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與涵
我們組的成果是以莢果蕨葉片的卷曲和展開為靈感設計的茶包,可隨茶水沖泡逐層展開,在較長時間內(nèi)保持茶味濃郁。
茶包的設計有兩層結構:內(nèi)層為疏松多孔的親水層,外層為疏水層,兩層之間夾帶有茶粉,可根據(jù)口味進行更換。
茶包原先為卷曲的狀態(tài),隨著不斷的沖泡加水,茶包會逐層展開,從而釋放展開部分的茶粉的成分。然而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是在不斷地選方案、定方案、改方案、換方案、出新方案中度過的!
豐富卻徒勞
“希望這么多次的小組討論對我們組最終的成果展示有幫助?!边@是在“創(chuàng)意設計”課程中期,我在朋友圈中發(fā)過的一句話。這門課,還真是讓我“又愛又恨”。
在上課之初,作為一名傳統(tǒng)工科生,我第一次接觸設計學專業(yè)諸多理論,感覺十分新穎,所以第一周我基本上是在比較愉快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呻S著課程的進行,我們發(fā)現(xiàn)這門課遠沒有設想得那么輕松,連續(xù)好幾個方案都被老師否掉,距離最終的展示只剩下一周時間,我們都還沒什么好的想法。這時,小組每一個人心里都是慌的,我們用近乎瘋狂的開會和討論,試圖想出一個能讓自己和老師滿意的方案,熬夜至凌晨成了常態(tài),每天三次的高強度討論會議讓人精疲力盡。每一次討論基本是一樣的劇本——從最開始對于選題的激烈爭執(zhí)甚至爭吵到會議后期的沉默無言,我們愈發(fā)感覺到,這些討論看似內(nèi)容豐富,但又好像是徒勞。
標準重塑
就在最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們給了我們建議與指點。我們開始跳出工科思維、打破思維慣性與思維習慣,更多地學習、運用藝術性的思維和更加發(fā)散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尋求答案。
最開始,我們小組制定了一套打分標準,按照功能性、可行性、實用性、時間體現(xiàn)性等4個方面評價我們每個人提出的方案。但在與老師探討之后,我們將打分評價的指標改換成了美學、藝術性、對時間的理解與體現(xiàn)性等幾個方面,不再考慮最終成果的可行性與短期內(nèi)的應用價值。經(jīng)過了這樣一次思維的轉(zhuǎn)換,我們才發(fā)現(xiàn),之前提出的各種方案其實只是一汪小小水塘,而“可生長的時間”本身具有的多樣性則好像是汪洋大海,包容無數(shù)的可能。
“創(chuàng)意”展示
作品基本定稿了,但同學的創(chuàng)意簡直停不下來,有同學提出可以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讓展示效果更加豐滿,我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傳統(tǒng)匯報的形式太枯燥,而且不容易讓聽眾抓住重點,如果我們能用一場舞臺劇的形式把作品表演出來,既在形式上與眾不同,又容易讓大家記住。于是,我們小組立刻投入到劇本撰寫與排練之中。我們的舞臺劇先由兩位俠客出場,二人是久別重逢的好友,在一茶館飲茶敘舊。一位俠客提議說二人的友誼就像茶水,雅致醇香,可另一位俠客卻覺得不妥,因這茶水越飲越淡,二人的友誼可不能變淡呀。這時,店主出場,介紹了一款可以隨著時間逐漸展開釋放茶葉的新型茶包,保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茶水不會變淡。由此,引出了我們小組的最終成果——基于莢果蕨展開特性制作的新型茶包。
在最后的匯報展示中,我們小組成功獲得了最佳展示獎?;叵肫疬@門課帶給我的收獲,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工科思維與設計思維的碰撞,我們開始學會用更感性的視角去思考問題,這種體驗很棒!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