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生
當個體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穩(wěn)定因素時,他們會感到自豪和滿足,從而增強未來的成就動機;如果將失敗歸因于外部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就不會過分沮喪。
兒童最近起床有點拖沓,以前7:20就能從床上薅起來,現在要拖到7:40。因為準備出發(fā)的時間緊了,所以在餐桌前對著早餐發(fā)呆的時間也少了,出門前的磨蹭變成了“瞬間準備好”。路上幫家長緊盯路況,要求“不能飛過去起碼也要迅速占領車道”。然后踩著校門關閉的最后時間沖進學校。
剛開始,家長覺得這種緊張的早上不是令人舒服的體驗,過兩天她自己會調整過來。哪里知道兒童樂此不疲,談起如何快步手腳并用爬上樓梯、如何在最后時刻踏進教室大門津津樂道。
對于卡時間失敗、最后不得不遲到的經歷,則是閉口不談。家長很好奇,問她,如果早點起來,保證時間充裕,不用這么緊張,不是更好嗎?遲到畢竟是很尷尬的事情呀!該兒童洋洋得意地認為自己是“錦鯉體質”,運氣爆棚,遲到這回事則是“偶爾運氣不好,不值一提”。
這就涉及心理學上對待成功與失敗的歸因問題。她沒有將失敗經歷歸因于自身的拖沓,不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這是積極的一面,另一面則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遲到就會變得麻木,形成慣性。
對于成功在最后時刻踏進教室,她將其歸因于自己“運氣好的錦鯉體質”。同時,尋找更合適的起床時間,縮短吃早餐和出門準備的時間,抓緊路上的時間,以及計算從校門到教室的最短沖刺時間,就為了精準找到自己可以賴床的最后時刻。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提出著名的韋納成敗歸因理論,研究個體如何解釋和推斷自己或他人行為的原因及其結果。他提出了一個包含三個維度(原因源、可控性、穩(wěn)定性)和六個因素(努力、能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健康、外部環(huán)境)的歸因模式。
這也被稱為成就動機歸因理論,其核心概念是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知如何影響其動機和行為。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與完善,歸因理論逐漸成為心理科學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以及教育科學研究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理論。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實踐中,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這一理論強調了歸因過程對個體動機的影響,特別是成就動機的作用,強調了內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的重要性,以及正確歸因對于激發(fā)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效果的作用。伯納德·韋納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是由他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決定的。當個體將成功歸因于內部穩(wěn)定因素時,他們會感到自豪和滿足,從而增強未來的成就動機;相反,如果個體將成功歸因于外部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可能會更加自信,但不會過分自豪;如果能夠將失敗歸因于外部不穩(wěn)定因素,他們可能會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不會過分沮喪。
本案例中的兒童將“成功卡時間”歸因于,第一,對時間的精確計算,這是自身的努力,會因此感到自豪和滿足,第二,內部穩(wěn)定的“錦鯉體質”,這是運氣的一種,會讓她感到自信;將“失敗并遲到”歸因于偶爾路上堵車,運氣不好,這不會導致她過分沮喪。歸因理論支持這樣的心理過程是積極的,是可增強未來成就動機的、可增強自信的。
既然是積極的心理歸因過程,家長決定理性對待,并且從“任務難度”的因素上擴展該兒童的成就動機歸因。畢竟,控制起床時間是好的一面,遲到的概率必須降到零;既然是錦鯉體質,那更高的學業(yè)成績、更多的學習目標也就成為日程上必須達到的目標。
(作者系《小康》雜志社副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