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巖畫是刻畫的巖石上的史書,是最樸素的藝術(shù)語言,以前北票市對巖畫沒有記載。在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近年文博工作者多年的工作中,在北票市三寶營鄉(xiāng)、北四家鄉(xiāng)、三寶鄉(xiāng)和東官營鎮(zhèn)共計發(fā)現(xiàn)六處巖畫。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巖畫的周邊分布有新石器時代遺址、青銅時代聚落址和遼金時期遺址。巖畫的發(fā)現(xiàn)是我市一項重要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為北票市的文明史增加了新的實物證明。本文將以首次發(fā)現(xiàn)的巖畫為主予以介紹。
【關(guān)鍵詞】北票巖畫;三普;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
【中圖分類號】K879.4;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040—04
一、北票市巖畫分布情況
在北票市境內(nèi)新發(fā)現(xiàn)的巖畫共有六處:分布在北票市三寶營鄉(xiāng)、三寶鄉(xiāng)、北四家鄉(xiāng)、東官營鎮(zhèn)的山體巖石上,即尖山子巖畫(1號、2號)、下窯巖畫、東大荒巖畫、下丁杖子巖畫、塔山巖畫,其中“田”字紋巖畫一處、凹穴巖畫三處和網(wǎng)格紋巖畫二處。
(一)尖山子巖畫
尖山子巖畫位于北票市城區(qū)南32公里處的三寶營鄉(xiāng)二道溝村南尖山子山脊處,尖山子是周圍最高的山峰,山脊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130米,自然生長有油松、山榆樹、山棗樹和大量的荊條樹,北坡下是柳河的發(fā)源地之一二道溝河。其南1.6公里是三寶營鄉(xiāng)部門所在地和東西向的鞍羊線公路,西北1.1公里是三寶營鄉(xiāng)二道溝村部所在地。
在尖山子山脊南坡上共發(fā)現(xiàn)2處凹穴巖畫,南北向分布,由南至北編號:尖山子1號凹穴巖畫和尖山子2號凹穴巖畫,兩處凹穴巖畫相距32米,當?shù)厝朔Q“鑿米坑”。
尖山子1號凹穴巖畫。位于山脊中部南坡下3米處,鑿刻在一塊獨立裸露平整的多邊形綠色砂巖石巖水平面上,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52′52.2″,北緯41°32′14.8″,海拔410.0米。巖石塊北連山脊處南北長140厘米,東西最寬100厘米,厚80厘米,巖石周邊略有修整。從上往下看巖石好似一頭臥龜,南是三角形的龜頭,北半部的龜身被山體所壓。巖畫鑿刻于龜背中部,平面略呈橢圓形,圜底,開口南北長32厘米,東西寬30厘米,深14厘米,壁見有鑿刻痕,較光滑(圖1)。
尖山子2號凹穴巖畫。位于山脊南部斷崖下1米處,鑿刻在一塊裸露平整的綠色砂巖石巖面上,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52′53.9″,北緯41°32′13.4″,海拔416.8米。巖畫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巖石塊北側(cè)連山體巖石,東側(cè)斷崖處南北長150厘米;南側(cè)斷崖處東西長160厘米;西側(cè)斷崖處長100厘米,高110厘米。巖畫刻于巖水平面上位于四邊形中部較外側(cè),平面呈圓形,圜底,口徑30厘米,深27厘米,壁見有鑿刻痕,較光滑(圖2)。
這兩處巖畫位于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上,遺址分布于整個山脊上,長130米,寬8米,面積1040平方米。
巖畫西南13.6公里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的鐵吉營東山遺址,位于巴圖營鄉(xiāng)鐵吉營村鐵吉營組東200米東山頂部耕地上,東西長60米,南北50米,面積3000平方米[1]。
(二)下窯巖畫
下窯巖畫位于北票市三寶鄉(xiāng)大板溝村下窯組居民區(qū)西北的二級臺地上,早在清代時附近建有一座古廟,建筑現(xiàn)已不存。 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54′18″,北緯41°48′52″,海拔160.4米。巖畫所在地屬丘陵山地,位于牤牛河和扎蘭營河的交匯處,西側(cè)為斷崖下6米處是緊臨由北向南流的扎蘭營河,注入牤牛河匯入大凌河。東20米是南北向山梁,當?shù)厝朔Q北山,再往東3000米是由由北向南流的牤牛河匯入大凌河。
下窯巖畫鑿刻在一塊裸露較平整的紅褐色砂巖上,巖石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77厘米,東西寬110厘米,巖石西側(cè)是斷崖。巖畫鑿刻于巖面上北側(cè),平面呈橢圓形,圜底,開口南北長27厘米,東西寬24厘米,深22厘米,見有鑿刻痕,壁較光滑(圖3)。
巖畫位于扎蘭營河邊臺二級地上,這里是一處青銅時代和遼金時期的人類聚落址,其地勢東高西低,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80米,面積8000平方米。
巖畫北10.5公里處是新石器時代店后山遺址,位于三寶鄉(xiāng)小蘇營子村東北2000米店后山南坡的耕地內(nèi),東西長150米、南北寬30米,面積1500平方米。
(三)東大荒巖畫
東大荒巖畫位于北票市北四家鄉(xiāng)三道梁村南組東南1.3公里東大荒山洼,梁脊北坡。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42′49.5″,北緯42°06′57.0″,海拔510米。所屬地為丘陵山地,北4公里是黑城子河,自西向東流。西山坡下700米是南北向的北票市至北四家鄉(xiāng)的寶錦線公路。
東大荒巖畫刻畫在裸露紅褐色巖面朝上的花崗巖上,巖面南高北低,坡度13度。巖石上見有4幅巖畫,巖石上有裂隙,按照裂隙可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有網(wǎng)格紋巖畫2幅,呈網(wǎng)格狀;北區(qū)可辨有“區(qū)”字紋巖畫1幅,另一幅由于雨水侵蝕和巖層的剝落已不可辨(圖4)。
網(wǎng)格紋巖畫:分為2種形制,第1種為正方形網(wǎng)格紋,第2種為連接對角線長方形網(wǎng)格紋。
正方形網(wǎng)格紋:是由縱橫5條鑿刻線垂直交錯構(gòu)成,網(wǎng)格外框略呈長方形,網(wǎng)格最長71厘米,最寬60厘米,刻線寬0.6—1厘米,深0.5—1厘米。
連接對角線長方形網(wǎng)格紋:為3層長形對角相連的網(wǎng)格刻線構(gòu)成,外層方格長100厘米,寬96厘米,中間的長方形長64厘米,寬56厘米,內(nèi)層長方形,長36厘米,寬36厘米,線寬0.5—1厘米。深0.9厘米。
“區(qū)”字紋巖畫:北側(cè)刻線長80厘米,東側(cè)刻線64厘米,南側(cè)刻線長60厘米,三道刻線相連接,溝槽深0.3—1厘米,在東側(cè)有一凹坑,圜底,開口直徑3厘米,深1厘米。
巖畫北5.8公里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址,位于北四家鄉(xiāng)大老虎村一組北300米廟后山南坡中部耕地內(nèi),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2]。
巖畫北6.4公里分布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為朝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力虎村落遺址,遺址位于北四家鄉(xiāng)大力虎村二組居民區(qū)后,其地勢較平坦,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90米,南北寬80米,面積7200平方米。
巖畫西南2.6公里還分布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北湯溝遺址,遺址位于婁家店鄉(xiāng)湯溝村北湯溝組西200米西山頂部。其地勢中部隆起,四周低緩,遺址大體呈長方形南北長70米,東西寬30米,面積2100平方米。
(四)下丁杖子巖畫
巖畫位于東官營鄉(xiāng)海豐村下丁杖子組東山頂上。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40′06.9″,北緯41°53′57.8″,海拔353.07米。所屬地為南北向的130米長丘陵山地北端,巖畫西1.5公里處是由北向南流的季節(jié)性東官營河。巖畫西1000米處是海豐村下丁仗子組居民區(qū)和南北向的北票市區(qū)至東官營鄉(xiāng)的公路。
巖畫位于孤立裸露的紅褐色巖石上,巖石南北長5米,東西寬3米,高2.5米,僅西側(cè)與山體向連,其它三面為斷崖。巖面北高南低,坡度15度,為一幅由縱橫4條鑿刻線垂直交錯構(gòu)成,呈網(wǎng)格狀,網(wǎng)格外框呈長方形,長76厘米,寬72厘米,刻線寬0.6—1厘米,深0.3—0.8厘米,圖形東北部已腐蝕不清(圖5)。
巖畫所處地是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遺址大體呈長方形,南北30米,東西15米,面積450平方米。
在巖畫西北4.3公里也是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豐下遺址。該遺址位于北票縣城北約16公里,是大凌河的支流東官營河和西官營河之間的丘陵山谷中的一個小山村西側(cè)的二級臺地上。村西臨一條由西北至東南流向的季節(jié)河,名叫“豐富臺溝”,遺址在河溝西岸一塊平臺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6米。遺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75米[3]。
在巖畫西南880米是丁南臺地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遺址位于海豐村丁南組東臺地耕上,其地勢較平。遺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
在巖畫西南970米是丁南小南山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遺址位于海豐村丁南組南50米的小南山上,其地勢北高南低。緩坡而下。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0米東西寬60米,面積4800平方米。
在巖畫東南760米是三角山東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人類的聚落址。遺址位于五間房鎮(zhèn)西牌樓溝村一組西300米的三角山最南面的山頂上,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緩。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20米,南北寬10米,面積200平方米。
在巖畫東南480米是三角山遺址,是一處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遺址位于西牌樓溝二組南500米三角山頂部。其地勢北高南低,坡度約35度。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
(五)塔山巖畫
塔山位于北票市城區(qū)南35公里的三寶營鄉(xiāng)房身村,是三寶營鄉(xiāng)和巴圖營鄉(xiāng)的分界山,因北部石峰聳立像塔,故稱“塔山”。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0°49′34.36″,北緯41°31′4.10″,海拔507.70米。東北7公里是巴圖營鄉(xiāng)古家子村居民區(qū),東—北走向,“東北向4公里”[4],“山形渾圓,山頂平坦,有古壁壘遺址。塔山山脈大小17座山峰,為柳河、巴圖營河、章吉營河發(fā)源地”[5]?!鞍蛨D營河屬小凌河流域,《蒙古地理志》稱為‘哈柳圖河,漢名‘水獺河,匯入小凌河”[6]?!傲訛榇罅韬右患壷Я鳌盵7]。塔山東山下是北票市區(qū)至三寶營鄉(xiāng)的公路接鞍羊線和三寶營鄉(xiāng)房申村,南是東西向的鞍羊線(S307)公路。
巖畫位于塔山南部山頂,鑿刻在山脊上凸起紅褐色砂巖上,巖石平面近似“三角形”, 東西邊長68厘米,南北邊長56厘米,巖畫刻畫于朝上的砂巖巖面上,刻痕較淺,為四層長方框線中心加橫豎“十”字交叉形成“田”字網(wǎng)格紋,由外至內(nèi)是第一層方格長34厘米,寬30厘米;第二層長24厘米,寬20厘米;第三層長12厘米,寬10.4厘米;第四層長3.2厘米方形。十字線橫豎交叉,橫線長32厘米,豎線27.5厘米。巖畫框線間距不等1.6—6厘米(圖6)。
巖畫北500米為遼代時期房申溝塔基遺址,呈南北向,平臺東西長80米,南北寬60米,面積4800平方米。此塔建于遼代,損毀時間不詳[8]。
巖畫西南8.3公里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鐵吉營東山遺址,位于巴圖營鄉(xiāng)鐵吉營村鐵吉營組東200米東山頂部耕地上東西長60米,南北50米,面積3000平方米[9]。
二、初步認識
(一)地理位置
北票市屬于遼西低山丘陵區(qū),境內(nèi)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地勢四周低山重迭,中間起伏平緩,形成一個盆地,境內(nèi)以大黑山的平頂山最高,海拔1074.4米,屬努魯爾兒虎山山脈[10]。巖畫都坐落于丘陵山脊處。
(二)巖畫的制造方法
巖畫的制造方法,圓形凹穴巖畫是以鉆、鑿刻制成,鉆是用尖形硬度較高石塊旋轉(zhuǎn)研磨,形成口大底小呈圜底,略呈圓形,直徑約24—37厘米,深約15—22厘米,都是單體圓形凹穴巖畫。另一種方法是刻網(wǎng)格紋,用堅硬的石塊在巖面上刻成方框形成網(wǎng)格紋,溝槽較淺0.3—1厘米,結(jié)構(gòu)簡單。
(三)巖畫命名依據(jù)
新發(fā)現(xiàn)的三處圓形凹穴巖畫的命名依據(jù),“其是在海城東南26公里,窯溝巖畫第一地點c處有一個大而深的凹穴,就好像是一個盛水的水壇,直徑38厘米,深15厘米”[11],與之相似的是北票市的尖山子1號圓形凹穴巖畫直徑32—30厘米,深15厘米。尖山子2號圓形凹穴巖畫,直徑37—30厘米,深17厘米。圓形凹穴巖畫在當?shù)厝罕姺Q“鑿米坑”。下窯圓形凹穴巖畫直徑27—24厘米,深22厘米。新發(fā)現(xiàn)的凹穴巖畫口直徑都小于窯溝巖畫第一點C處,深度相差7厘米,在雨季凹穴里面都是雨水和泥土,暫時將其命名凹穴巖畫。
東大荒網(wǎng)格紋巖畫與雁窩灘巖畫點的2009HXZJ雁窩灘Y09為1副方形網(wǎng)格巖畫相同,“由縱橫5條鑿刻線垂直交錯構(gòu)成,長20厘米,寬19厘米,鑿刻線寬1厘米”[12]。東大荒網(wǎng)格巖畫長71—66厘米,寬56—60厘米,相比較僅比其面積大三倍,其余都相似。
(四)巖畫的分布
巖畫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分布在丘陵山頂向陽南坡下斷崖邊處獨立的龜形石或巨石的平面上面,有的巖石僅僅露出地表,有的巖畫在斷崖邊,因而大多受到嚴重的自然侵害。巖畫的分布僅有一處是組合體,其余都是單體。巖石的平面上面朝天空,海拔高度在160米—510米,相對落差較大。同時巖畫所處的位置分布在近水源處,塔山巖畫、尖山子1號巖畫和尖山子2號巖畫處在柳河源頭南岸邊后其匯入大凌河;下丁杖子巖畫西是東官營河匯入大凌河;下窯巖巖畫西側(cè)為緊臨由北向南流的扎蘭營河,注入牤牛河匯入大凌河:東大荒巖畫北是黑城子河匯入牤牛河向南隨后匯入大凌河。以上的共性與連云港、具茨山、方城、鞍山巖畫的凹穴巖畫相似[13]。有研究者認為,平面上的巖刻與天平行,似乎更多與祭天儀軌相關(guān)。
(五)巖畫的年代
東大荒巖畫在其周圍分布有多個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塔山巖畫與尖子山巖畫1.、2號相距5.5公里的。尖山子1號巖畫、尖山子2號巖畫、下窯巖畫和下丁杖子巖畫同時位于山脊南和東坡處,巖畫就坐落在青銅時代的人類聚落址上。北票巖畫的年代由于缺乏可靠的測年手段,目前沒有準確的斷代依據(jù),但是在巖畫的周圍分布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址,為巖畫的斷代提供佐證。
(六)巖畫的價值
北票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巖畫是古代先民給我留下的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我們要加強保護、宣傳、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期待有新的巖畫被發(fā)現(xiàn)。北票市古代巖畫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北票地區(qū)沒有古代巖畫的空白,是北票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為研究遠古北票地區(qū)的歷史、民俗、天文等具有及其重大的研究價值,同時為北票地區(qū)增添了旅游景點,對展示,提升北票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豐富了遼寧地區(qū)巖畫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巖畫分布提供了又一實物資料。
(七)巖畫的保護
巖畫具有不可再生性,隨時處于日漸消失的危險境地,由于年代久遠,受氣候環(huán)境及其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的影響,風(fēng)化侵蝕日益加重,而人為的破壞使他面臨隨時消失的形勢,今后要劃分保護區(qū),加強文保管理,完善“四有”,制定保護規(guī)劃。繼續(x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古代巖畫,同時加強巖畫的保護與研究。
參考文獻:
[1][2][9]中國人民大學(xué)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北方民族考古(第三輯)[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6.
[3]佚名.遼寧北票縣豐下遺址1972年春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6(3).
[4][5][6][7][10]徐國林,主編.北票市志(第二章山脈水系)[M].北京:國際商務(wù)出版社,2003.
[8]姜洪軍,杜志剛.遼寧北票遼代塔基調(diào)查[J].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3(0).
[11][13]顧玉順.鞍山巖畫[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5.
[12]佚名.具茨山巖畫調(diào)查[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姜洪軍(1975—),男,漢族,遼寧北票人,本科,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