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赟 浙江省湖州中學
韓愈曾對孟郊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面對某些觸動心弦的人、事、景,我們總會產(chǎn)生不吐不快之感。人們往往只能將所得、所感宣之于口,但若不能以文字記錄下來,當記憶模糊之后,所得、所感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憑。因此,寫作于我們而言,可以說是一種需要,而非強迫。
然而令人憂心的是,當下人們(當然也包括中學生)面臨著“情感荒漠化”的問題,即我們對于事物的反應或是冷漠,或是對抗。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恐怕還是要重覓情感的綠洲,捕捉那情動一瞬的“不平而鳴”的靈感,重新找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沖動。
有了“發(fā)于情”的靈感沖動,卻不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錦繡文章以自娛,哪怕是號稱“詩鬼”的李賀,其詩作也常因“有佳句而無佳篇”,文氣不貫通、暢達而受詬病。對于中學生而言,我們的“情”,或許會因幼稚、過于自我而讓人難以共情,此時,我們需要的是將情感歸于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不是去情感化,而是去情緒化。萬物皆有靈,故而人的情感可以加諸萬物。人為萬物之靈長,故而“萬事勞其形”之后,必然“百憂感其心”。文天祥在《〈指南錄〉后序》中所說的“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也可以理解為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考。
要學會理性思考,就必須具備“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這既需要熟讀“有字之書”,學習文化知識;也需要精讀“無字之書”,增加人生閱歷。筆耕不輟方能滴水穿石,滴水穿石之后定能厚積薄發(fā)。堅持寫作,就算不能成為作家詩人,也將成為一個發(fā)于情、歸于理的人。
一個情理兼?zhèn)?、善于思考的人,便是荀子所謂“知明而行無過”的“神明自得”的君子,也是能與造物者的清風明月相伴一生的通達智者。讓我們“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成為一個筆耕不輟、智慧通達的君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