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國家文物局通報了4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作為湘粵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聚落遺址,位于湖南省臨武縣汾市鎮(zhèn)渡頭村的渡頭古城遺址名列其中,經過多年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的兩口孫吳時期水井內出土了近1萬枚簡牘,包括木簡、木牘、簽牌、封檢、削衣等,為東吳時期臨武縣的行政文書,內容涉及臨武縣行政區(qū)劃、賦稅、戶籍、屯田、礦冶等。
這里,曾是漢代至六朝時期臨武縣的縣治所在地,也是嶺南型城市的代表。自2016年起,對渡頭古城遺址開展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如今取得了重要成果。“渡頭古城的發(fā)掘,為研究漢代至南朝時期南方地方城市的發(fā)展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為研究南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交通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例證?!焙鲜∥奈锟脊叛芯吭憾深^古城遺址項目負責人陳斌說。
萬枚吳簡,重現歷史樣貌
1986年,渡頭古城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并定為漢代古城址。此后多年間,臨武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開展多次復查,并新發(fā)現有多座帶有封土堆的墓葬。
“從2016年開始的系統(tǒng)調查和勘探,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渡頭古城遺址的價值?!标惐蠼榻B,渡頭古城是一座以漢至六朝時期遺存為主的古城邑聚落遺址,遺址范圍包括周邊墓群,總分布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經過7年的考古發(fā)掘,遺址揭露面積已達2000余平方米。
2022年12月,在遺址衙署辦公建筑區(qū)附近的J1、 J2兩口古井內,考古人員發(fā)掘出近萬枚三國時期的吳國簡牘,距今約1800年。陳斌介紹,兩口古井分別為磚砌井和豎穴式土井,深度都超過10米。在井深七八米時全都是飽水環(huán)境,這批簡牘幾乎完全浸泡在水里,從而隔絕了氧氣和細菌的腐蝕,得到了較好的保存。
“嘉禾元年”“嘉禾五年”……在J1出土的120余枚有字簡牘中,東吳孫權的年號“嘉禾”頻頻出現,因此被鎖定為三國吳簡。這批吳簡內容主要涉及經濟券書、賬簿、名刺、書信等,此外還發(fā)現了2000余枚無字簡牘。
在J2出土的簡牘比J1保存得更為完好,清理出有字簡1500余枚,無字簡7000余枚。除了“嘉禾”,這批簡牘還有“黃武”“黃龍”等孫權的年號,簡牘甚至還出現了臨武錫礦的記載,為研究南嶺地區(qū)有色金屬資源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通過紀年簡,我們可以準確判定簡牘的年代,有助于厘清臨武古城的沿革變化?!焙鲜∥奈锟脊叛芯吭憾深^吳簡整理負責人楊先云表示,可以通過渡頭吳簡所載田畝賦稅和戶籍等信息記載,去探究吳國的經濟、人口、社會狀況,從而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歷史樣貌。
穿越歷史,解答千年湘南
“此次出土的渡頭吳簡是桂陽郡臨武縣衙文書檔案,是研究湖南縣級城市區(qū)域史的重要材料?!睏钕仍票硎荆深^吳簡所記載的是吳國在嶺南地區(qū)的地方管理,具有嶺南區(qū)域文化城市的獨特性,為研究古代中央政權對嶺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渡頭古城吳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繳納租稅的經濟券書,征收物品的種類、時間、交付人及接收者等信息一應俱全,這也是現代社會“合同”的雛形。簡文還記載“臨武”及其轄屬鄉(xiāng)里情況,并涉及“郴”“長沙”等郡縣往來文書資料。
除了簡牘,渡頭古城遺址還出土了富有嶺南文化要素的四連罐,具有中原特色的鼎、盒、壺等,以及具有本地文化特征的陶球等?!斑@些都是1000多年前不同地域之間展開文化交流的物證?!标惐笳f。
(據新湖南客戶端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