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引詩賦詩風(fēng)氣大盛的春秋時期,楚貴族同樣以賦引的方式對《詩經(jīng)》進行傳播。在賦引傳播中,一方面楚人多用《雅》《頌》,重視詩義的闡發(fā),既體現(xiàn)了楚人取信于民的政治理念,也暗含了楚人期望通過學(xué)習(xí)正統(tǒng)的禮樂文明以得到中原諸侯國認(rèn)同的民族心理。同時,賦引《雅》《頌》也是楚人實行兼并戰(zhàn)爭等政治行為的重要理據(jù);另一方面,傳世典籍記載了春秋時期楚人兩次賦引《風(fēng)》詩,借助楚簡《采風(fēng)曲目》對楚人引用的《風(fēng)》詩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楚人通過賦引《風(fēng)》詩以表達(dá)對不被禮教束縛的男女自然真情的追求。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楚國;《采風(fēng)曲目》;賦引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7.22? ? ?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2-0768(2024)02-0001-07
對于春秋時期《詩經(jīng)》在楚國的傳播研究,學(xué)界或傾向于對“二南”在楚國的傳播進行討論( 1 ),或?qū)Υ呵飼r期楚人用《詩》數(shù)次進行統(tǒng)計( 2 ),甚少對楚人應(yīng)用《詩經(jīng)》的情況進行綜合而具體的分析。廖群先生曾考證:“《詩經(jīng)》作為周代禮樂教化的產(chǎn)物,確曾被編定過一個通行于列國并訴諸文字的書寫文本(母本),用于教授和賦詩征引?!保?1 ]我們認(rèn)為,這種文本也曾流傳到楚國?!俄n詩外傳》言楚成王曾讀“先圣之書”[ 2 ] 174。先秦時期詩、書多是互稱[ 3 ],“先圣之書”應(yīng)該就是包含《詩經(jīng)》在內(nèi)的周朝典籍。首先,楚人向來自稱“我蠻夷也”,中原諸侯國也將楚國視為蠻夷之邦而非正統(tǒng),不會以“先圣”論及楚祖先。其次,楚成王是楚國歷史上最早引詩的君主,《國語·晉語四》中楚成王熟練引用《曹詩》。再者,自西周時期,楚貴族便與中原諸侯國的貴族往來密切,這也是《詩經(jīng)》文本能夠流傳到楚國的重要背景[ 4 ]。那么,伴隨春秋時期引詩賦詩之風(fēng)的大盛,楚人又是怎樣傳播《詩經(jīng)》?在傳播過程中又有何特點與目的?
一、楚貴族對《詩經(jīng)》的賦引傳播
春秋時期,楚國公卿用詩僅次于魯、晉[ 5 ] 56。依據(jù)《左傳》《國語》所載,楚人引詩賦詩一共十八次(含一次對逸詩的引用)。詳見下表:
楚人的十八次用詩,都是在什么場合進行傳播?是怎樣傳播?在傳播中又有什么特點?
二、楚人賦引傳詩的場所
楚人十八次賦詩引詩的場合并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總體上有郊外、宴享、朝堂和臺榭四類場所。
(一)楚人郊外傳詩
《大雅·卷阿》:“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閑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保?6 ] 1648—1649《卷阿》展現(xiàn)了貴族們在郊外“歌詩”的情景。楚人也多在郊外賦詩引詩?!蹲髠鳌の墓辍烦蠓蜃又墼凇懊现T”引詩:
遂道以田孟諸。宋公為右盂,鄭伯為左盂。期思公復(fù)遂為右司馬,子朱及文之無畏為左司馬。命夙駕載燧,宋公違命,無畏抶其仆以徇。或謂子舟曰:“國君不可戮也?!弊又墼唬骸爱?dāng)官而行,何強之有?《詩》曰:‘剛亦不吐,柔亦不茹。‘毋從詭隨,以謹(jǐn)罔極。是亦非辟強也,敢愛死以亂官乎!”[ 7 ] 577—578
“孟諸”,楊伯峻譯“宋之藪澤”。[ 7 ] 467《漢書·地理志》:“藪曰孟諸?!保?8 ] 2172即郊外大澤。楚穆王帶領(lǐng)隨從到孟諸打獵,隨行的宋昭公違背楚王命令,楚臣子舟鞭笞宋國仆人以作警示,有人勸誡子舟,子舟引《大雅·烝民》?!蹲髠鳌ふ压哪辍份d沈尹戌跟隨楚王伐吳,引《大雅·桑柔》。《左傳·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zhàn),孫叔敖在邲地引《小雅·六月》。[ 7 ] 738《左傳·成公十六年》載子反經(jīng)過申地,拜見申叔時,申叔時用詩。[ 7 ] 880—881《左傳·成公二年》申叔跪在去郢都的路上言及《桑中》:
申叔跪從其父,將適郢,遇之,曰:“異哉!夫子有三軍之懼,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將竊妻以逃者也?!保?7 ] 805
申叔跪遇見申公巫臣帶領(lǐng)夏姬私奔,申叔跪言及“桑中”,“桑中”正是指《鄘風(fēng)·桑中》?!赌印っ鞴硐隆罚骸把嘀凶?,當(dāng)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夢也,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保?9 ] 256古有“桑間濮上之音”,“桑間”即“桑林”。王夫之《禮記章句》中將“桑間濮上之音”解之為“桑間,詩所謂《桑中》”。[ 10 ] 894朱熹在《鄘風(fēng)·桑中》篇末做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按“桑間”即此篇?!保?11 ] 40“桑間”“桑林”本為男女相會的場所,將二者映射于文學(xué)作品便是指《鄘風(fēng)·桑中》。楊伯峻亦言:“桑中,衛(wèi)國地名,當(dāng)在河南淇縣境內(nèi)?!对姟む{風(fēng)》有《桑中》,為民間男女幽會戀歌,……此借《桑中》一詞,暗指巫臣與夏姬私約?!保?7 ] 805《左傳·定公四年》鄖公辛的弟弟在楚王逃亡途中準(zhǔn)備殺掉楚王為父報仇,鄖公辛進行阻止并引《大雅·烝民》[ 7 ] 1546—1547。
(二)楚人朝聘傳詩
國家招待外賓的宴飲是諸侯國常見的賦詩場合,主人和賓客多通過賦詩言志來表達(dá)志向。楚人也是如此,《左傳·昭公元年》:
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事畢,趙孟謂叔向曰:“令尹自以為王矣,何如?”對曰:“王弱,令尹強,其可哉!雖可,不終。”[ 7 ] 1207—1208
楚令尹子圍設(shè)宴款待晉國的趙孟和叔向,子圍賦《大雅·大明》?!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笆?,鄭伯如楚,子產(chǎn)相。楚子享之,賦《吉日》?!保?7 ] 1244楚王宴享鄭伯時,在宴會上賦《小雅·吉日》?!蹲髠鳌は骞吣辍罚骸俺e罷如晉蒞盟,晉侯享之。將出,賦《既醉》?!保?7 ] 1138楚國的薳罷出使到晉國,晉侯宴享薳罷,薳罷賦《大雅·既醉》以此傳達(dá)楚王對晉公的祝福。
(三)楚人朝堂傳詩
楚人在朝堂之上涉及治國理政時,多賦引《詩經(jīng)》來表達(dá)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秶Z·晉語四》載楚成王用詩:
令尹子玉曰:“請殺晉公子。弗殺而反晉國,必懼楚師?!蓖踉唬骸安豢?。……”子玉曰:“然則請止狐偃?!蓖踉唬骸安豢??!恫茉姟吩唬骸思褐樱凰炱滏?。郵之也。夫郵而效之,郵又甚焉。效郵,非禮也?!保?12 ] 351—352
令尹子玉請求楚王殺掉重耳,楚王引《曹風(fēng)·候人》反駁?!秶Z·楚語上》白公子張勸諫楚靈王時用詩:
白公又諫……《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12 ] 532—534
靈王暴虐,白公子張在朝堂上多次進諫,并援引《小雅·節(jié)南山》。
(四)楚人登臺傳詩
《國語·楚語上》中楚王與大夫伍舉登章華臺,伍舉在高臺之上引詩:
靈王為章華之臺,與伍舉升焉,曰:“臺美夫!”對曰:“吾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yuǎn)以為明……故《周詩》曰:‘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夫為臺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楚其殆矣!”[ 12 ] 522—526
靈王欲聽伍舉對章華臺的贊美,伍舉引用《大雅·靈臺》勸誡。
總之,楚人賦詩引詩的場合自由,朝堂言政之時、行軍打仗之中、宴享朝聘之際,也有登臺勸諫君王而引詩賦詩。楚人在各種地點場合中都能靈活用詩表達(dá)觀點,可見楚人對《詩經(jīng)》已經(jīng)十分了解。那么,楚人賦詩引詩又有什么特點?
三、楚人賦引傳詩的特點
春秋時期,楚人的十八次賦詩引詩中,對外傳詩九次,對內(nèi)用詩九次。其中,除卻一首逸詩、一首《曹風(fēng)》和一首《鄘風(fēng)》之外,其余均為《雅》《頌》,楚人賦引傳詩遵循“歌詩必類”的原則,具有斷章取義、引申用之的特點。
(一)楚人賦引傳詩重禮樂正統(tǒng)
楚人九次對外賦詩引詩全部采用《雅》《頌》。《國語·晉語四》:“《周詩》曰……《鄭詩》云……《商頌》曰……在《周頌》曰……《曹詩》曰……。”[ 12 ] 342—351《晉語》中出現(xiàn)“周詩”“鄭詩”“商頌”“周頌”“曹詩”的分類,說明當(dāng)時詩歌已經(jīng)存在國別意識。通過史籍所載的各國引詩賦詩的情況來看,各國整體雖多引《雅》《頌》,但同樣大量引用風(fēng)詩。如鄭國,在《左傳》記錄的二十八處引詩賦詩中,涉及到《風(fēng)》詩的有十三處,分別是《召南》《鄭風(fēng)》《鄘風(fēng)》和《唐風(fēng)》。晉國和魯國也多次引用《國風(fēng)》。這說明春秋時期的引詩用詩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和自由性。而楚人的十八次用詩,賦引最多的是《周詩》。這表明楚人在認(rèn)定《雅》《頌》便是《周詩》的前提下,有意識的選用《雅》《頌》。
《雅》《頌》是周代禮樂文化的核心代表,楚人多用《雅》《頌》,似乎表明對周禮的認(rèn)同。但實際上,楚人多有“非禮”之舉?!蹲髠鳌ふ压辍烦`王宴享鄭伯賦《小雅·吉日》。《吉日》本是贊美周宣王宴享諸侯之詩,楚靈王卻用其來宴享鄭伯?!蹲髠鳌ふ压辍烦钜訃畲龝x國公卿而賦《大雅·大明》?!洞竺鳌繁疽鉃橥跫臼芴熘鼇砣〈笊蹋钜璐吮硎咀约阂庥〈醯牟怀贾?,用詩本身已經(jīng)僭越?!蹲髠鳌ふ压荒辍烦髷x師后,楚莊王“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7 ] 747《禮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獄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13 ] 347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祀黃河,楚莊王祭祀黃河,已是僭越。楚人一方面崇尚周禮,一方面又不遵循周禮。那么,楚人多用《雅》《頌》的目的何在?《左傳·成公十六年》申叔時點明其中的用意:
子反入見申叔時,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zhàn)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jié),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保?7 ] 880—881
子反拜望申叔時,請教申叔時晉楚鄢陵之戰(zhàn)的結(jié)局。申叔時認(rèn)為:德行、刑罰、和順、道義、禮法、信用,這些都是戰(zhàn)爭的手段。依靠德來施惠,通過刑罰來制止罪惡,用祥和之氣來侍奉神靈,通過道義來建立利益,通過禮法來達(dá)到合乎時宜的目的。因此,楚人用《詩》是為其僭越行為尋找合理化的依據(jù)。如,《左傳·文公十年》載楚大夫子舟鞭笞宋昭公的下屬,有人勸誡子舟,子舟賦引《大雅·烝民》予以反駁。《大雅·烝民》本是臣子贊美周宣王的作品,子舟為了使自己的行為“順時”,斷章取義,以“剛亦不吐,柔亦不茹”表明自己既不欺侮鰥寡,又不懼怕強權(quán),為自己懲罰宋君仆人找到了依據(jù)。
其次,楚人通過《雅》《頌》以獲得身份認(rèn)同感。《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保?7 ] 1578先秦時期,“夷夏之辨”深入人心。楚國被稱為“南蠻”,一直被中原各國低視。熊渠時“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14 ] 2043。熊通時“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14 ] 2046。熊通希望能得到周天子賜予的封號,卻依舊遭到周王室拒絕,只能自立為王。“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保?15 ] 396“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保?13 ] 1283楚國始終得不到中原國家的認(rèn)同,直到楚莊王十年楚國才“始見《春秋經(jīng)》”[ 16 ] 47?!秶Z·楚語》:“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 12 ] 513從楚人士亹口中也能看出楚人由來已久的自卑心理。戰(zhàn)國時期的中山國與楚國具有相同的民族心理及政治行為,中山王墓出土的“平山三器”銘文中有著濃郁的禮樂文化,引用《詩經(jīng)》多達(dá)十幾處[ 17 ]。即便如此,中山國仍被中原各國視為“異類”[ 18 ] 364。因而,塑造不斷崛起的詩禮大國形象,提升國家的政治、外交影響力,得到中原各國的認(rèn)同,是楚人學(xué)習(xí)中原文化的重要原因?!秶Z·楚語上》載楚莊王請士亹教授太子,申叔時認(rèn)為太子須熟知《詩》《禮》《樂》《春秋》等中原典籍?!堆拧贰俄灐肥侵性Y樂文化的代表,楚人便學(xué)之用之,其言行皆有禮度?!秶Z·晉語四》子玉勸諫楚成王殺掉重耳,成王言“我之不德,殺之何為”[ 12 ] 351。成王以德行為標(biāo)度拒殺重耳,最終得到重耳“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7 ] 409的承諾,拉攏了姬姓子孫。通過對楚國青銅器銘文的研究,春秋時期的楚君,已經(jīng)以周天子的口吻,以詩禮之名,使江漢流域的諸多小國前來覲見。如,镈鐘的作者為呂國的王孫,其銘文言“愿將此生,永事楚王”( 3 ),表達(dá)了呂國對楚國的敬畏以及對楚王的忠貞,此時的楚國已非當(dāng)初未開化的蠻夷之邦。因而,楚人渴望通過學(xué)習(xí)中原禮樂文化以摒棄身為蠻夷的自卑心理,尤其通過對《雅》《頌》的學(xué)習(xí),習(xí)禮儀、通音樂,以此得到諸侯國的認(rèn)同。
再者,春秋無義戰(zhàn),楚人對外用詩有五次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楚國需要借助禮樂文化為兼并戰(zhàn)爭提供法據(jù),《雅》《頌》無疑是楚人擴張領(lǐng)土的完美借口。楚人的賦詩引詩,既有以文武之道,即以仁與禮作為出戰(zhàn)的目的,也有借文王以仁德治理天下的方式規(guī)勸楚王另擇用兵時機,但其真正的實質(zhì)則是借禮儀的外衣來包裹楚人發(fā)動不義之戰(zhàn)的野心。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晉楚邲之戰(zhàn),孫叔敖引《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啟先行”?!缎⊙拧ち隆纺耸切醣狈ブ?,孫叔敖意在表達(dá)楚人效法周王帶兵迎戰(zhàn)。
(二)楚人賦引傳詩的重民與重情
楚人內(nèi)部的賦引傳詩也多有發(fā)揮,主要體現(xiàn)在楚人向楚君諫言時多有引申,以體現(xiàn)為政治國的理念。楚人在賦引傳詩中,有兩處用到《國風(fēng)》,可以看出楚人對男女情愛的態(tài)度。
1.楚人諫言傳詩以取信于民
楚人在譎諫時的賦詩引詩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均向重民方向引申,以表達(dá)為政治國須先安民的理念。《左傳·成公十六年》:
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jié),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匪爾極?!保?7 ] 881
晉楚鄢陵之戰(zhàn)中,子西詢問申叔時對此戰(zhàn)的看法,申叔時援引《周頌·思文》,以后稷安民養(yǎng)民之功來告誡子西,以信取民戰(zhàn)事才會勝利?!蹲髠鳌ふ压辍反蠓蜃痈镆砸菰姟镀碚小穭裾]靈王“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要保存百姓力量?!蹲髠鳌ふ压哪辍份d沈尹戌表達(dá)對楚王用兵不滿時引《大雅·桑柔》中“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桑柔》乃芮伯刺諫厲王之詩。沈尹戌認(rèn)為,楚王用兵因“不撫民而勞之”[ 7 ] 1452,會有滅國之禍。《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楚國囊瓦在郢都修建城墻,大夫沈尹戌見狀言:
……民狎其野,三務(wù)成功。民無內(nèi)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昔梁伯溝其公宮而民潰。民棄其上,不亡,何待?……《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保?7 ] 1448
沈尹戌認(rèn)為,君主只有學(xué)習(xí)先祖?zhèn)儼捕ò傩盏牡抡?,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秶Z·楚語上》伍舉引用《大雅·靈臺》勸誡楚王?!鹅`臺》本是百姓對文王之德的贊美,伍舉意在勸誡靈王應(yīng)該像文王那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國語·楚語上》白公子張在勸誡靈王時引《小雅·節(jié)南山》。《小雅·節(jié)南山》是家父諷刺周幽王之詩,白公子張以此為諫,期望楚靈王學(xué)會取信于民。楚人的政治思想歷來有“撫民”的傳統(tǒng)[ 19 ] 63,“夫從政者以庇民也?!保?12 ] 55理政治國,是為了庇護百姓,這也是楚人在諫言用詩時多擇取重民篇句引申發(fā)揮的重要原因。而且,通過對郭店楚簡進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在選擇教材時,依然選擇具濃厚“撫民”思想的典籍( 4 ),具有“撫民”特點的典籍在楚國也能得到更好的流傳。如,郭店楚簡《緇衣》大量引詩證說,體現(xiàn)了“治民”的重要性:
子曰:長民者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恥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免心。故慈以愛之,則民有親。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遜心?!对姟吩疲骸拔岽蠓蚬覂€,靡人不斂”。[ 20 ] 79
“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敝挥腥〉萌嗣竦男湃?,人民才不會背叛君主。《楚世家》:“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背染軌蜻h(yuǎn)拓疆土,其根本在于民和。即便到了戰(zhàn)國,在楚地流傳的楚簡,依然與春秋時期“重民”的思想一脈相承。
2.楚人戲謔傳詩的情愛色彩
通檢典籍,楚人僅有兩次引用風(fēng)詩,第一處為《左傳·成公二年》,巫臣與夏姬私奔時,被申叔跪遇見,申叔跪言其二人“有《桑中》之喜”。前文已論,《桑中》乃是現(xiàn)存《詩經(jīng)·鄘風(fēng)》的作品,申叔跪以“喜”來看待巫臣與夏姬一事,并未以道德倫理去譴責(zé)和規(guī)勸二人。而中原地區(qū),一涉男女之事便附加諸多政治倫理屬性:
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饗其宗老,而為賦《綠衣》之三章。老請守龜卜室之族。師亥聞之曰:“善哉!男女之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謀,不過宗人。謀而不犯,微而昭矣。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之,度于法矣?!保?12 ] 213—214(《國語·魯語下》)
文伯之母打算給文伯娶妻而賦詩言志,韋昭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以言古之賢人正其室家之道,我心所善也。”[ 12 ] 213《綠衣》是遵循典禮法度、禮儀倫理之下的賦詩,不同于申叔跪具有自然情感意義的“《桑中》之喜”?!秶Z·晉語四》載楚成王引曹風(fēng),也與男女之情相關(guān):
令尹子玉曰:“請殺晉公子。弗殺而反晉國,必懼楚師。”……王曰:“不可。《曹詩》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郵之也。夫郵而效之,郵又甚焉。效郵,非禮也?!保?12 ] 351—352
楚成王感慨重耳的經(jīng)歷而引《曹詩》。韋昭注:“遂,終也。郵,過也?!保?12 ] 352許慎《說文解字》:“媾,重婚也?!保?21 ] 616成王引用《曹詩》,重在表現(xiàn)重耳與姜氏的夫妻真情。楚人對風(fēng)詩的運用,十分契合楚文化語境。屈原《天問》載禹與涂山氏言:“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為嗜不同味,而快鼌飽?”對于“閔妃匹合”,王逸認(rèn)為“禹所以憂無妃匹者,欲為身立繼嗣也”。[ 22 ] 146—147王逸之論明顯具有漢代以“孝”為本的儒家色彩。拋開儒家文化,俞樾、姜亮夫先生均認(rèn)為“閔妃,謂愛憐其妃匹也”[ 23 ] 248、“而愛閔匹合”[ 23 ] 247,禹是因為愛而與涂山氏匹合,并非為了子嗣。
傳世史籍的記載存在空白點,我們可以通過少經(jīng)禮樂文化渲染的出土楚簡來研究楚貴族用《詩》表達(dá)對男女情愛的欣賞。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簡《采風(fēng)曲目》為楚國貴族的用詩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5 )?!恫娠L(fēng)曲目》諸多篇章有明顯的民間情愛色彩,如,第一簡的《子奴思我》《碩人》《野又葛》《出門以東》,第三簡的《良人亡不宜也》,第四簡的《思之》等[ 24 ]。單純從篇名來看,均體現(xiàn)一種熾熱纏綿的愛情,表現(xiàn)楚人對男女情愛的豁達(dá)和欣賞。但這些詩篇并未在史料中出現(xiàn),很可能只是楚人在內(nèi)部燕飲娛樂場合戲謔嬉戲時引用。楚文化自身具有綺麗詭譎的浪漫性,楚人雖學(xué)習(xí)并應(yīng)用禮樂文化,但其對禮法的嚴(yán)謹(jǐn)性始終不及中原國家?!蹲髠鳌べ夜辍粪嵈笈d樂舞以樂楚子,不顧及男女之別[ 7 ] 399—400?!短靻枴罚骸昂苇h(huán)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 22 ] 174子文是鄖公之女與斗伯比私會而生,足見楚國上層社會中男女情愛的自由度之高?!冻o·招魂》:“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保?22 ] 339王逸注:“醉飽酣樂,合尊促席,男女雜坐,比肩齊膝,恣意調(diào)戲,亂而不分別也?!保?22 ] 345楚國貴族的宴會不拘禮數(shù),男女雜坐嬉戲?qū)嵞顺J?。上博簡《孔子詩論》的用詩同樣體現(xiàn)了楚人欣賞男女真情、不被禮教束縛的特點,學(xué)者多有所論,此不贅述[ 25 ]。
四、余論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詩、書,義之府也。”《詩經(jīng)》是中華民族經(jīng)典之元典,其起源、流傳很早,一般認(rèn)為今本《詩經(jīng)》是經(jīng)孔子刪定之后的本子。西周時期,《詩經(jīng)》作為周代的王官之學(xué),是周王朝禮樂文化的體現(xiàn)。因而,《詩經(jīng)》本身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其傳播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動機。對春秋時期《詩經(jīng)》在楚國賦引傳播的研究,不僅是一個文學(xué)史的問題,也是一個文明史的問題。
《詩經(jīng)》有無“楚風(fēng)”雖是文學(xué)史上懸而未決的公案,但楚國乃春秋時期賦引《詩經(jīng)》的大國是毋庸置疑的。具體而言,《雅》《頌》為周王室在豐、鎬時期的詩作,多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應(yīng)該在楚國上層社會流傳的時間較早。因而,春秋時期,楚人對《雅》《頌》的傳播與應(yīng)用十分廣泛,楚人賦引《雅》《頌》也具有極強的政治目的。對外,楚人可以通過對《雅》《頌》的學(xué)習(xí)、應(yīng)用以獲得中原諸侯國的認(rèn)同,并為自身的政治行為尋找依據(jù);對內(nèi),楚人諫言楚王時賦引《雅》《頌》以表達(dá)安民治國的政治理念??傮w上,楚人在戰(zhàn)爭、外交、譎諫君王時均是通過賦引《雅》《頌》來表達(dá)自身的政治志向。此外,較之《雅》《頌》,傳世典籍僅有兩處記載了楚人引用風(fēng)詩,通過對楚簡《采風(fēng)曲目》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楚人在國家內(nèi)部的宴飲場合多使用具有民歌特點的國風(fēng)類詩歌,以表達(dá)對男女自然真情的欣賞與追求。
其次,對于文明史而言,《詩經(jīng)》作為周代的王官之學(xué),是政治、宗教、倫理三結(jié)合的民族經(jīng)典,其傳播趨勢也是中華文明格局演變的體現(xiàn)?!对娊?jīng)》最早傳播于黃河流域以中原為核心的上層社會,楚國在商代末年至西周初期便開始在漢水上游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成為南方最為強大的諸侯國。春秋時期,隨著中原王朝的衰落以及楚國的崛起,體現(xiàn)政治權(quán)力與政治文化的《詩經(jīng)》也隨之傳到了楚國。因此,通過《詩經(jīng)》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傳播可以看出當(dāng)時整個中華文明格局的變化,對中華文明格局演變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注釋:
(1)陸侃如、馮沅君認(rèn)為“二南”是東遷之后的作品,其產(chǎn)生地大概在湖北北部與河南南部,很可能在江漢流域的楚國有過傳播。馬茂元《楚辭選》認(rèn)為“二南”是江漢地區(qū)的產(chǎn)物,《漢廣》《江有汜》乃是楚國民歌。參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第52—55頁,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馬茂元《楚辭選》第3頁,商務(wù)印書館有限公司2020年版。
(2)董治安《從〈左傳〉〈國語〉看“詩三百”在春秋時期的流傳》、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均對春秋時楚人用詩進行統(tǒng)計。
(3)據(jù)學(xué)者考證,楚成王在位期間滅呂。而此镈鍾的制作時間顯然是在呂國未滅亡前,即楚成王在位時期,公元前671—前626年。參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26頁。
(4)郭店簡墓主很可能是楚懷王太子的老師,郭店簡是貴族墓地的隨葬品,是楚貴族通用的教材,是北方的儒家之作流傳到楚地。馬銀琴通過郭店簡與上博簡在楚國貴族階層的應(yīng)用,斷定二者完全有可能在楚地有過廣泛的傳播。羅運環(huán)《論郭店一號楚墓所出漆耳杯文及墓主和竹簡的年代》,《考古》2000年第1期;姜國鈞《從郭店楚簡內(nèi)容看“東宮之師”》,《中州學(xué)刊》2002年第4期;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第162頁,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1年版有詳細(xì)論述。
(5)經(jīng)馬承源等學(xué)者的研究鑒定,上博簡乃是戰(zhàn)國晚期楚國“貴族墓葬的隨葬品”。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第145—146頁,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1年版有詳細(xì)論述。
參考文獻(xiàn):
[1]廖群.《詩經(jīng)》早期書寫定本考索[J].中國詩歌研究,2019(1):28.
[2]韓嬰,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7:174.
[3]江林昌.甲骨文與《商頌》[J].福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1):38—47.
[4]李笑笑.兩河之間:《詩經(jīng)》在楚地的流傳發(fā)展及其認(rèn)識價值[J].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2(6):80-83.
[5]馬銀琴.周秦時代詩的傳播史[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1:56.
[6]鄭玄,孔穎達(dá),朱杰人.毛詩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648—1649.
[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班固,王先謙.漢書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72.
[9]墨翟,張永祥,肖霞.墨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56.
[10]王夫之.禮記章句[M]//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11:894.
[11]朱熹,趙長征.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40.
[12]韋昭,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9.
[13]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347.
[14]司馬遷,裴骃,司馬貞.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5]焦循,沈文倬.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396.
[16]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7.
[17]王勇.平山三器若干問題研究[J].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1991(1):101—102.
[18]楊朝明.從《武王踐阼》說到早期兵文化研究[M]//出土文獻(xiàn)與儒家學(xué)術(shù)研究.臺北:臺灣古籍,2007:364.
[19]張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3.
[20]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79.
[21]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16.
[22]洪興祖,黃靈庚.楚辭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3]姜亮夫.重定屈原賦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4]孔德凌.上博簡《采風(fēng)曲目》考論[J].北方論叢,2017(4):42-46.
[25]劉冬穎.出土文獻(xiàn)與先秦時期的楚地儒家傳《詩》[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9(2):127-130.
[責(zé)任編輯:馬好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