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春暖花開,正是登高望遠的好時節(jié),看花開四野,賞流云飛星,觀日升日落,才對得起這稍縱即逝的春日。而最近幾年的春天里,泰山出人意料地成為年輕人眼中最出圈的存在。這一度被認為“高不如峨眉山,險不如華山,奇不如黃山,秀不如廬山”的東岳,“專治各種嘴硬”,會讓每一個到這里的人真正明白為什么泰山才是五岳之首。但有一個問題一度讓準備登山做攻略的游客人未至,心已懵,那就是登泰山到底該從哪里開始,起點到底在哪里?
有人說,登泰山要從岱宗坊開始,因為這里是登山第一坊;
有人說,要從一天門開始,因為這里有“盤路起工處”大字碑;
還有人說,孔子登臨處才是登泰山的起點,因為在石坊臺階下,左右各立一方“第一山”和“登山必自”石碑;
當然更多人的登山之旅是從紅門開始的,這是登泰山的第一座宮坊,第一座規(guī)模巨大的建筑物,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
但自古以來,登泰山真正意義上的起點,自秦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官方認定”,那就是岱廟。岱廟遙參亭入口處的牌匾上,“登泰山起點”五個大字就是標準答案。
遙參岱岳
岱廟,位于泰安東岳大街與岱宗大街之間。岱廟之于泰安城,就如同故宮之于北京城,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先生說:“岱廟是泰安的修眉,是泰安的明眸?!?/p>
泰安老城依山而建,如果把它看作一幅地圖,東西橫折,得到的南北中軸線幾乎就是自古以來登泰山的標準線路。這條中軸線的最南端,就是岱廟,最北端則是泰山極頂。
岱廟的第一組建筑,是遙參亭?!斑b參”,顧名思義,為遙遙參拜之意。東坡先生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登山之前,一覽泰山全貌,是對東岳之首的尊重,更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一覽泰山之魅的絕佳角度。春日,天空如洗,站在遙參亭前抬首望去,泰山極頂就在視線的盡頭。泰山懾人的氣勢撲面而來,平地千仞,高山仰止,給人最直觀的感知。南天門隱約在蔥翠的松柏之中,十八盤如一條玉帶,垂延下來,中天門、斗母宮、萬仙樓、紅門,到岱宗坊,直至岱廟,一瀉千里,蕩氣回腸。
未踏入泰山山門一步,這“小天下”的東岳已經(jīng)深深印在心里。
入亭,進廟,登山!
金碧輝煌
如果你去過故宮,那么對岱廟會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雖然沒有故宮的龐大規(guī)模,但整個岱廟的建筑結構、形制與故宮頗為相似。
南北長406米,東西寬237米,四周環(huán)繞長度超過1.5公里的巍峨城墻,城墻四周設角樓,如山巒,層層疊疊,威嚴又不失精致,岱廟內有各類古建筑68組共579間。自古以來,宮廷建筑的建造原則便是“非壯麗無以重威”。岱廟作為按帝王宮城樣式營造的宮殿,自然也不例外,其殿宇高大,結構嚴謹,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整個岱廟嚴格按照軸線對稱設計。出遙參亭,過岱廟坊,依次進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至天貺殿、后寢宮,最終由厚載門出,筆直一線。軸線左右兩側對稱建有漢柏院、唐槐院、東御座、雨花道院、鼓樓、鐘樓、東西寢宮。依“九五”之制最高規(guī)格營造的天貺殿,坐落在高大的臺基之上,為整個岱廟的中心。劉慧先生《泰山岱廟考》中形容整條軸線“前接通天街,后連登山盤路,因山就勢又平添了一種莊嚴感”。
在中國古代建筑裝飾顏色使用上,有明確的等級限制,金黃、朱紅色幾乎是皇家宮殿的專用色,是權力與等級的絕對象征;青、綠次之,多用于百官宅邸;黑、灰最下。岱廟中軸線上的建筑均采用紅墻,覆黃色琉璃瓦,這是古代帝王對泰山的尊崇,也造就今天我們眼中絢麗多彩的中國古建。
巍然千年
高門大殿的金碧輝煌是岱廟光鮮亮麗的一面,而更真實更有味道的岱廟,隱藏在更多的細節(jié)里。那是岱廟巍然千年中被歲月侵蝕留下的痕跡,是泰山之下古人與今人跨越時間的碰觸與交流。
城墻上缺損的磚塊、破墻而出的松柏,牌坊上殘損的獅子,階梯兩側光滑如鏡的青石板,漢柏枝干上遒勁有力的輪廓線條,漢白玉欄桿上粗糲的觸感,宋碑下龜趺昂起的頭,甚至每一束透過枝丫灑在石刻上的陽光都在告訴我們,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很久,但岱廟一直在這里。
種種考古及文獻研究都證明,至少在西漢時期,岱廟就已經(jīng)建造完成。北魏時期,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就有關于岱廟的記載:泰山有上、中、下三廟。下廟“城闕嚴整,廟中柏樹夾兩階,大二十余圍,蓋漢武所植也”。
1961年,西安阿房宮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刻有“泰山公鼎”字樣的銅鼎,被學界認為其出自漢武帝封泰山時所建的泰山神祀建筑。1995年,岱廟配天門、仁安門下發(fā)掘出完整的漢代瓦當,刻有“長安未央”“千秋萬歲”字樣,為揭開岱廟創(chuàng)建年代之謎找到了實物佐證。
岱廟因泰山而建,因泰山而名,它是泰山魅力風景和綿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它又是獨立的存在,有太多獨特的魅力等待我們去挖掘、去靜靜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