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蘭同學的這首《小鎮(zhèn)蠟燭》就語言而論沒有什么問題,整首詩也寫得大方、不拘泥,情感也不無飽滿,問題在于敘事的成分偏多。我高度懷疑普蘭是首先寫成散文之后才分行的,實際上這首詩散文的氣息也過重了一些。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頭緒太多,而這些頭緒又寫得比較內(nèi)囿,語焉不詳。文字并不難解,但“情節(jié)”卻岔出去太多,比如“小李”“小王”是何許人也?而那個“他”和“我”又是什么關(guān)系?再就是從“蠟燭”寫到“鯉魚”,邏輯路徑又是怎樣的?我想作者本人肯定心知肚明,可讀者卻如墮五里霧中。我之所以追究這些,也是這首詩包含了很大的敘事因素,敘事,不同于敘述,它有一個“事”的前因后果。因此一般而言,比較復雜的敘事更適合散文這類文體。
芥白同學訓練有素,我比較喜歡三首詩中的后面兩首,可以看出芥白的功底和對詩歌的沉浸,詩作本身也比較完善。芥白的詩富于詩情畫意,也寫得簡潔、跳躍,節(jié)奏感不錯。當然他也有問題,就是在意象選擇方面過于陳舊了,比如“纖夫赤裸的脊背”“小孩子們的紙鳶”“古典的傘”“溫婉的符號”等都似曾相識,缺乏新鮮感。《迷途的道爾頓》好一點,但整首詩靈感的出處仍然是已有的文學。芥白似乎已經(jīng)擁有自己的詩歌“體系”,問題在于這體系比較公共,個性不足。再者,正因為已經(jīng)成型,突破起來難度更大?!皶憽逼鋵嵰彩且粋€問題,而且是更嚴重的問題。
——韓東
責任編輯 陸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