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夫,王璐瑤,梁芝榕
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著力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號召,由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設立并主持的“基于數據分析的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研究現狀與對策建議”項目,邀請藝術學8個領域的知名專家組建團隊,分別對藝術基礎理論、戲曲與曲藝、舞蹈、戲劇與影視、音樂、美術與書法、藝術設計、藝術文化等學科,在對大數據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梳理新時代藝術學各學科“三大體系”的現狀與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方案。
本團隊受領戲曲與曲藝學“三大體系”現狀調查與建設方略研究的任務后,先對65位戲曲、曲藝學領域的教學研究人員發(fā)放了《戲曲與曲藝學術研究的空白點調查表》,然后利用網絡分別對“全國高校與科研機構設置戲曲曲藝專業(yè)狀況”“全國高校與科研機構戲曲曲藝專業(yè)師資狀況”“戲曲曲藝使用較廣的教材狀況”“戲曲曲藝著作出版狀況(2010—2023)”“獲得國家、教育部、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狀況(2010—2023)”“國家、省市戲曲曲藝學科研項目立項狀況(2010—2023)”“全國戲曲曲藝主要學術期刊論文發(fā)表情況(2010—2023)”等數據進行搜集。數據基本齊全后,團隊內部召開了數次數據分析會議,在形成了主要的觀點后,廣泛邀請學界、教育界、業(yè)界的專家提意見,又舉行了專家論證會,以提出修改建議。可以這樣說,盡管這篇文章①因戲曲與曲藝學話語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構建方略的內容,已經在《戲劇藝術》2023年第5期上發(fā)表,所以,本文僅 對戲曲、曲藝學學科體系與學術體系的現狀與建設方略進行論述。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數據是準確的,其觀點都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之上的。
盡管戲曲與曲藝在歷史淵源和發(fā)展過程中關系十分密切,但因表演形式不同,人們一般還是將它們視為兩個藝術門類。所以,在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它們實際上被分為兩個學科,即“戲曲”學科與“曲藝”學科。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戲曲、曲藝學學科均形成較早。藝人們?yōu)榱伺囵B(yǎng)本行業(yè)的表演人才,分別按照戲曲與曲藝的藝術要求對生徒進行教育,只不過在民國之前多是民間的、自發(fā)的行為。相對來說,戲曲教育比起曲藝教育更早一些,更為發(fā)達,也更為規(guī)范。清末之后,不僅一些大學開設了戲曲的課程,還建立了許多現代學校性質的教育機構,如肇始于20世紀初、影響較大、成績較為顯著的上海榛苓小學、陜西易俗社、天津改良戲曲練習所、南通伶工學社、春航義務學校、中華戲劇??茖W校、山東省立劇院、夏聲劇校、上海戲劇學校、四維劇校等等。說它們是現代教育性質的學校,是因為它們不僅僅教學生戲曲的技藝,還按照現代學校的方式開設其他課程,以使學生得到較為全面的發(fā)展,如“天津改良戲曲練習所”的課程有喉音練習、詞令、戲曲講義、演說學、技術、拍歌、說白、劇文、國文、體操等。其辦學目的與舊式的戲曲教育也不一樣,或為光大戲曲藝術,或為改造社會、教育民眾,或為改革戲曲、使其不斷地進步,或兼而有之。而曲藝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一直是以師傅帶徒弟形式進行單一技藝傳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戲曲、曲藝藝術,為了傳承、發(fā)展、光大這兩種表演藝術形式,不吝人力、財力,建立多種類教育機構,以培養(yǎng)人才。以戲曲為例,僅在1950年至1964年間,就開辦了304所學校,培養(yǎng)了數以萬計的表演、演奏、舞美、導演、編劇等方面的人才。②朱恒夫.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戲曲教育[J].戲曲藝術,2022(4):8-15.
20世紀80年代初之后,隨著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普遍實行,一些著名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開始招收“戲曲歷史與理論”專業(yè)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許多人因此獲得戲曲學專業(yè)的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國家設立藝術碩士專業(yè)學位,給予偏重戲曲實踐的人提高學歷層次的機會,大量的學習戲曲與曲藝表演、作曲、舞美等專業(yè)的學生因而獲得了碩士學位。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藝術學”單列為門類,戲曲學列在“戲劇影視學”中,為二級學科。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發(fā)了新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戲曲”“曲藝”合成一個一級學科,為“戲曲與曲藝”學科,曲藝第一次進入學科的序列。一年多來,許多學校積極籌建“戲曲與曲藝”學科的碩士、博士學位的授權點,目前正在申報過程中。
1.專業(yè)設置現狀
截至2022年,設置戲曲專業(yè)的高校有37所,設有曲藝專業(yè)的有6個單位。設有戲曲專業(yè)的高校主要有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山西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重慶大學、云南藝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遼寧大學、河南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廣州大學、深圳大學、江蘇師范大學、西北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溫州大學等學校。
設立曲藝學科的高校與科研機構主要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中央戲劇學院曲藝系(前身為相聲創(chuàng)作表演大專班)、遼寧科技大學曲藝表演專業(yè)、北京城市學院曲藝表演專業(yè)、四川師范大學全國曲藝傳播研發(fā)基地、聊城大學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究基地等。這些高校與研究機構培養(yǎng)的多是本科生與碩士生,只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培養(yǎng)了數量極少的博士生,其總數不多。迄今為止,取得學士以上文憑者,不足百人。
在以上四十幾所設立了戲曲、曲藝學學科的高校中,與戲曲相關的在崗的教學科研人員有546人,其中教授、研究員等正高級人員有68人,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人員有259人。不僅數量多,質量也比較高。許多高校有在全國戲曲界學術聲譽卓隆的人物,并形成了以領軍人物為首的教學科研團隊。與曲藝相關的在崗的教研人員約為5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約為20人。
2.教材建設現狀
2010—2022年間,影響較大、使用較廣的戲曲、曲藝教材有110多本。就戲曲教材來說,內容上既有整個戲曲發(fā)展史,也有某個劇種史;既有一般概論性的,也有技能性的;既有全國高等學校規(guī)劃教材、“馬工程”教材,也有教師自編自用的教材;既有用于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教材,也有作為通識教育使用的教材;既有面向高等教育的,也有面向中小學教育的。
不同于戲曲教材的編寫多是自發(fā)自為的狀況,曲藝教材的編寫倒是集體行為。2013年,中國曲藝協(xié)會和遼寧科技大學合作開發(fā)了首批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歷經8年時間,于2020年底全部出版。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包含《中國曲藝藝術概論》《中國曲藝發(fā)展簡史》《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評書表演藝術》《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yè)術語》《相聲表演藝術》《快板表演藝術》《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中國少數民族曲藝藝術》《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共12冊,范圍涉及曲藝史論、曲種表演、曲藝話語、曲藝資料檢索。這一系列的曲藝學專業(yè)的基礎教材,雖然還不夠完善,總體質量不高,但它們建構起了曲藝學的基本框架,實現了歷史性與時代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tǒng)一。
3.戲曲、曲藝學學科體系建設的瓶頸問題
(1)理論研究與當下舞臺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較為嚴重
近幾十年來,戲曲研究和曲藝研究的數量都呈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僅昆曲這一個劇種,平均每年出版的相關研究性著作就有二十多部,發(fā)表的論文有二百多篇。而整個戲曲的研究成果,數量更是驚人。毫不夸張地說,新時期以來的戲曲、曲藝研究的論著超過以往所有研究成果的總和。
但是,戲曲、曲藝的演出活動卻每況愈下。戲曲從整體上來說,一直沒有遏制住衰萎的趨勢;曲藝中的大部分曲種的生存狀態(tài)也不如人意。許多國營的戲曲院團和曲藝團,倘若沒有國家財政的兜底扶持,三個月也撐不下來。二十多年前,人們因戲曲每年消失幾個或十幾個劇種而對其前景憂心忡忡,現在這些劇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強力保護下,免去了死亡的危險,似乎戲曲劇種、曲藝曲種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但這僅是形式上、表象上的“活著”;其實,以有無演出活動或有無觀眾的標準來衡量,它們中的許多劇種、曲種實際上已經“死了”。
這樣的狀況表明,理論研究對于戲曲、曲藝的傳承、保護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理論界與戲曲、曲藝演出界實際上處于分割的狀態(tài),我研究我的,你演唱你的,互不搭界。事實上,理論界的大多數人和演出院團、演員沒有什么聯系,對院團的生存狀態(tài)不了解、不關心;而演員或院團的管理者對于理論界的研究動態(tài)也相當陌生,他們不愿閱讀研究者的論著,不愿參加有關戲曲、曲藝的學術研討會。兩者處于隔膜的狀態(tài)。
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責任,平心而論,理論界要負更多一些,因為許多學者所研究的課題多是“向后看”,而很少面對現實或“向前看”。我們課題組收集了近二十年來發(fā)表在CSSCI刊物上有關戲曲、曲藝的論文,85%都是研究戲曲史或已經“過去”了的問題,只有15%的論文關聯當前戲曲、曲藝如何振興的問題。而這15%的論文,多數又沒有提出如何振興戲曲、曲藝的富有建設性的并便于實際操作的建議。
學術界尤其是高校的學人一直存在著“厚古薄今”的評價標準。在銓衡一個學者的水平時,先看看該學者有無對“歷史”的考據性文章。如果有這樣的文章,便會高看一眼;若文章中作為論據的材料是稀見的或是從浩瀚的書海中爬羅出來的,更欽佩其學問高深。而對于著眼現實問題并希圖解決問題的文章,則不屑一顧,認為所下的不是“坐冷板凳”的功夫。這樣的評價標準顯然給學界的研究造成了負面的影響,使得許多學人總是將視域限定在古代戲曲中。
(2)既有理論素養(yǎng)又有動手能力的教師緊缺
上文已經介紹了戲曲、曲藝的正高與副高級教研人員的人數。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高校與研究機構從事戲曲教學與研究的總人數約為850人(包括已經退休但仍從事科研的人員),從事曲藝教學與研究的約為80人(也包括已經退休但仍從事科研的人員)。他們大多數具有碩士、博士學歷,因“藝術學”在2011年才單列為門類學科,故而,在2014年之前入職的從事戲曲、曲藝教學與研究的人員,獲得的多是文學碩士或文學博士學位。據調查,在這900多人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也就是300多人從事理論研究,其余約600人從事表演、音樂、舞美、導演等技能性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從事理論研究的300多人大多數畢業(yè)于非專業(yè)性的綜合性大學,他們入學的院系幾乎都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專業(yè)或為“文藝理論”,或為“戲曲歷史與理論”。他們入職后,因為會寫“論文”,無論是職稱還是行政職務,晉升較快,有些人還成了戲曲或曲藝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對戲曲、曲藝的發(fā)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力。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從事戲曲、曲藝研究的人,并不是一個戲曲或曲藝的行家。就好像出版過許多食譜的人卻炒不出一盤菜來,甚至不會煮飯一樣。盡管他們大多不從事專業(yè)技能的教學,不會誤人子弟,但所寫的空泛而不切實際的“理論”文章,無助于戲曲、曲藝藝術的傳承、發(fā)展,則是肯定的,有的還因為學術地位較高、話語權較大,其臆想的戲曲或曲藝的理念對戲曲、曲藝的發(fā)展起著負面的作用。
(3)教材沒有構成體系,且高質量的教材較少
雖然教材的總數不少,但許多是內容相同的。如:戲曲史,就有100多本。于是,許多科目一直處于沒有教材或教材不成熟的狀態(tài)。仍以戲曲專業(yè)教學為例,無論是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必須開設這些專業(yè)課程:藝術概論、中國戲曲史、中國戲曲劇種概論、樂理與視唱練耳、經典戲曲劇目賞析、唱腔分析、戲曲化妝、戲曲行頭、武功、把子功、戲曲鑼鼓經、戲曲導演、戲曲舞美、戲曲編劇、戲曲管理等。但是,這些課程,能夠使用的正式出版的教材只有三分之一,可見,缺口是多么的大。
而現有的教材,大多質量不高。質量不高的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沒有特色。這在戲曲史、戲曲批評史之類的教材中特別明顯,許多內容多是人云亦云,沒有獨到而正確的見解。二是不適用于課堂。這些教材或是內容太多,無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講完;或是內容過于艱深,學生不易接受;或是體例不是教材型的,而是學術專著型的。三是編寫者沒有帶著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來編寫,以致教材內容空疏,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沒有聯系當下的舞臺實踐,學生學了以后,并不能增加知識與提高技能。
質量不高的原因,約有三點。一是許多學校在教師職稱評審時,不把教材當作評審材料,至少不把它們視作申報人的代表作,而看重的是“專著”與學術論文,認為教材不能反映教師真實的學術水平。于是,教師為了職稱晉升,多不在教材上下功夫。二是許多教師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從事戲曲教學工作的,對戲曲本體藝術并不熟悉,“坐而論道”者多,能從事戲曲或曲藝實踐工作的少,有的甚至不熱愛戲曲;從事曲藝教學工作的一些教師,大概也是如此。沒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編寫專業(yè)教材,其質量當然不會高了。三是多為急就章之作。這些教材多不是在教師于長期教學實踐中不斷修改、增刪、完善的備課筆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有了編寫教材的想法或在學校、出版社統(tǒng)一安排下,短時間內突擊完成的。寫出來之后,多沒有廣泛地征求業(yè)內專家與藝術家的意見,出版部門也沒有請多位專家認真、反復地審稿。
學科體系是“三大體系”的基礎,沒有這一堅實的基礎,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就無從談起。因此,構建戲曲、曲藝學學科體系對于整個戲曲、曲藝學來說是重中之重。如上所述,戲曲的學科體系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七十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建立起來了,但曲藝的學科體系還未具雛形,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1.明確構建戲曲、曲藝學學科體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承發(fā)展戲曲、曲藝
傳承、發(fā)展,對于戲曲與曲藝演劇界來說是明確的,但對于教育界、學界來說,未必明確。教育界有些老師在戲曲、曲藝的“教育”中多立足于“傳承”,而沒有多少“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學界中有部分人更專注于對劇作家的生平、劇目故事的來源、劇目中人物活動的歷史環(huán)境、劇目語言與當時生活語言的差異進行研究,而不太關注戲曲與曲藝的當代發(fā)展。我們當然明白,這樣的學問對于戲曲史的建設是有意義的,對于今日的創(chuàng)演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因而也是需要的;但我們的研究如果不關注現實,不有助于它們創(chuàng)演出新的偉大的作品,我們研究的意義到底還有多大呢?!
所以,我們在完善戲曲學學科體系、構建曲藝學學科體系時,一定要明確建立學科體系的根本目的在于繁榮當代與未來的戲曲、曲藝事業(yè),即使是“向后看”的教學與研究,也是奔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之目的去的。通過建立完善的學科體系,助力創(chuàng)作出許多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并讓后人為之驕傲的經典劇目與曲目。
2.對戲曲學科、曲藝學科進行科學的二級分類
戲曲與曲藝,是兩種藝術形式,因而,從事它們的傳承教育和學術研究的學科也應該是兩個,即戲曲學科與曲藝學科。事實上,教育界與學術界也是這樣分類的。
但無論是戲曲學科,還是曲藝學科,所屬的范疇都很寬廣,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復雜。然而,又不能將每一個領域都列為一個獨立的類別,這樣不僅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還會造成畫地為牢且壁壘森嚴的多個學術領地,限制了學者的研究視野。因而,須對戲曲學科和曲藝學科進行科學的二級分類。
戲曲學科應分為“戲曲史論”與“戲曲舞臺藝術”,前者側重于理論研究,后者側重于實踐研究。戲曲史論類,包括戲曲史、戲曲劇種、戲曲劇作家、戲曲藝術家、戲曲文學、戲曲美學、戲曲評論、戲曲觀眾等。戲曲舞臺藝術類,包括戲曲音樂、戲曲表演、戲曲導演、戲曲舞臺美術(含皮影、木偶制作)、戲曲班社(院團)、戲曲教育、戲曲管理、戲曲傳播等。
曲藝的分類與戲曲分類相似,但考慮到它的演出場所不是劇場,而是書場,應顯示出它的特色??煞譃椤扒囀氛摗焙汀扒囇莩薄G囀氛擃?,包括曲藝史、曲種、曲藝文學、曲藝家、曲藝美學、曲藝評論、曲藝觀眾等。曲藝演唱類,包括曲藝音樂、曲藝表演、曲藝傳播、曲藝班社(院團)、曲藝教育等。
3.培養(yǎng)出一批知識與技能相結合,既有理論素養(yǎng)又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科研人員
現在的戲曲、曲藝教學與科研人員,既有豐厚的專業(yè)知識,又有高超的專業(yè)技能者極少,普遍的情況是:要么只會研究過去的“菜譜”,或制作出新的引人注目的“菜譜”,卻不會“烹調”;要么只做“種植養(yǎng)花護卉”的“園丁”,卻不去了解每一種“花卉”能夠成長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成分、色彩與觀賞者的反應。而這樣的學科隊伍,無論是搞科研,還是教學,自然對保護、傳承、發(fā)展戲曲、曲藝藝術起不了多少積極的作用。為什么現在學校或科研機構培養(yǎng)出來的戲曲、曲藝人才,多不能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上做出顯著的成績,應該說,與現有的教學、科研人員的素質有關?!安缓细瘛钡摹皫煾怠毖赡芘囵B(yǎng)出“合格”的“徒弟”來?
因此,要形成能夠為戲曲、曲藝的興旺發(fā)達起積極作用的學科體系,首先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須得法,要制定進入學科隊伍的“入門”標準——既要有理論素養(yǎng),又要有專業(yè)技能。其次,從事戲曲或曲藝劇本、曲本的編寫教學與研究者,須有創(chuàng)作的經歷和相關成功經驗;從事表演教學與研究的人,須懂音樂,會歌唱,能彈奏樂器,最好演出過一些戲曲劇目或曲藝曲目。
新頒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在“藝術學”領域,設立“戲曲與曲藝”專業(yè)碩士學位與專業(yè)博士學位,明顯地在引導教育界向培養(yǎng)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人才方面努力。我們相信,這一措施會有效地改變做研究的不懂實踐、做實踐的不搞研究的狀況。在本輪專業(yè)碩士點與專業(yè)博士點的申報中,幾乎所有的申報單位即學校、科研機構都積極聘請演出院團的藝術家為兼職教授、副教授,在新制訂的教學計劃中,其課程都是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相結合的。
4.頂層設計、集中統(tǒng)一、有計劃地進行教材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高教部曾于20世紀60年代初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教材建設,幾乎所有的重要課程都組織專家編寫了教材。以文科為例,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出版了《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主編)、《西方文論選》(伍蠡甫、蔣孔陽主編)、《西方美學史》(朱光潛主編)、《文學基本原理》(葉以群主編)、《文學概論》(蔡儀主編),《世界通史》(周一良主編)、《英語》(許國璋等編)、《政治經濟學》(于光遠、蘇星主編)、《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zhèn)淮、費振剛編)、《古代漢語》(王力主編)等。這批教材反映了彼時我國學術界在某一領域的最高水平,故而被全國高校廣泛選用。它們對文科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后來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這些文科教材打上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烙印,但至今仍有較強的生命力。所以,此次教材編寫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1)頂層設計。即是在全面了解現有課程的基礎上,就主干和較為重要的課程,看看哪些現行的教材是質量不高的或缺乏的,然后以項目制的形式組織專家編寫,以保證主干和較為重要的課程都有正規(guī)出版的高質量的教材使用。
(2)集中統(tǒng)一。由中央級的機構(最好由教育部教材局與文旅部科教司聯合)邀請某個領域的四至五名專家(理論家與藝術家相結合,以理論家為主)組成教材編寫組,集中在一個圖書比較豐富齊備的高校,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校,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閱讀現有的相關書籍。閱讀畢,草擬教材綱要,然后進行討論。教材大綱的初稿成型后,廣泛征求業(yè)內教育、科研人員意見。然后,召開大綱評審會。待大綱定下后,還是由這些專家分頭撰寫。形成初稿后,編寫組相互審閱、主編統(tǒng)稿,待初稿成型后,再選擇業(yè)內另外的三至五位專家審稿。編寫組根據組外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初步定稿后,廣泛地征求業(yè)內的教學科研人員意見,編寫組再根據大家的意見討論修改。定稿后,經教育部教材局審查通過,交資質較高的最好是專業(yè)出版社正式出版,令相關高校優(yōu)先采用。雖然是四至五名專家分工合作,但須設立一位主編。主編的人選,必須是在學界、業(yè)界富有威望、組織能力較強、學養(yǎng)深厚之人。
(3)按計劃推進。計劃由主管部門在征求編寫組意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制訂。一旦計劃定下后,要嚴格地按計劃實施,以便保質保量按時完成。
現在的情況和20世紀60年代有所不同的是,當時不是項目制,沒有給編寫組經費?,F在至少要像“馬工程”教材那樣,給予充足的經費。
建議分階段進行,第一期先編寫下列教材:《中國戲曲劇種概論》《中國戲曲藝術概論》《戲曲音樂》《戲曲表演》《戲曲舞美》《戲曲導演》《戲曲管理》《群眾戲曲文化》《中國曲藝發(fā)展史》《中國曲種概論》《中國曲藝藝術通論》《曲藝音樂概論》(建議分南北方);之后,要根據所設劇種、曲種專業(yè)的實際需要,編寫出以培養(yǎng)諸劇種、曲種的編劇、表演、作曲、導演、管理等人才為目的的系列教材。
戲曲學術體系從王國維、吳梅先生等第一代學人開始,之后經過四五代人的努力,已經基本上構建起來了。進入21世紀之后,設立了國家、省部級科學研究基金,建立了項目申報機制,這一重要舉措有力地推進了戲曲與曲藝學學術體系的建設。尤其是戲曲,二十多年間,獲批的各類項目有1000多項,大多數學人借助于項目經費,廣泛搜集資料,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成果。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曲藝學學術體系的構建才剛剛起步。
1.戲曲、曲藝學國家、省部級課題立項狀況(2010—2023年)
14年中,戲曲、曲藝學的國家級研究課題一共立了473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247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74項,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52項。立項項目類別有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西部項目、青年項目、外譯項目等。立項的課題幾乎涉及戲曲的方方面面,以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為例,可分為戲曲史、戲曲舞臺藝術、戲曲理論與批評、戲曲發(fā)展和傳播以及戲曲與外界因素的關系等。
相對來說,曲藝的項目立項較少,十多年來,約平均一年1個。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為:一是在2022年之前,曲藝沒有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科序列;二是研究曲藝的學人較少。
戲曲、曲藝學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010—2022年),13年間一共立了265項。
各省市(除海南、天津、新疆、西藏、青海、香港、澳門、臺灣查不到數據)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和由各省市文旅廳(局)的藝術學項目中有關戲曲、曲藝的項目,自2010年起到現在,約為680項。
國家社科基金所立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大多是基礎性研究項目,“向后看”的占絕大多數;各省市所立的項目,其研究的課題基本上是當地的戲曲或曲藝;而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所立的項目明顯地傾向于“應用型”的課題。
2.戲曲學學術研究的成績①戲曲學學術研究的成績,本課題組成員黃靜楓在其發(fā)表的《新時代中國戲曲研究進展綜述》中有詳細的論述(見《藝術百家》2023年第4期),這里僅提挈其要領。
十多年來,戲曲學界潛心研究,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戲曲文獻整理、戲曲文物研究、概念與體系研究、古代戲曲研究、現當代戲曲研究、戲曲海外傳播研究、木偶戲和皮影戲研究等領域,許多成果超越了前人。
戲曲文獻整理與研究是戲曲學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因而受到學界高度重視。近十多年間,大量的新文獻問世。如流散在海外的戲曲古籍和海外戲曲活動的原始記錄等被整理出版。一些藏書家、戲曲名伶和戲曲班社所藏的文獻,也被集中刊布。專題戲曲文獻亦紛紛面世。
專題戲曲文獻的種類多樣,其中很多不只具有“集成”的意義,更有新研究方向的啟示作用。這些文獻的整理者之所以對某一專題文獻進行搜集,首先是因為他們發(fā)現了某些較新的方向而需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tǒng)整理,才有了部分專題文獻的問世。專題文獻整理的百花齊放正說明近十多年來戲曲研究的領域不斷被開拓和視角不斷被調整。當然,更豐富的專題文獻有待進一步搜集、整理、出版,比如劇院團的場刊、說明書、宣傳單以及地方劇種的文書檔案、戲曲唱片等。
戲曲文物是戲曲在歷代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證據,一直受到學界的高度關注。進入新世紀后,戲曲文物繼續(xù)被披露,戲曲文物研究也隨之推進。近十多年來,戲曲文物研究工作的新進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啟了戲曲文物的全面盤點工作;二是文物用于戲曲形態(tài)還原工作的力度不斷加強。
相比于依托史料的事實還原和立足理論的文本闡釋,從戲曲發(fā)展實際出發(fā),基于具體個案的考察,通過抽象思維提煉概念、架構體系,無疑是學術研究中的一項繁難的工作。它的成就能夠直接反映學科的發(fā)展水平。近十多年來戲曲理論在概念提出和體系建構上取得了兩大突破:一是提出了“種劇”的概念;二是對“現代戲曲”的概念,通過論爭,推進了共識。
體系研究成了熱點之一,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學界運用系統(tǒng)論、邏輯學等理論和方法,圍繞“體系”中的關鍵詞、重要概念,力求對中國戲曲表演體系予以更加宏觀、更加抽象的把握。所論核心話題有:中國戲曲本質屬性,中國戲曲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中國戲曲傳統(tǒng)程式項目的系統(tǒng)分類、聯合,戲曲程式的文化大系統(tǒng),中國戲曲程式的形成因素,中國戲曲程式的構成法,中國戲曲表演空間的特征,中國戲曲演員的科學訓練方法等。
國家有關部門積極推進“體系”的研究。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于2017年設立了重大項目“中國戲曲表演美學體系研究”,該項目旨在揭示戲曲表演美學體系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面貌,厘清不同地域的戲曲劇種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努力建構具有相對完備的學術形態(tài)和相對嚴密的內在邏輯的戲曲表演美學體系;2018年設立了重大項目“戲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該項目希圖通過對歷代戲曲人才培養(yǎng)的思想體系、學術體系、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梳理與總結,以解決“如何把傳統(tǒng)戲曲教育與現代教育體制的優(yōu)勢相結合”這一問題,以達到戲曲人才培養(yǎng)體系在新時代重構的目的;2019年,又設立重大項目“中國戲曲劇種藝術體系現狀與發(fā)展研究”,該項目基于田野考察,努力建構中國戲曲劇種的藝術體系。除了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辦公室外,2019年,教育部設立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特色戲劇學學科建設研究”,該項目期望在兼顧中國傳統(tǒng)戲曲學和外來戲劇學的基礎上構造盡可能完整的戲劇學理論體系,用以推動高等院校戲劇學教育體系的完善。
古代戲曲(尤其是元明清三代戲曲)研究在諸多戲曲研究領域中歷史最久,參與的學人數量最多,成果也最豐碩。從古至今不同歷史階段的戲曲活動都得到了關注,從古劇、南戲、雜劇、傳奇到花部戲及至近代以來相繼出現的各個地方劇種,從宏觀把握到微觀考察,從史實還原到理論闡述、從現象考述到內核透視,成績斐然。進入21世紀以來,古代戲曲研究在四個方面有了新的進展:(1)清代戲曲研究。如對清代宮廷演劇活動的考述;對清代戲曲伶人心靈史的探索;外部因素對清代戲曲活動影響的考察等。(2)古代戲曲理論批評史。如從現象入手,揭橥其基本觀念的內涵,將理論批評置于特定時代語境中重新審視;在思想基礎、術語概念、核心觀點、話語特征與哲學思潮、儒道佛文化、經學之間建立關系;對相關理論批評進行“捆綁”后開展系統(tǒng)研究?!袄墶焙蟮难芯繉ο蟛辉偈悄硞€理論批評家或某部論著,而是特定時期的某一類理論,這是對理論批評史“素材”的全新組合,拓寬了該領域的研究維度。(3)挑戰(zhàn)一直較少有人問津的“冷門絕學”。近年來,在曲譜樂體(如宮調、板式)流變、記譜形式、曲牌源流和旋律及其敘事功能、南曲曲韻變遷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探討,尤其是對花部諸腔中曲牌音樂分析、在文化語境中探討制譜思想和曲譜發(fā)展的總體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4)古代戲曲文化內涵的發(fā)掘。在文化視閾下重新審視中國戲曲,探尋思想文化影響戲曲的途徑,揭示戲曲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印記,強調戲曲在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功用。
現當代戲曲的研究在劇種口述史料建設、戲曲史撰述、劇種音樂研究、戲曲現代戲研究等方面成果顯著。20世紀50年代編纂的劇種口述史料選輯基本上都是各劇種、各流派藝人回憶文章的合集,所談及的話題也相對自由,諸如個人從藝經歷、劇種發(fā)展情況、某個劇目的表演心得、對前輩藝人的回憶等。而近十年口述史料的建設則朝著專題化的方向發(fā)展,出現了聚焦某一劇種、某一流派、某一區(qū)域的口述史料的構建,或者是某一藝術家對劇種、自身藝術進行系統(tǒng)的回憶。
進入新時期,為現當代戲曲著史成了一項熱門的學術工作。這項工作得益于這一時期各省市開展的戲曲志編纂,它為史著的撰寫提供了大量可供采用的史料。不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產生的現當代戲曲史著作尚停留在基本事實介紹的層面,它們對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缺少較多的關注。
近十多年來,現當代戲曲史研究繼續(xù)向縱深推進。在歷史撰述上,不再只滿足基本信息的鉤稽,更有特定視角下內部結構的剖析,產生了一些在歷史闡述上著力頗多的有分量之作。它們在戲曲與官方政策、都市進程、女性文化等之間的關系上進行了具體而微的探索。新時期以來,學界產生了為數不少的現當代戲曲史著作,既有通史、斷代史,也有劇種史、區(qū)域史、專題史,涉及機構、劇目、表演、導演、音樂、舞臺美術、教育、人物等多個方面,完成了晚清至當代戲曲發(fā)展軌跡的勾勒。
近十多年來,關于單個戲曲劇種或某一區(qū)域戲曲音樂的研究產出了不少成果。劇種音樂結構、器樂、聲樂、地方戲曲音樂腔系、外來劇種的音樂對本土的影響以及音樂自身變遷均有所涉及。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清代戲曲音樂史”全面梳理了近三百年中繁多聲腔劇種的發(fā)展和流變,對具體曲腔種類進行了準確的時空定位,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曲牌體、小曲體、上下句體、板腔體的分類標準和方法。
戲曲創(chuàng)作與現代戲研究,亦是十多年來戲曲學的熱點。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于2016年設立了重大項目“戲曲劇本創(chuàng)作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旨在為當下戲曲劇本的創(chuàng)作把脈和開方,解決如何處理現代生活題材和創(chuàng)作出文學性與舞臺性兼美的戲曲劇本的問題。2018年又設立了重大項目“戲曲現代戲創(chuàng)作研究”,該項目在全面梳理戲曲現代戲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從劇本、表導演、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為戲曲現代戲創(chuàng)作提出了提升質量的方案。
中國戲曲海外傳播歷史以及基于歷史考察的經驗總結和策略探尋,近十多年來頗為學界關注,產出了一些重要專著和代表論文。內容包括經典戲曲文本的海外接受研究、海外某一區(qū)域或特定平臺戲曲傳播的系統(tǒng)考察、1949年以后中國戲曲海外傳播情況的概述和對戲曲活動家在戲曲海外傳播中所起作用的描述等。
木偶戲、皮影戲長期被看作是中國戲曲的一個分支,劃分在戲劇與影視一級學科之下,相關研究一直較為薄弱。目前從事木偶戲、皮影戲的研究者多為藝術研究機構和綜合性高等院校從事戲曲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相關人員,以及部分設有木偶、皮影專業(yè)的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研究人員。但近年來,木偶戲、皮影戲受到學界的關注,研究成果不斷面世。從研究著作和論文來看,地方木偶戲、皮影戲資料整理和出版較多,個別品類的木偶戲如布袋木偶和杖頭木偶戲研究較多,皮影造型與雕刻研究較多,而木偶戲、皮影戲文獻整理、通史撰寫和藝術特征研究還不夠。從“非遺”視域來看,地方木偶戲、皮影戲的調查與研究較多,如孝義木偶戲、漳州等福建木偶戲、華縣皮影、環(huán)縣皮影等,這類著作和論文超過一半,但對整體的木偶戲、皮影戲藝術進行理論研究的不多。
3.曲藝學學術研究的成績
曲藝的學術研究在近十多年來發(fā)展較快、取得的成就也較大。1986年成立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無疑是曲藝研究的重鎮(zhèn),該所在曲藝基礎史論研究方面發(fā)揮了核心組織與學術中堅的重要作用。一些綜合性大學也涌現出一批說唱文學研究方面的學者,這些學者原來的專業(yè)并不是曲藝研究,他們結合自身小說、戲曲、俗文學研究方面的專長,用跨學科方法研究說唱文藝,在文獻資料整理、歷史梳理和建構方面多有創(chuàng)獲,如《說唱文學文獻學述略》《民間說唱與古代小說交叉互動研究》等。
近十多年來,出現了一批較有代表性的曲藝文獻發(fā)掘和整理專著。如:《子弟書全集》,蒐輯、整理者在遍訪海內外所藏子弟書的基礎上,精選底本,仔細校勘,編成10冊體例完善的全集,是研究清代說唱藝術的重要參考資料。《中華珍本寶卷》(第1—3輯),是主編及其合作者、學生經過長達30余年收集、整理的寶卷作品的匯編,其中含有大量孤本、善本。此外,《清末上海石印說唱鼓詞小說集成》《中國民間寶卷文獻集成·江蘇無錫卷》《清代民歌時調文獻集》《未刊清車王府藏曲本》《中國話本書目》《新編子弟書總目》《中國蘇州評彈社會史料集成》《中國皮影木偶戲劇本集成》等亦是這方面質量較高的成果。
曲藝通史和專門曲種史研究被繼續(xù)推進,出現了一批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如:《中國鼓詞文學發(fā)展史》《徐州琴書概論》《清代曲藝史》《民國曲藝史》《評書藝術史論》等,這些成果在選題上均填補了各自領域的空白,打下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在曲藝諸形式的源流演變方面的成果,則有《中國說唱文學之發(fā)展流變》《明清俗曲流變研究》《子弟書源流考》《清代說唱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山西永濟道情寶卷及音樂研究》《吳方言區(qū)寶卷研究》《江蘇道情考論》《說唱、唱本與票房——北京民間說唱研究》《揚州評話發(fā)展史》《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書臺上下——晚清以來評彈書場與蘇州社會》等。少數民族的曲藝,也得到了學界的關注,其成果有《中國少數民族曲藝研究》《滿族民間說唱藝術研究》《蒙古族說書藝人口述史》《蒙古說書藝人勞斯爾研究》等。
如上所述,戲曲學術體系自王國維、吳梅開啟之后,經過四五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粗具規(guī)模,史、論、批評等,都積累了豐富的成果,成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該體系的構建還遠沒有完成,更談不上盡善盡美,其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需要研究的課題不但很多,而且還很難。至于曲藝學的學術體系,其建構仍處于篳路藍縷的草創(chuàng)階段,需要學術界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時間來做這項工作。
為了使戲曲與曲藝學學術體系的建設順利進行,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取得明顯的成效,課題組在廣泛征求學術界意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方略。
1.堅持理論研究為現實服務的思想,引導學界研究戲曲、曲藝在保護、傳承、發(fā)展上亟須解決的問題
戲曲、曲藝長期處于衰萎狀態(tài)。雖然政府和民間團體,采取了多種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見效甚微;危機不但沒有解除,反而日漸深重。以戲曲來說,具體表現在:劇種不斷消亡,國營劇團舉步維艱;新創(chuàng)演的戲曲劇目大多質量不高,立不住,傳不開,留不下;戲曲院校招不到優(yōu)秀的學生,表演人才有斷檔的危險;戲曲觀眾有減無增,絕大多數青年人不愿走進戲曲劇場;戲曲藝人的社會地位不斷地下降。
導致戲曲衰萎的根本原因,有兩個是最主要的:一是戲曲的內容遠離了人民大眾。沒有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提出他們對社會的要求,表現他們的人生愿景,抒發(fā)他們內心真實的感情,批判他們痛恨的人與事。二是戲曲的形式遠離了當代人的審美要求。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多數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藝術形態(tài)上。以唱腔來說,有多少曲調能扣動今人的心弦?為什么新的戲曲劇目的唱段流行不開來,無人愿聽,更無人愿學,就是因為這些聲腔不能讓今人娛心悅耳了。
戲曲學界就應該高度關注這些事關戲曲生死存亡的現實問題,潛心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直接參與到戲曲的改革工作之中。
2.研究應面向所有的戲曲劇種與曲種,對它們的歷史、現狀、特征、發(fā)展的規(guī)律都須深入研究
戲曲有348個劇種,但真正進入學界視野的不到三分之一。全國每年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戲曲的學術論文約有1500篇。研究戲曲縱向發(fā)展史的約占三分之二,也就是1000篇左右;而在其余的500篇中,研究昆劇、京劇、越劇、豫劇、評劇、黃梅戲、川劇、粵劇、滬劇、淮劇、秦腔等十多個劇種的,則在450篇左右。所以,大多數劇種都沒有得到研究。
全國的曲種,其數量也是驚人的,約有400個,分為評書類、相聲類、快板類、鼓曲類、說唱類等。但學界對它們的關注更少,其不多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評彈、相聲、大鼓書、道情、南音等十多個曲種上。
因為缺乏研究,所以很多劇種、曲種的歷史是模糊不清的,其特色也不為人所知。至于它們如何被保護、傳承、發(fā)展,沒有多少人作為一個學問去下功夫探討,其生存與走向完全處于自為的狀態(tài)。
由此就可以看出,無論是戲曲學還是曲藝學的學術體系,空白處還是很多的,許多為找不到課題而苦惱的人,其實是視野不開闊導致的。
3.充分利用各級課題資助平臺,推進戲曲、曲藝學學術體系構建
客觀地說,受教育部對高校評價標準的重要影響,各高校非常重視教師對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的申報。許多學校自訂了這樣的職稱晉升制度:晉升副教授者,須在近五年內獲批過一項省部級項目;晉升教授者,須在近五年內獲批過一項國家級項目。于是,高校教師,對于國家級、省部級的項目申報始終保持著熱情。
如何利用國家級、省部級的科研項目來進行戲曲、曲藝學學術體系的建設,課題組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在發(fā)布一般項目“申報指南”之前,委托業(yè)內的專家對戲曲與曲藝亟須研究的課題、空缺的課題、能夠做出“留得下”成果的課題,進行調查研究,擬寫“申報指南”的初稿,交有關主管部門審定。第二,對于國家級重大項目與教育部攻關項目,要采取選題征集與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方式,目的在于探討阻礙戲曲、曲藝保護、傳承、發(fā)展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完善戲曲學術體系,促進學界對曲藝的重視與研究。第三,在一般項目、重大項目的立項上,要向構建戲曲與曲藝學學術體系上傾斜。第四,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成果”申報評審時,對于研究如何解決在戲曲、曲藝藝術的保護、傳承、發(fā)展中所遇到的重大問題的成果,對于填補學術研究中空白課題的研究成果,優(yōu)先考慮立項。
4.營造以追求高質量成果為目標的學術風氣
如何營造出以追求高質量成果為目標的學術風氣呢?可采取如下三個措施。
一是任何形式(項目、出版、職稱、獎勵)的評審,都要請同行專家評議。這同行不是大同行,而是小同行。譬如戲曲研究,既有研究以古代戲曲為主的,也有研究以現當代戲曲為主的,就是研究古代或現當代的戲曲,也會分成戲曲史、戲曲理論、戲曲音樂、戲曲表演,等等。一部研究元代北雜劇音樂的著作,若請研究現當代戲曲史的專家來評,他很可能搞不清楚這部著作的創(chuàng)新點在哪里,不足之處在哪里,在該領域的成果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因此,即使他做出了評價,也不會客觀,更不會準確。所以,最好邀請本學科本專業(yè)本領域的專家來評議。
二是項目結項要采取“嚴進嚴出”的制度。現在無論是哪一級的項目,大都是“嚴進寬出”。相對地說,全國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的項目,這幾年在項目結項時,是認真嚴肅的,許多項目因為質量不過關而未準許結項。項目管理機關應組織專家按照結項的標準、項目申報書所承諾的內容、成果的學術質量嚴格把關。如果有修改的可能,適當放長一年時間讓其修改;如果質量差到修改也修改不好的地步,就直接給予“不合格”的等級,并進行通報,責令其責任單位檢討其原因。
三是對于優(yōu)質的學術成果,要大力表彰和獎勵。包括戲曲、曲藝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至少要經過10年的時間考驗,所以,無論是國家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還是教育部以及各省的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的評選,評審的對象應是10年前的學術著作、學術論文或調研報告,而不是近兩年內出版或發(fā)表的成果。對于評選出來的優(yōu)質學術成果,要在職稱評審、工資待遇、精神獎勵上向其傾斜,要讓學界形成這樣的共識:只有做出優(yōu)質的學術成果,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才能得到行業(yè)的認可和社會的贊賞。
“三大體系”建設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學科體系是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依托,學術體系的良好建構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質量的保證,話語體系則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成果的結晶。戲曲的學科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學術研究也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遠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曲藝的體系建設遠不如戲曲,如:許多高校設有戲曲的學科,但絕大多數沒有曲藝學科。從事戲曲教學與科研的人員,數以百計;而從事曲藝教學與科研的人員,全國僅為半百左右。至于曲藝的學術成績,更無法和戲曲相比。因此,曲藝未來的體系建設工作會更加艱巨。既然兩者已被列在一個學科之內,又有著許多共同點,戲曲學就應該攜帶著曲藝學一道前進。
(感謝課題組成員黃靜楓副教授和研究生王者、李杜、卞婉鈞、劉力園、王文慧、顧雨竹參與本課題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