是深入挖掘后我們會看到,兩者毫無聯(lián)系的兩部作品,無論是歷史和社會背景、還是人物情節(jié)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部作品更是因為借助了童話故事的寫作手法,從而進一步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與主張,受到成年讀者和評論家的關(guān)注。國內(nèi)學(xué)者在近幾年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大多集中在作品的后殖民主義和叢林法則、身份認同危機、生態(tài)主義和東西方文化融合等四個方面分析《叢林之書》的“叢林法則”具體所指(孫莉,2010)(汪霞,2008)和吉卜林生態(tài)觀,還有《基姆》中的“英國與印度間的主仆關(guān)系”(李秀清,2010:131)等方面,以此揭示人類的虛偽、墮落與階級觀。本文試圖以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為切入點,嘗試分析兩部作品中同是少年主人公莫格利和基姆在倫理混亂中尋找自我身份,后作出的屬于他們的倫理選擇,這些對進一步映射到吉卜林從兒時生活的變化衍生到成人后的他在印度和英國之間左右搖擺的自我倫理身份混亂和兩難選擇進行了映射性的闡釋。

二、孤兒們的倫理身份的錯位與缺失

印度的酷熱和孤寂很容易使生命迷失于叢林與繁雜的人群之間。對于吉卜林筆下的這兩位少年從故事的開始注定就有著相同的命運——沒有親生父母的陪伴,流浪于印度的街頭鬧市中或嬉戲在熱帶雨林之間,兩個孩子雖身處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但相同的是他們明明屬于一個種族(基姆是白人,莫格利是人類)卻不得不與另外的族群相處的其樂融融——基姆深諳印度土語,只能說點蹩腳的英語;莫格利是人類,卻從小和狼群生活長大。在兩部小說中主人公們都對自己的身份提出明確的疑問和困惑,并且都出現(xiàn)在故事發(fā)生的關(guān)鍵所在之處。他們每一個人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一波三折,經(jīng)歷了種種坎坷,認知也在尋找過程中不斷成長、完善,最終完成了自我選擇。小說《基姆》的主人公基姆對于自我身份的首次懷疑是在第七章,在和西藏喇嘛前往遠方尋找“圣河”的途中,他偶然碰到了父親曾經(jīng)待過的駐扎在印度的英國部隊,那里的官員想要利用他服務(wù)于大英帝國,因此基姆被安排到印度最好的學(xué)校圣??怂咕S爾接受了三年的白人化的教育。在此之前,基姆從未真正考慮過自己到底是誰的問題,捫心自問著自己:“不,我不是洋人,我只是基姆。寬闊的世界中,我只是微不足道的基姆。誰是基姆?基姆到底是誰”(吉卜林,2018: 139)?在和白人接觸后,他才逐漸對自我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他是棕色小孩口中的“洋大人”。終于坐上了象征著地位的二等座后,他感受到白人在這片土地享受到的待遇(李秀清,2010:131)。白人的意識雖在他懵懂的腦袋里開始復(fù)蘇,他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未知,“他開始思考自我為何物,以前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不一會兒他就覺得頭暈?zāi)X脹。在印度這片喧囂無序的大海之中,他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珠。他正乘著火車往南邊去,走向無法預(yù)知的宿命”(吉卜林,2018:139)。第二次的困惑出現(xiàn)在小說第十一章開頭。結(jié)束了三年的學(xué)習(xí),克雷頓上校交代已是“洋大人”身份的他任何時候莫要下看當(dāng)?shù)厝耍且玫睾退麄兿嗵?。因此,基姆在學(xué)校接受好不容易認同自己是英國公民的身份后再一次遭到打擊:“誰是基姆——基姆——基姆?”此外,小說《叢林之書》中的莫格利在嬰兒時期就與狼群家族休戚與共,遵守著“叢林法則”(汪霞,2008)。面對老虎謝克汗的威脅,本屬于人類的莫格利沒有逃避這場復(fù)仇,而是將它視為同狼群共同的敵人,特地下山前往人類的居所準(zhǔn)備偷走“紅花”(火),至此,他終于看到了和他長得一樣的人類了,但他沒有猶豫偷走火把,便和小狼回到叢林。其實早些時期黑豹巴赫拉就已經(jīng)提醒過他:“你是人類的孩子,就像我最終回到了叢林,你最終也必須返回人間——返回到你人類的兄弟們中間去”(吉卜林,2018:16)。在此之前,莫格利不愿意也不想去思考這件事情,在聽完巴赫拉的勸說,還有一些狼成員開始反對莫格利繼續(xù)留在叢林的話后,莫格利也像人類一樣開始了自己的想法,我是留下來還是離開叢林,這是個問題。

上述的一切都是兩位少年開始對自我身份有了自我的判斷,同時也產(chǎn)生了倫理身份的混亂——“我們到底是誰?”。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提出隨著理性的成熟,人類開始從獸中開始分離,開始具有了倫理意識,無論是基姆還是莫格利開始意識到自己與身邊事物不盡相同。自己終究無法繼續(xù)和他過去相伴的人與事生存下去,主動或被動地歸攏在屬于一個族系的人群之中?;芬越值罏檎n堂,但后受到的西方教育卻使他從自我和兒童時期的欲望分裂開來,但牽扯到“偉大的游戲”(Great Game)時候,他必須用英語“拼了命的”(hard)(李秀清,2010: 138)進行思考。這樣的感覺無疑是難舍難分的,明明習(xí)慣和語言都那么的熟悉,但是種族的隔閡終究將他們相分離。所以,由于身份是同道德規(guī)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身份的改變就容易導(dǎo)致倫理混亂,引起思想上的沖突(聶珍釗,2014: 257)。

三、成長中的少年們在倫理困境的尋找

經(jīng)歷了倫理身份的困擾,少年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同環(huán)境中過渡。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過倫理混沌的階段,同樣在倫理啟蒙和倫理環(huán)境的變換的影響下成長,形成更具理性的思考,成長為有道德的人。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屬,做出自己的倫理選擇。

正因為如此,經(jīng)過白人學(xué)校的熏陶,在那里生活過的基姆具備了兩者的優(yōu)點,一方面擁有西方白人血統(tǒng),另一方面掌握了東方地域特征,再加上相對應(yīng)的測量數(shù)字等知識,既能與上校仔細交代工作,又能與馬販子用土語談笑風(fēng)生。其實在與馬販子麥哈布的交談過程中,麥哈布曾經(jīng)向基姆談到過身份問題:

“所以呀,你要記得自己有兩張面孔。在洋人身邊你要記得自己是個洋人,在本地人身邊呢,你要記得自己是個……是個……”麥哈布卡殼了,臉上漏出迷茫的笑容。

“我究竟是什么?穆斯林?印度教徒?耆那教徒?還是佛教徒?這很難說得清吧?”(吉卜林,2018: 168)

在學(xué)校完成三年課程,基姆在接受“間諜”任務(wù)的同時,另一方面選擇繼續(xù)呆在喇嘛身邊。在自我的身份認知模糊之下,基姆已經(jīng)把他當(dāng)作自己是父親般的存在,對于他來說也是精神上的寄托。這使他拒絕向西藏喇嘛承認他是“洋大人”,他更愿意做陪伴在喇嘛身邊的徒弟:“為什么用這話折磨我,圣人?……我會為此感到痛苦的。我不是洋大人,我是你的徒弟”(吉卜林,2018: 262)。喇嘛給予了基姆不僅僅是有著父親的關(guān)愛,更多的教授基姆關(guān)于道德禮法的知識,精神上充盈著小基姆的頭腦與精神。相比之下,盡管馬哈布和克雷頓上校對待基姆也是如同父子般的愛護,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冠以父愛名義,為的是讓基姆協(xié)助他們進行情報搜集”(李長亭,2019: 88)。對基姆卻少了關(guān)懷。他與馬哈布的對話無情解釋了他們真正的關(guān)系:

“你是因為愛才提供情報,還是用它換錢?”基姆問。

“我賣也買情報?!瘪R哈布說著從腰帶里掏出一塊四安納的硬幣,把他抓到手里。

“八安納,”基姆說,不知不覺地受到東方商販逐利本能的影響。

馬哈布哈哈大笑,把硬幣收了起來?!斑@買賣太容易了,世界之友。還是為愛告訴我吧,我們的銘刻都我在彼此的手里呀”(吉卜林,2018: 168)。

馬哈布的意圖呼之欲出,與西藏喇嘛給予基姆單純無私的愛相比,利益驅(qū)動常常被套上了“愛”的虛偽的外衣(李長亭,2019: 89),馬哈布利用基姆對自我身份的焦慮感,驅(qū)使他心甘情愿的為英國政府做事。

另外,在《叢林之書》中,我們可以看出莫格利猶豫在人類與叢林之中,來來回回有兩次轉(zhuǎn)折點。第一次是老虎謝克汗慫恿和逼迫狼群交出莫格利,“把這個人崽子給我,否則我就從此在這里打獵,不給你們留一根骨頭。他是人,是人的孩子,我從骨髓里恨他”(吉卜林,2018: 20)。

于是狼群之間對于莫格利的去留分成兩派,“一半以上的狼都叫喊了起來:‘他是人!他是人!一個人和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讓他回到他自己的地方去吧’?!保ㄍ希┛墒抢峭醢⒖死瓐?zhí)意堅持“他(莫格利)和我們一塊吃,一塊睡。他們?yōu)槲覀冓s獵物。他沒有違反叢林法律”(吉卜林,2018: 21)。迫使莫格利不得不做出選擇,如果不除掉老虎謝克汗,那么將來不僅僅是整個狼族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且即使回到人類之中,他也會被謝克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在萬般無奈之下,莫格利第二次,真正意義上的回到了人類之中。村里的祭司將莫格利讓米蘇阿認領(lǐng)走,米蘇阿“給他喝了許多牛奶,還吃了幾塊面包”(吉卜林,2018: 57),將莫格利當(dāng)作了她自己的孩子。這是莫格利體會狼媽媽的溫暖后,從人的意義上找到了“人類母子間的親情”。米蘇阿和丈夫開始教授莫格利人類的語言。前者莫格利在巴赫拉和巴布的耳濡目染下學(xué)習(xí)了“叢林規(guī)則”,這對于莫格利來說是第一次的倫理啟蒙,中間更多的夾雜著動物本身就帶有的“獸性因子”,是自然意志(聶珍釗,2014: 275)。后者回歸到人類的莫格利接受了第二次的來自人類的倫理啟蒙,凸顯了人性因子(聶珍釗,2014)。最后莫格利用水牛戰(zhàn)型一舉將謝克汗殺死,親手剝下虎皮,回到了叢林。此時的莫格利再一次地和狼群宣誓“下一次,莫格利平靜地說,把刀子插回劍鞘,‘把人群和莫格利分開來說——不要混為一談’”(吉卜林,2018: 201)第三次是和人類正面交鋒,當(dāng)莫格利得知村里的獵人要來叢林中獵殺他的伙伴,巫師準(zhǔn)備嚴(yán)懲莫格利的人類父母,他明白,將人類村莊毀滅掉,叢林才能安然無恙。但是莫格利這里有著人性因子和理性的閃光點——他部署好一切,溜進村莊后讓他的父母提前逃走。他懂得感恩,有著道德情感,這樣的情感以理性意志形式表現(xiàn)出來。“米蘇阿對他很好,是他懂得了什么是愛,他深愛米蘇阿,就像他恨其他人那樣深”(吉卜林,2018: 346)。于是“四頭大象肩并肩地推。圍墻凸了出去,裂了開來,終于倒塌了?!麄兲舆M山谷,沒有了家,也沒有了食物,在他們的身后,他們的村子被毀滅,被蹂躪,被踐踏,化為烏有”(卜林,2018: 228)。

至此,莫格利完成了他的復(fù)仇心愿,保護了叢林和父母,塑造了一個有勇有謀的少年形象。

四、成長后的少年們在未來的倫理選擇之比較

在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中,倫理選擇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倫理選擇指的是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倫理選擇只對兩個或兩個的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jié)果不同,因此不同選擇有不同的倫理價值(聶珍釗,2014:258)。對比《基姆》和《叢林之書》的主人公對自己倫理身份的認知和選擇,二者之間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故事梗概是有著很多的相似性,但他們的倫理環(huán)境也有不同。

第一,兩者的主人公從年齡上來講都是屬于少年成長物語。上文也提到雖然客觀環(huán)境不同,但二人的倫理身份根據(jù)他們的倫理環(huán)境處于長期的錯位和缺失的狀態(tài),所以無論是基姆還是莫格利他們自我對倫理身份的認知和找尋限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階段,也就是獲得一個合乎秩序和遵從內(nèi)心的倫理身份。由于種種原因,一方面基姆被培養(yǎng)成了“大游戲”的間諜,在另一方面,他開始渴望與喇嘛同在的日子,他選擇了繼續(xù)跟隨喇嘛,做一個自由的“世界之子”;莫格利幾次的折返,看不慣人類的殘忍與貪婪,報復(fù)了人類。但又因知道自己無法屬于狼群,選擇了獨自一人生活。

二者的相似性也是作者吉卜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吉卜林在六歲時就被迫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印度,回到英國接受教育。在他幼小的心里中,印度早被他視為自己的家鄉(xiāng)一般。吉卜林在1891年最后一次返回印度之際,作了篇滿含懷舊之情的小文,名為《家》。也有評論家指出,這篇文章仿佛在傾訴“失落的嬰孩和急迫等待母親之間那種無法傾訴的團圓”(Bloom,1987:2)。雖然學(xué)界有不少聲音力推吉卜林這兩部作品有著強烈的帝國情懷,但是在筆者看來,帝國情懷只是存在于將作品與現(xiàn)實時代背景結(jié)合下才會有的特征,一旦單方面拿出來,更多的是一種吉卜林內(nèi)心對于自我身份的認定與追求,陷于兩種境地卻無法自拔,更多的是借文中的少年抒發(fā)自身的痛楚。更進一步來講,白人身份的基姆與西藏喇嘛的和諧共處,也表明既然自己無法選擇自我身份,倒不如讓兩種文化——東方與西方相融,共同突破隔閡。這樣看來,他們的故事就是表達吉卜林對于有文化碰撞尋找最佳選擇方案。“正是這種家園意識導(dǎo)致了他話語的含混性和矛盾性。英帝國為他提供了他兒童時期缺乏的東西,即永恒的外部家園,因為他盼望一個牢固、和諧的社會”(Sullivan,1993: 6)。

第二,基姆的倫理困境與選擇局限于英國身份和喇嘛的徒弟之間,且?guī)в兄鲃拥膭訖C;莫格利則是思索處于思考身份的流動性和可選擇性,且?guī)в斜粍拥膭訖C?;氛J為只有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對某種價值觀念加以選擇,回歸到自己的本心才是實現(xiàn)自我的倫理價值,莫格利將生理上的標(biāo)志作為倫理身份的準(zhǔn)繩,因為內(nèi)心認為自己與狼群不一樣,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倫理選擇是兒童文學(xué)的重要構(gòu)成(聶珍釗,2014: 267)。在這里本文只討論倫理選擇和兒童的生長經(jīng)歷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兒童同樣需要經(jīng)歷倫理選擇的過程?;吩趯ふ业倪^程中是主動認知,接受白人教育時候他也是心甘情愿后最終得出的結(jié)果。而莫格利卻不認為自己屬于人類,最早和人類米蘇阿住在一起也不是因為他有欲望要和人類居住,而是迫于狼群不要他,他才被迫下山。兩個少年最終做出的他們自我認為最好的選擇,在側(cè)面也反映出吉卜林對于童年記憶進行對自己人生改編故事得出不同結(jié)果,夾雜著對東西方關(guān)系、殖民地與被殖民地的關(guān)系的想法,歸根到底還是用兩個少年的故事為自己和處于那個時代的和有著與作者一樣遭遇的人去尋找自己理想中的位置與藍圖。

五、結(jié)語

莎拉·格雷厄姆(Sarah Graham)在其編著的《成長小說史》序言中提到過,任何讀小說的人到最后都會遇到一部成長小說——一種關(guān)于青年人面對挑戰(zhàn)的成長的小說,是因為“他是文學(xué)史上最流行、最永恒的文類”(Graham,2019: 19)。并且,成長小說在形成和塑造人的精神、素養(yǎng)、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類型的文學(xué)作品不具備的重要價值(王卓,2022: 141)。本文聚焦于吉卜林所著的兩部作品分析小說中的主人公——兩位少年共同具有對倫理身份的認知(聶珍釗,2014: 263)與尋找從而探究共同的倫理身份特性。且兩部作品富含深刻的倫理內(nèi)涵蘊藉,這都使從文學(xué)倫理學(xué)批評方面對其進行研究與解讀具有現(xiàn)實可能性和獨特創(chuàng)新性。再者,通過文本分析深層次地揭示了在十九世紀(jì)英國早期印度殖民者后裔大膽提出和描繪了倫理身份自主選擇的新穎概念,打破了長期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刻板與殘忍的二元概念,用更加寬容自由的態(tài)度去面對處理雙方關(guān)系,也對現(xiàn)在的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移民的倫理身份和選擇的未來趨勢產(chǎn)生現(xiàn)代闡釋。

猜你喜歡
吉卜林格利叢林
莫格利的兄弟們
判賠百萬!無錫格利姆樂器侵權(quán)案,國家嚴(yán)厲打擊!
樂器(2022年1期)2022-01-19 17:46:42
叢林之歌
安邸AD(2020年3期)2020-07-14 08:39:35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畫師瞿瀾
幽默大師(2020年5期)2020-06-22 08:19:34
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畫師瞿瀾
幽默大師(2019年10期)2019-10-17 02:09:28
繪畫賞析·瑟格利
雜文月刊(2018年14期)2018-11-15 10:09:58
格利法扎第四公共幼兒園
如果
吉卜林的《叢林之書》
叢林大作戰(zhàn)
五常市| 甘肃省| 邮箱| 沙雅县| 米易县| 渑池县| 绥棱县| 资中县| 延寿县| 安多县| 晋城| 福州市| 盐源县| 贡嘎县| 浦县| 宁国市| 普兰店市| 章丘市| 义马市| 乌兰浩特市| 四平市| 固原市| 韶山市| 当涂县| 花莲市| 扎兰屯市| 邢台县| 通城县| 鄯善县| 固阳县| 新密市| 阿克苏市| 民权县| 当雄县| 本溪| 南京市| 丽水市| 大名县| 德阳市| 湖口县| 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