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晶, 趙亞娜, 張 朵, 張康寧
(西安市華山中心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00)
血液透析可有效凈化血液,維持血液的水電解質(zhì)平衡,作為一種腎臟替代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是各類終末期腎臟疾病治療的首選方法。但血液透析治療周期長、頻率高,患者常因疾病的無法治愈性、擔心治療費用、對疾病及血液透析認識不足等而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不利于康復,因此血液透析治療期間選擇有效的干預方式對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知信行水平及治療依從性尤為重要[1-2]。以往常規(guī)護理多以簡單的口頭宣教為主,因患者年齡、理解能力、認知度等參差不齊而導致干預效果不盡如人意[3]。認知行為干預主要是通過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及不良心態(tài)以促使其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4]。個案化教育是以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需求為導向制定個體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措施以滿足患者的知識需求,從而促進治療依從性的提高[5]。本文選擇76 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個案化教育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病情康復的影響。
選擇76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受試者納入時間為2021 年10 月—2023 年10 月。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持續(xù)血液透析3個月以上,病情穩(wěn)定,意識清晰,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完整的臨床資料,可熟練使用微信功能,知曉干預方案后表示自愿配合;排除標準:病情處于急性期、近6 個月內(nèi)有重大手術史、伴有嚴重的心肺系統(tǒng)疾病、精神心理疾病、自身免疫缺陷、視聽障礙及中途退出者。受試者分組方式以不同干預方案為依據(jù),每組3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21 例與17 例;年齡38~76(58.64±6.35)歲,透析時間0.5~7(3.69±1.14)年;受教育年限1~17(10.82±2.31)年;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22 例與16 例;年齡38~80(58.76±6.42)歲,透析時間0.5~8(3.73±1.22)年;受教育年限1~18(10.74±2.55)年。2 組患者在上述基本信息及病情資料方面無差異性(P>0.0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透析前協(xié)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查,簡要向患者介紹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及配合事項,治療期間加強巡視,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diào)節(jié)血流量、透析液流速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及不良癥狀,發(fā)現(xiàn)異常時及時處理。透析結束后囑患者遵醫(yī)囑用藥,科學飲食,保持心態(tài)平和。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認知行為干預與個案化教育。
(1) 認知行為干預:認知重建,與患者開展一對一互動交流,全面了解患者對血液透析治療的認知度、心理狀態(tài)、日常飲食習慣等,針對性地向患者講解血液透析原理、治療流程、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預期效果、自我日常管理等,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尤其對透析知識薄弱內(nèi)容進行強化教育,同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自我,堅定疾病康復信念。行為干預,每月安排一到兩次患者交流會,引導患者之間相互交流治療經(jīng)驗及心得,對于患者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針對性解答,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指導患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身治療情況,對于存在不良行為者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并鼓勵患者從主觀意識上進行改變,強化與家屬的溝通交流,使其為患者提供堅強后盾,大力支持患者堅持治療,同時監(jiān)督提醒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以有效控制病情。
(2) 個案化教育:通過一對一宣教、視頻播放、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內(nèi)容包括血液透析相關知識、心理干預、飲食與用藥干預等;強化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向患者講解自身情緒對病情控制及治療的不良影響,分享臨床病情控制良好案例以堅定患者的康復信心;向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鼓勵患者積極發(fā)問并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以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提高其知信行水平;指導患者觀看血液透析治療視頻,使患者更直觀地了解治療原理及過程,同時邀請患者及家屬關注微信公眾號,加入患者微信群,定時在群內(nèi)及公眾號推送血液透析相關內(nèi)容,提高患者對血液透析的認知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從主觀意識上形成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促進病情康復。2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3個月。
1.3.1 疾病知信行水平比較
采用血液透析室自制的知信行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價,共包含28 個條目,選擇4 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疾病知信行水平越高。
1.3.2 治療依從性比較
采用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進行評價[6],包括飲食、用藥、透析、液體攝入4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范圍為0~30 分,評分越高表示該方面依從性越好。
1.3.3 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干預前后均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從伙伴關系、問題解決、執(zhí)行自我護理、情緒處理4 個維度進行評價,共20 個條目,選擇4 評分法,各條目分為從不、偶爾、經(jīng)常、總是4 個選項,分別記為1、2、3、4 分,總分范圍20~80 分,評分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7]。
1.3.4 生活質(zhì)量比較
采用生活質(zhì)量綜合問卷(GQOLI-74)進行評價,包括生理、社會、心理、精神健康4個維度,選擇百分制評分法,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8]。
1.3.5 護理滿意度比較
采用我院自擬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表進行評價,問卷滿分100 分,將90 分以上的患者記為非常滿意,70~90分的患者記為滿意,70分以下的患者記為不滿意,除不滿意之外均記為滿意。
選擇SPSS21.0 軟件包,P<0.05 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以(±s)對定量數(shù)據(jù)加以描述,行t檢驗,以[n(%)]對計數(shù)數(shù)據(jù)加以描述,行χ2檢驗。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信行評分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升高更加突出(P<0.05),見表1。
表1 疾病知信行評分變化(±s,n=38,分)
表1 疾病知信行評分變化(±s,n=38,分)
?
研究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治療依從性比較(±s,n=38,分)
表2 治療依從性比較(±s,n=38,分)
【注】 組間比較,*:P<0.05。
?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總分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升高更加突出(P<0.05),見表3。
表3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變化(±s,n=38,分)
表3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變化(±s,n=38,分)
?
在生活質(zhì)量方面,干預后兩組均明顯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改善更加突出(P<0.05),見表4。
表4 生活質(zhì)量評分變化(±s,n=38,分)
表4 生活質(zhì)量評分變化(±s,n=38,分)
?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5。
表5 護理滿意度[n(%)]
近年來隨著血液凈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由于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患者體內(nèi)代謝廢物、維持生理平衡、安全性高、應用范圍廣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于各類腎臟疾病的治療[9]。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常承受較重的經(jīng)濟負擔,加之對血液透析相關知識不夠了解,易疏于對自身疾病的管理,常出現(xiàn)治療依從性差的情況,使得治療及預后效果常難以達到臨床預期,因此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一直是血液透析護理中研究的熱點[10]。認知行為干預是在認知行為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教育策略幫助患者掌握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糾正患者既往觀念及對疾病的錯位認知,促使患者身心狀況處于最佳狀態(tài),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障礙性行為,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積極配合治療[11]。個案化教育是通過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根據(jù)患者的知識需求制定個體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12]。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知信行評分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升高更加突出(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總分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升高更加突出(P<0.05);在生活質(zhì)量方面,干預后兩組均明顯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改善更加突出(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高(P<0.05)。綜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個案化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知信行水平、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患者滿意度高,對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促進病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