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瑩
多年前,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讀碩士的黃彬凌和袁振宇拿起鋤頭和鏟子,在未名湖畔荒蕪的空地上改造了一座小園子,自此走上公共空間營造之路。2020年,他們帶著親手創(chuàng)辦的草圖營造團隊來到深圳,走進城中村和各大社區(qū),與當?shù)鼐用窆餐ㄔ炝?0多個花園。
“彎彎的扁豆、綠油油的麥菜、紅彤彤的小番茄……”今年植樹節(jié),位于龍華區(qū)觀湖街道觀城社區(qū)的老友農場二期,迎來了一群“小友”。有的揮鍬鏟土,有的扶苗培土,幼兒園的孩子們在這里種下一棵棵小樹苗。一隴之隔的老友農場一期,當季各類蔬菜長勢正好。
這里過去是一片荒地,雜草叢生,夏季蚊蟲孳生,給周邊居民造成不小的困擾。得知居民們想有一塊地可以種菜時,黃彬凌冒出了一個“共享農場”的主意。
不同于在自家陽臺種菜,也不同于那些“托管式”的城市頂樓種植空間,黃彬凌希望打造的是一個真正能夠讓居民參與的公益農場。
開發(fā)農場,首先要解決土壤的問題。黃彬凌、袁振宇和團隊成員帶著居民開始施工,扛著鋤頭開荒改造,短短幾十天,500余人次參與改造,老友農場也從一片荒草地,變成了一個眾人共同耕耘的社區(qū)農場。
“從播種到采收,吃上自己種的蔬菜,感覺自己真正融入這個城市了?!睂τ诶嫌艳r場的副團長聞雅來說,詩意般的生活就是從這一畝三分田開始的。方寸之間的農場,給她帶來了精神滋養(yǎng)。
“看,這是我種的菜,最近豌豆長得不錯,過兩天就能摘了,還有油麥菜、萵筍,這是別人種的西紅柿和茄子……”在位于龍華區(qū)福城街道章閣社區(qū)的愛心農場,廖阿姨正在打視頻電話,興奮地和老家的姐妹分享她的豐收之喜。
這是黃彬凌跟蹤最久的一塊地。過去幾年時間里,居民共同參與維護,一起種菜、一起采摘,社區(qū)共同體意識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生發(fā)。
在距離愛心農場5公里左右的地方,一個名叫“幸?!钡墓蚕磙r場也正在培育新苗。春節(jié)后,農場迎來了第一場鄰里議事會,18名種植戶相約農場,共謀春耕“大計”。
田間,社工圍繞農場“春耕春種”行動,羅列出各類蔬果,與種植戶們商量要怎么種。鄰里議事機制作為解決農場管理問題的重要途徑,收集相關反饋。種植戶們充分發(fā)表個人見解,對愛心義賣、結對幫扶、值日安排等活動進行總結。
隨著農場的建成,居民們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密。3月中旬,老友農場迎來了一波豐收,“農場主們”主動將菜地的成果送到社區(qū)弱勢群體和高齡老人的家中。居民們共享農場的喜悅,農場主們也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場生活中體會到共同收獲的幸福。
在家門口耕地種菜,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tài)。黃彬凌帶領居民建起一個又一個共享農場,讓一塊塊城市“邊角料”變身成共享菜園,讓居民吃上自己種的菜,同時也探索出一條調動居民全周期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qū)營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