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孫永增,1924年12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濮陽縣白堽鄉(xiāng)孫密城村,年少時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就立志報國。1944年初參加抗日救國會,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年底加入八路軍游擊隊,任冀魯豫邊區(qū)昆吾(注:昆吾縣1941年設立,1949年并入濮陽縣)縣委交通員。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受黨組織委派,他到周邊村莊串門入戶宣傳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思想,宣講共產(chǎn)黨為窮苦百姓謀幸福的宗旨。在他的感喚下,附近村莊很多熱血青年都投身革命事業(yè)。日本在革命根據(jù)地瘋狂掃蕩時期,岳父和其他地下黨員,冒著生命危險搜集傳遞情報,破壞日偽據(jù)點和交通,配合部隊作戰(zhàn)。他利用開辟的秘密交通線,打探敵情,傳送信件,護送八路軍傷病員。無論狂風暴雨,還是漫天飛雪,完成組織上交給的各項艱巨任務。在一次傳送重要信件過程中,為了躲避日偽軍的搜索,岳父從橋上跌落河中,他忍著腿傷的疼痛,仗著熟悉地形,從日偽軍眼皮底下溜過封鎖線,圓滿地送達到目的地。正是這次送信途中的受傷沒時間休息治療,落下后遺癥,他遇到天冷和走路過多就要犯腿疼病。1947年8月,劉鄧大軍越過隴海線挺進大別山,岳父因當時腿部有傷,不能隨部隊南下,調(diào)到曲河縣政府工作。
岳母王順娥192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清豐縣固城鄉(xiāng)舊城村,1942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本村婦女抗日救國會主任。她帶領全村婦女開展抗日宣傳,動員青年參軍參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組織婦女少年兒童站崗放哨,排查漢奸,收集情報,傳送信件,掩護革命同志。岳母積極動員群眾募捐牲畜、糧草等抗戰(zhàn)物資,大力支援抗戰(zhàn)前線。她反對封建迷信,倡導婦女放腳,參加社會活動,組織廣大婦女紡花織布,為抗日戰(zhàn)士做衣服、鞋襪。由于她工作積極,成績突出,1946年6月被黨組織吸收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47年初調(diào)到清豐縣聯(lián)防部工作,先后擔任副主任、主任職務,負責全縣的聯(lián)防工作。
1949年,岳父調(diào)長垣縣十區(qū)(現(xiàn)長垣市南蒲一帶)工作,任組織委員、副書記職務。1954年,省委要選拔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青年干部,岳父被組織選派到河南省干部文化學校進修學習。1956年12月培訓畢業(yè),不少學員留在省委機關,組織上結合岳父意見,岳父選擇了回長垣繼續(xù)在基層工作。岳父先后任孟崗鄉(xiāng)黨委副書記、趙崗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縣交通局長等職務,他是新中國成立后長垣縣第一任交通局局長。文革時期受沖擊,岳父被調(diào)到縣紡織廠任廠長,后又回到縣交通局工作,任黨組書記、副局長。岳父走到哪里,都牢記黨的宗旨,不忘入黨初心,勤政為民,忠于職守,清正廉潔,腳踏實地,心系群眾,有口皆碑。得到了上級的稱贊,同事們的尊重,群眾的好評。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到一同事家串門,同事的父親當年在縣紡織廠辦公室工作,得知我與岳父的關系,在我面前夸我岳父足有20多分鐘,說我岳父多么平易近人沒有官架,怎么堅持原則公正無私,如何寬厚待人關心職工。1983年修建的新菏鐵路橫穿長垣東西,縣政府全力以赴支持配合鐵路建設,已退居二線的岳父被聘到“支鐵辦”工作,他發(fā)揮余熱為長垣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岳父1985年6月光榮離休,享受縣級待遇,1995年3月14日不幸病逝,享年71歲。
1952年,岳母從清豐縣調(diào)長垣縣委組織部任組織委員,之后先后在張寨鄉(xiāng)供銷社、趙崗鄉(xiāng)婦聯(lián)會、縣郵政局話務組、城關鎮(zhèn)供銷社任黨支部班子成員,1973年任縣糖業(yè)煙酒公司副經(jīng)理,直到1985年退居二線,1990年光榮離休。岳母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安排,無論是在鄉(xiāng)鎮(zhèn)基層,還是在縣城單位,不管是縣委機關,還是在縣直企業(yè),她干一行愛一行,盡職盡責,任勞任怨,不提條件,不計個人得失,愛崗敬業(yè),勤奮工作,毫無怨言,從不挑肥揀瘦。她常說:“革命干部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甭犓霸谏虡I(yè)系統(tǒng)工作的老同事說,岳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不怕苦累,她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盡管年齡大了,可她干活不惜力,不比年輕人差,帶頭進貨、卸貨、上貨、站柜臺,時常加班加點,沒有因為身體原因影響過工作。她有句口頭禪:“小車不倒只管推,只要還能動,就要為黨工作?!痹滥敢簧搏@得了不少榮譽,多次被評為系統(tǒng)模范個人、縣級先進工作者,1979年當選為河南省第六屆婦女代表大會代表。在開省婦代會期間,她和豫劇大師常香玉同住一室,兩位同齡人交流工作,溝通思想,相互鼓勵,結下友情。1998年2月4日,岳母因病去世,壽享73歲。
岳父岳母的家鄉(xiāng)情結十分深厚,雖說離開家鄉(xiāng)多年,但是老家人來長垣找他們辦事,不僅熱情幫忙,還要管吃管住。老家村上集資修路、建校,他倆都積極捐款。倆位老人對老家親人非常關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老人動員濮陽老家三弟和清豐老家的大侄子報名參軍,保家衛(wèi)國。三弟和大侄子在部隊積極上進,吃苦耐勞,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后都分配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崗位。
岳父公私分明,嚴于律己,遵守規(guī)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對城鎮(zhèn)居民實行的是低租金福利性住房供給制度,干部職工住的都是國家、集體所有的公房,岳父岳母一家租住在縣城馮胡同家屬院三間瓦房,1980年在西關購買宅基自建住房。按當時的情況和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大都轉(zhuǎn)給了自己的子女居住,再到房管所例行一下手續(xù)就可以了。按照岳父岳母的身份和人脈,他們完全有能力把公房轉(zhuǎn)給子女居住。可岳父說:作為一名黨培養(yǎng)多年的領導干部,不能搞特權,要帶頭遵守政府定的規(guī)矩。
岳母原則性強,公事公辦,不徇私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物品緊缺,想多買點兒酒比較困難。當時岳母在縣糖業(yè)煙酒公司任副經(jīng)理,主管著糖煙酒的審批大權。臨近春節(jié),需要準備幾瓶酒,我找岳母想讓她批幾瓶“瀘州三曲酒”,因為這個酒好喝不貴,十分緊俏。岳母說:“這個酒大家都爭著要,公司的職工都盯著勒,我把這類酒批給自己的親人,大家會在背后戳我的脊梁骨呀,我不能以權謀私。”最后給我批了幾瓶當時較為普通的“流杯酒”。
由于我老家在農(nóng)村,縣城沒有自己的住房,我和妻子結婚后就住在我工作單位的辦公室,吃住都很不方便。妻子懷孕后,兩位老人怕妻子吃不好,身體受屈,就讓我倆隨他們生活。妻子臨產(chǎn),岳母找架子車把她送到縣人民醫(yī)院,岳母陪妻子一整夜,等到黎明我的兒子出生后,岳母又陪護著送到我們的住處,安頓好妻子和小寶寶,天才剛亮,一夜沒合眼的岳母,顯得十分疲憊,自己拉著架子車,步履蹣跚地往家走去。望著年已花甲身患多種疾病的岳母慢慢遠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濕潤了。
記得1991年冬天的一個中午,天下著小雪,我和妻子剛下班在廚房做飯,這時岳父騎著三輪車進了小院,他渾身是雪,手凍得通紅,胸前護著一個手提袋,掏出來幾個包裝完好、熱氣騰騰的油饌。原來老人家知道他外孫喜歡吃油饌,頂風冒雪跋涉兩公里趁熱送來。
岳父岳母已經(jīng)離開我們20多年,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財富,但兩位老人堅持原則、公而忘私、勤政廉潔、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永遠是我們的精神財富,兩位老人的高尚品德永遠是我們晚輩前進道路上的燈塔。岳父岳母,我們永遠懷念您!
作者簡介:
崔一平,河南長垣人,曾任中學語文教師和黨政機關公務員,長垣市作協(xié)會員,《青年文學家》分會理事。作品散見《西部散文選刊》《奔流》《青年文學家》《三角洲》等期刊和網(wǎng)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