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能
徐立平,江蘇溧(lì)陽人,國家高級技師、航天特級技師,當選201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獲得“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等稱號。從1987年參加工作開始,徐立平就一直從事極其危險的航天發(fā)動機固體動力燃料藥面微整形工作,被稱為“在炸藥堆里工作”。
“雕刻”火藥,就是對航天發(fā)動機固體燃料藥面“動刀”整形。發(fā)動機固體燃料通常采用澆注固化成型,固化完成后的表面即藥面不會完全平整,需要切去多余部位,從而達到設計的尺寸要求。由于火藥高敏感的特性,藥面的整形工作無法完全用機械代替手工操作,這就需要徐立平這樣的火藥“雕刻師”小心修整,以滿足火箭及導彈飛行的各種復雜需求。
由于固體火藥有很強的韌性,且含有粗糙的顆粒,用刀的力道很難把握,一刀切下去,藥面難以保持平整。而一旦切多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火藥就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會導致發(fā)動機偏離軌道,甚至爆炸。藥面平不平、每次用刀切多少,都只能靠“雕刻師”自己判斷。
1968年10月,徐立平出生于一個航天之家。1987年,不到19歲的徐立平從陜西航天技工學校畢業(yè),正式開始了“雕刻”火藥的工作。
自入廠以來,徐立平就一直從事發(fā)動機火藥整形工作。為了練好功夫,徐立平不停地琢磨和練習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劃著切、削、鏟等基本功,揣摩著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練得手臂酸痛還不放下。上崗操作時他更是一絲不茍,虛心請教,一刀一刀地勤學苦練。
日復一日,徐立平不知道練壞了多少把刀具,但他的手感越來越好,工藝要求0.5毫米的誤差,他硬是控制到了0.2毫米——這是一張紙的厚度。到后來,徐立平用手摸一下,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經(jīng)過他整形的產(chǎn)品保持了100%的合格率。
發(fā)動機的火藥異常敏感,一丁點磕碰,甚至衣服擦出的靜電,都可能瞬間引爆火藥。因此,修整火藥的工作容不得一丁點兒馬虎。徐立平始終心系生產(chǎn)一線,注重工作安全和效率。
徐立平說:“如何精益求精地干好工作是我最關心的?!币惶焱砩希吹絻鹤佑孟髌C削蘋果,突然有了靈感。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帶領大家設計、加工,反復調(diào)整刀片角度,不斷修改完善,最終發(fā)明出一套半自動整形專用刀具,讓切削、稱量、廢藥處理一氣呵成。
經(jīng)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徐立平根據(jù)不同類型的發(fā)動機、整形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設計、制作和改進了幾十種刀具,有9種申請了國家專利。其中,那臺半自動整形專用刀具,被命名為“立平刀”。過去,4個人一天可以修整6臺發(fā)動機的火藥;如今,在使用“立平刀”的情況下,一天能修整24臺。
作為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30多年的匠人,近年來被榮譽和掌聲包圍的徐立平,依然默默堅守在一線,始終惦記著下一個產(chǎn)品的進度。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徐立平的理解中,一是堅守,干任何一個工作,都會有枯燥的時候,長期的堅守顯得更加可貴;二是精益求精,不能只滿足基本要求,更要做到極致化;三是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裝備的創(chuàng)新,還有技術的創(chuàng)新。在徐立平看來,他所工作的領域一直是手工操作,未來完全有望實現(xiàn)機械化、甚至智能化,將操作人員從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30多年來,徐立平日復一日磨刀、鏟藥、精雕、細刻,在他的手中,這暗淡無光的火藥逐漸被賦予了生機。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航天事業(yè)從零起步,一代代“徐立平”常與危險品為伴,為了更好地助力航天產(chǎn)品研發(fā)和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無數(shù)科工人員一直在默默付出,將辛勤與汗水最終化作國之重器。
他靠著自己的執(zhí)著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步一步,從工人走向工匠;一刀一刀,刻畫出屬于中國航天的奪目火焰。他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導航、嫦娥探月等一項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精雕細刻”,以匠人之心,用雙手助力著大國航天夢。當榮譽紛至沓來,他仍愿做默默無聞的一線工人——徐立平。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何梓珊?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