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我剛上完課回到辦公室,小舒就找了過來,委屈地說自己被班上的小含罵了,罵得還很難聽。
我一聽就很生氣。當班主任以來,我雖然清楚地知道學生之間發(fā)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自始至終都要求大家文明解決。對于罵人乃至打人的行為,我堅決抵制,決不姑息。一是在于學校本就是文明的場合,二是我堅信沒有什么問題是溝通解決不了的。如果有爭議,學生還可以告訴班主任,由班主任來解決。罵或打已經(jīng)超出了解決問題的范疇,說小了是發(fā)泄情緒、激化矛盾,說大了是人身攻擊、違法亂紀。
不過,生氣歸生氣,我相信一定事出有因。這么多年的職業(yè)教育經(jīng)驗讓我明白,中職學校的孩子雖然在行為習慣上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他們都是單純又善良的。于是,我讓小舒大致講了一下事情的經(jīng)過。果不其然,雖然罵人的是小含,但是存在矛盾的雙方是小舒和小馨,我趕緊叫來了相關人員了解情況。
原來,矛盾發(fā)生的前一天是小舒的生日,她和幾個好朋友約著一起吃飯,為她慶祝生日。由于這學期重新分了班,大家彼此還不太熟悉。吃飯的時候,有人就問:“對面吃飯的人看著眼熟,是不是咱們班上的?”小舒就自告奮勇地做了介紹,說出了小馨的名字。這時,一起吃飯的同學都看了看小馨,算是認識一下。只是,說巧不巧,小舒說的話剛好被小馨聽到了,后來她們一起嘀嘀咕咕的,于是小馨斷定對方是在說她的壞話。
晚自習放學,小馨就想向小舒問個明白。而作為小馨的好友,小含挺身而出,跟著小馨來到小舒的宿舍,準備為小馨討回公道。無端被質問,小舒委屈極了,沒好氣地回了一句:“沒說你!”小舒的態(tài)度讓小含很是不滿,認定她敢做不敢當,就更加咄咄逼人。于是,在小舒極度“不配合”的情況下,小含的情緒一點點被激怒,以至罵了臟話。當我中午打電話向小含詢問情況的時候,她還是義正詞嚴、情緒激動地質問我:“無端說人家名字,不是說壞話是什么?”
而那天前兩節(jié)課剛好是我的課,課上講到了《哲學與人生》課本里的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提醒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遵循這一原理,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fā)。然而,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很多時候我們缺少調查研究,我們以為的事實,并非事實本身。人雖然有主觀能動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過度利用了主觀能動性,根據(jù)僅有的信息對問題做出判斷,進而做出決策和行動,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人際交往中很多的矛盾、誤會都是這樣產生的。只可惜,這節(jié)課小含去排練了,沒有聽到。
為了還原事實,我詢問了當時一起吃飯的所有人,事實也一點點浮現(xiàn)出來。小舒確實提到了小馨的名字,也在向人介紹,他們確實在小聲討論,但討論的內容是要不要把生日蛋糕送給小馨吃。大家對此意見不一,有的說還不太熟,貿然送蛋糕不太合適;有的說,遇上了就是緣分,畢竟是同學,說不定以后還能因此成為朋友。大家爭來爭去,也沒爭出個結論,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索性作罷。沒想到,這一切在小馨看來,是她們在議論自己。
于是,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夠給矛盾雙方一個交代。其實,我不敢保證我所呈現(xiàn)的事實是否能夠被大家接納,畢竟真正的事實和人們選擇相信的事實,有時候并不是一回事。不過,事實終究不會因為人們信或不信而改變。更何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過往經(jīng)驗對身邊的信息進行解讀。而小馨和小含有如此的解讀,恰恰說明了她們與小舒可能之前就存在未解的矛盾,這一點也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得到了證實。
我想對所有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說:隨著身體的生長發(fā)育,你們的自尊心也在變強,表現(xiàn)為極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迫切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與肯定、喜歡與接納。不過,你們也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觀點看法,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就會變得患得患失,敏感而脆弱。正確的方式就是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樣不管別人說什么,我們都清楚而堅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聽到別人說你的名字,你就會多一些心平氣和,多一些釋然灑脫,告訴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然后微笑著,去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