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猛 尤劍 劉晨暉等
關鍵詞: 健康信息; 采納行為; 綜述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4.06.013
〔中圖分類號〕G250 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 (2024) 06-0157-11
伴隨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與科學技術的躍遷,公眾健康逐漸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 并圍繞健康話題產(chǎn)生了系列舉措。《“健康中國2030” 規(guī)劃綱要》[1] 和《“十四五” 國民健康規(guī)劃》[2] 等在政府層面為保障社會公眾健康提供了政策指南, 而用戶個人則是基于自身和家庭成員健康的考慮, 運用個人經(jīng)驗或采納其他健康信息開展相應的健康行為。健康信息采納行為不僅是用戶個人主要健康行為之一, 而且是情報學領域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因此, 開展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既豐富了健康信息學、用戶信息行為領域的研究成果, 又對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綜合現(xiàn)有研究, 未形成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 為全面且深入了解國內(nèi)外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現(xiàn)狀, 筆者檢索了多個中外文數(shù)據(jù)庫: 國外文獻選取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Direct 和Taylor & Francis 3 個外文數(shù)據(jù)庫, 分別檢索題名、關鍵詞及主題中含有“Health Information”,并含有“Seek? ” 或“Search? ” 或“Retrieval” 或“Select? ” 或“Evaluat? ” 或“Absorb? ” 或“Ab?sorption” 或“Utiliz? ” 的文獻; 國內(nèi)文獻選取知網(wǎng)、萬方、維普3 個中文數(shù)據(jù)庫, 分別檢索題名、關鍵詞及主題中含有“健康信息”, 并含有“尋求” 或“搜索” 或“搜尋” 或“檢索” 或“選擇” 或“評價” 或“吸收” 或“利用” 的文獻,檢索截止日期為2023 年7 月1 日。經(jīng)剔除會議通知、征稿啟事、人物推介等學術性不強且相關性較小的檢索結果, 最后共得到96 篇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進行系統(tǒng)性梳理和總結, 本文參照“信息采納” 決策過程型釋義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概念進行界定, 歸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結果變量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以及概括性地總結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理論模型的發(fā)展和衍化規(guī)律, 在此基礎上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論述和展望。
1 概念界定與表現(xiàn)形式
1.1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概念界定
從說文解字的視角看, “信息采納” 包含了“信息” 和“采納” 兩個構成詞匯, 可以解釋為對信息的采納。目前, 學術界對于信息采納的解釋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但對其含義的解釋可大致分為現(xiàn)象描述型釋義和決策過程型釋義兩種類型?,F(xiàn)象描述型釋義聚焦于信息采納行為特征的描述, 強調對信息接受并依據(jù)信息產(chǎn)生某些行為。譬如, SussmanS W 等[3] 和Nguyen A 等[4] 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對用戶采納信息現(xiàn)象作出描述性解釋說明, 強調了信息采納和信息利用的相關性。Cheung C M K 等[5] 認為, 信息采納是用戶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決策過程型釋義更加聚焦“采納”, 認為信息采納是用戶在諸多信息中作出選擇、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宋雪雁[6] 認為,信息采納連接了信息尋求、檢索、選擇和吸收等階段, 本質上是一種決策行為, 表現(xiàn)的結果為吸收和利用信息。耿榮娜[7] 提出信息采納是用戶信息需求觸發(fā)動機驅動下的信息搜尋、整合、選擇、評價、吸收和利用的全過程。本研究傾向認同決策過程型釋義, 并認為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是指用戶根據(jù)自身需要, 對健康信息檢索結果的分析、選擇、總結和利用的信息行為, 既包括對健康信息檢索結果的思考階段, 也包括利用健康信息開展相應生產(chǎn)生活活動的實際行為。
1.2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表現(xiàn)形式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可被視為對采納的信息類型加以限定, 解釋為對健康信息的采納?;仡櫸墨I發(fā)現(xiàn),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結果變量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為健康信息采納的行為意愿和實際行為, 如表1所示。行為意愿是指用戶在健康信息理解和吸收基礎上, 為達到某一健康水平所表現(xiàn)出對信息采用的主觀愿望和意圖, 該部分主要包括在線健康社區(qū)[8-9] 和社交媒體[10-11] 的健康信息采納意愿研究。實際行為是指用戶在理解和吸收健康信息的基礎上, 根據(jù)信息內(nèi)容開展系列健康活動的具體行為,如HPV 疫苗接種[12] 。
2 理論模型衍化
迄今為止, 學術界未形成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經(jīng)典模型, 幾乎所有研究都是在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19]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20] 、信息采納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 IAM)[3] 等若干經(jīng)典理論和模型的基礎上抽取部分或全部要素,基于特定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組合形成的結構和實證模型。不同研究中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的使用場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 突出個性化場景解釋度高, 同時兼?zhèn)浣?jīng)典模型基本框架的特點。但是經(jīng)過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的產(chǎn)生并非簡單地在經(jīng)典理論和模型中抽取相關變量, 而是具有明顯的理論發(fā)展和衍化規(guī)律, 大致分為3 種衍化路徑: 以UTAUT 為代表的信息系統(tǒng)采納理論模型衍化路徑——主體脈絡, 以IAM 為代表的信息采納基礎模型衍化路徑——骨干脈絡, 社會學、心理學和信息系統(tǒng)領域的其他經(jīng)典模型衍化路徑——輔助脈絡, 如圖1 所示。
化路徑——主體脈絡
2.1.1 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
20 世紀70 年代, Fishbein M 等[21] 提出了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該理論系社會心理學領域十分重要的理論之一, 較大程度上揭示了動機與信息行為的關系。在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領域, 相關研究借鑒了TRA 的內(nèi)在邏輯。譬如, 曹丹[22] 將TRA 中主觀規(guī)范具象為平臺規(guī)范,行為意向具象為信息采納意愿, 實際行為具象為信息采納行為, 并結合其他因素構建了微信公眾平臺用戶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采納意愿在用戶維度、平臺維度與實際信息采納行為之間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
雖然TRA 具有如此多的理論優(yōu)勢, 但是該理論僅適用于行為主體運用意志控制的情境, 存在理論普適度較低的局限性。為解決此問題, Ajzen I[23]提出計劃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TPB 是在TRA 的基礎上增加了感知行為控制, 以此表征用戶對某信息行為可以進行控制的程度[24] 。目前, TPB 被廣泛應用于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領域。譬如, 劉鵬等[14] 基于TPB, 構建了在線健康社區(qū)用戶信息采納行為意向影響因素模型, 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同質性和感知風險對健康社區(qū)用戶信息采納意愿的影響顯著。張少彤[25] 將TPB 中的行為態(tài)度具象為健康關注, 主觀規(guī)范具象為感知期望和社會影響, 感知行為控制具象為感知威脅和感知風險, 實證結果顯示, 健康關注、社會影響、感知期望和感知威脅對公眾的HPV 疫苗信息采納行為產(chǎn)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此外, 劉萌萌[24] 采用TPB 也發(fā)現(xiàn)類似結論。
2.1.2 社會認知理論、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
1986 年, 社會認知行為主義流派代表學者Ban?dura A[26] 提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該理論強調用戶行為受到個體認知和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 但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是個體認知, 并且用戶行為、個體認知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 共同構成“三元交互” 的動態(tài)模型[27] 。個體認知由兩部分構成: 一是自我效能, Bandura A[28]將其解釋為用戶對自己能力可以完成某種行為的自信程度; 二是結果預期, 即完成特定行為結果的個人信念[26] 。在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領域, 借鑒SCT的研究成果頗豐。例如, 韓世曦等[29] 在探究數(shù)字青年微信公眾平臺健康信息采納意愿時, 引入SCT的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 實證結果顯示, 自我效能和結果預期正向影響健康信息采納意愿。Lee S Y等[30] 從122 名被診斷患有乳腺癌的女性身上收集數(shù)據(jù), 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信息的使用受到自我效能的影響。此外,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 健康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感知情感支持、健康關注和感知用戶信任對用戶采納意愿的影響[31] 。
Rogers E M[32] 于20 世紀60 年代提出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該理論認為新鮮事物的傳播前期表現(xiàn)緩慢, 當突破某閾值后則會快速傳播, 直到整個系統(tǒng)內(nèi)絕大多數(shù)用戶已經(jīng)采納該創(chuàng)新時, 擴散速度變緩, 達到理論飽和, 由于采納創(chuàng)新的用戶數(shù)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xiàn)S 曲線變化, 因此亦被稱為創(chuàng)新擴散S 曲線理論。IDT 被證實在公共健康領域具有實用性和價值, 是促進社區(qū)內(nèi)健康信息傳播的寶貴工具[33] 。Ni Z 等[34] 采用IDT 探究了自閉癥患者群體中飲食干預方法的采納行為, 研究發(fā)現(xiàn), 處于不同采納水平的家庭照顧者關注不同的主題, 與意見領袖的互動顯著影響健康信息采納行為。
2.1.3 技術接受模型、技術接受與使用統(tǒng)一理論
20 世紀80 年代末, 為了解釋用戶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行為, Davis F P[35] 將TRA 和TPB 中的理論邏輯引入信息系統(tǒng)領域, 并提出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自TAM 提出后,在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領域, 學術界以TAM 為基礎開展了廣泛研究。Huang J C[36] 采用TAM 構建了醫(yī)療信息采納模型, 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益處、感知疾病威脅、感知行動障礙、外部行動線索和內(nèi)部行動線索均顯著影響使用態(tài)度,進而影響使用意向。陳安琪[37] 在探究孕婦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時引入TAM, 研究結果顯示, 信息易獲取、信息解決力、情感認知和信息免費均顯著影響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此外, Kim N E 等[16] 研究發(fā)現(xiàn),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可信度對個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健康信息均有顯著影響。
不同的理論模型在相應的應用場景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但在其他場景解釋力一般, 為提高模型的普適度, Venkatesh V 等[38] 提出了技術接受與使用統(tǒng)一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 UTAUT)。在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領域,應用UTAUT 的研究成果頗豐, Hoque R 等[39] 基于UTAUT 探究了影響老年用戶采納移動健康服務意愿的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 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技術焦慮和拒絕改變對用戶采納移動健康服務的行為意愿有顯著影響。陳小霖[40] 將UTAUT 引入健康類微信公眾號信息采納意愿研究中, 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 績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條件、社會影響、信任、來源可信度、信息質量顯著影響信息采納意愿。此外, Li P F 等[9] 研究發(fā)現(xiàn),在線問答社區(qū)用戶健康信息采納意愿受到績效期望、社會影響力和促進條件的顯著影響。
2.2 以IAM 為代表的信息采納基礎模型衍化路徑——骨干脈絡
2.2.1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
Petty R E 等[20] 于20 世紀80 年代提出了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亦稱雙路徑模型。由于ELM 可以很好地解釋用戶態(tài)度的變化, 因而成為學術界最受歡迎的說服理論之一。Zhou T[41] 采用ELM 探究了在線健康社區(qū)(Online Health Community, OHC)用戶信息采納意愿, 研究發(fā)現(xiàn)信息因素和社會互動均會影響采納意愿。此外, Zhou T[8] 還發(fā)現(xiàn)OHC 用戶信息采納意愿受中心線索(論證質量)和外圍線索(來源可信度和情感支持)的影響。Huo C 等[18] 以ELM 為基礎探究了社交媒體中健康知識采納的影響因素, 研究發(fā)現(xiàn), 感知知識質量、感知知識共識和感知來源可信度通過中介信任對健康知識采納產(chǎn)生正向影響。在HPV 健康短視頻信息采納行為研究中, 張菲菲[42] 發(fā)現(xiàn)ELM 中心路徑下的論據(jù)質量和邊緣路徑下的信源專業(yè)性與媒介豐富度顯著影響HPV 疫苗行為意愿。
2.2.2 信息采納模型
2003 年, Sussman S W 等[3] 通過整合TRA、TAM和ELM, 提出了信息采納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Model, IAM)。在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領域, IAM一直是諸多研究采用的信息行為模型, 亦是被選擇應用到不同健康信息采納研究場景的經(jīng)典模型。比較典型的研究: Wang Z 等[43] 根據(jù)IAM, 從信息質量和信息來源可信度兩個方面, 提取了10 個信息特征, 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信息特征均與采納行為有關。Liu J 等[44] 將IAM 應用到在線心理健康社區(qū)用戶信息采納行為研究中, 發(fā)現(xiàn)信息質量方面的社會經(jīng)驗話題、情感表達話題和帖子情感強度, 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發(fā)帖人的身份和影響力都與在線心理健康社區(qū)中帖子的點贊和轉發(fā)次數(shù)呈顯著正相關。莫敏等[45] 以IAM 為基礎, 構建了在線問診信息用戶采納意愿影響因素概念模型, 研究發(fā)現(xiàn), 醫(yī)生專業(yè)性、平臺易用性、信息內(nèi)容質量、服務態(tài)度和信息表達質量對采納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作用。此外, 還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 環(huán)境因素、用戶因素和信息因素均顯著影響社交媒體用戶健康信息采納行為[46] 。
2.3 社會學、心理學和信息系統(tǒng)領域的其他經(jīng)典模型衍化路徑——輔助脈絡
當原有理論(模型)無法解釋或無法全面解釋當前研究現(xiàn)象時, 新理論(模型)則會產(chǎn)生。新理論(模型)不是憑空出現(xiàn), 亦不是徹底推翻原理論(模型)的基本框架, 而是在本研究領域的少許經(jīng)典理論(模型)基礎上, 適當吸納其他領域理論(模型)的核心構念和融入本研究情境新型構念后的理論升級版本。就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而言, 該模型目前未形成經(jīng)典版本, 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 但是諸多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構念是顯而易見的, 以UTAUT 為代表的信息系統(tǒng)采納經(jīng)典模型衍化路徑和以IAM 為代表的信息采納基礎模型衍化路徑共同作為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的經(jīng)典理論(模型),同時吸納了健康信念模型、從眾理論、恐懼訴求理論等其他經(jīng)典理論(模型)的核心構念, 用以輔助構建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輔助脈絡的理論(模型)應用情況, 如表2 所示。
3 未來展望
本文通過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進行概念界定與表現(xiàn)形式歸納, 以及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理論模型發(fā)展脈絡做了較為概括性的總結。雖然目前研究成果頗豐, 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和社會情境的迭代更新, 尚需要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進一步研究,未來可從下述4 個方面開展研究。
3.1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前置動因的構成
如前所述, 學術界在構建不同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時, 大多數(shù)直接抽?。牛蹋汀ⅲ裕校?、IAM 等若干經(jīng)典理論和模型的部分或全部要素, 并基于特定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組合成結構性和實證性模型。這些模型前置動因主要以證據(jù)質量和來源可信度為主, 而且直接引用現(xiàn)有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中證據(jù)質量和來源可信度等前置動因的量表, 未對他們的構成維度并結合實際情景進行針對性和科學嚴謹?shù)剡x擇和測量??蛇@種“拿來主義” 選擇和測量方式未免有些過于籠統(tǒng), 所得到的結果不夠具體和明細, 也不便于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干預策略。未來可開展論據(jù)質量和來源可信度等前置因素的維度研究, 以便于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健康信息支持, 從而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 提升用戶健康管理水平。
3.2 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
情報學著名學者朱慶華等[108] 指出, 健康信息行為研究是一種情境化的研究, 未來研究要更多關注情境嵌套下的社會現(xiàn)象。健康信息采納作為健康信息行為的研究主題之一, 學術界應“以用戶為中心” 積極開展不同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例如, 老年人群體、亞健康群體、慢性病群體、罕見病群體等相對弱勢群體的群體情境,以及信息貧困、信息繭房、信息過載、信息焦慮等社會現(xiàn)象的社會情境。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是從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開展學術研究。通過理論研究與學術實踐相結合, 不僅可以為用戶采納健康信息提供有效方案, 還體現(xiàn)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指導思想落實到科研工作中去。
3.3 健康信息采納執(zhí)行意愿的中介作用
行為預測一直是國內(nèi)學者研究熱點, 而且傾向于通過行為意愿來解釋實際行為。然而, 針對人們產(chǎn)生的行為意愿多大程度上會轉化為實際行動,Sheeran P[109] 研究發(fā)現(xiàn), 行為意愿對實際行為方差的解釋程度僅為28%。這說明行為意愿的形成并不能確保實際行為的發(fā)生。因此, 需要找尋一個解釋力度更強的因素來預測實際行為。后來, Goll?witzer P M[110] 提出用執(zhí)行意愿(Implementation Inten?tion)來解釋這種行為方差, 顯著提升了其解釋力。Hall P A 等[111] 研究發(fā)現(xiàn), 執(zhí)行意愿是最接近實際行為的預測變量, 它是行為意愿轉化為實際行為的中介變量。Orbell S 等[112] 的研究結果表明, 執(zhí)行意愿的形成在行為預期對行動啟動速度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因此, 在構建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時, 可考慮在采納意愿和實際行為之間引入執(zhí)行意愿作為中介變量, 從而提高實際行為預測的可能性。
3.4 健康信息采納實際行為的測量
目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模型的研究, 大多數(shù)以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意愿作為結果變量, 鮮以實際行為為結果變量。這表明, 已有成果對用戶從健康信息采納意愿到實際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缺乏研究。相應地, 現(xiàn)有研究也缺乏健康信息采納實際行為的量表。鑒于此, 為了更好地解釋和預測健康信息采納實際行為, 有必要對實際行為的測量做進一步研究。根據(jù)Burton-Jones A 等[113] 的建議, 可以考慮從多維度測量健康信息采納的實際行為, 包括: 使用程度(如: 問診次數(shù)、買藥頻率)、使用廣度(如: 問診醫(yī)院/ 科室范圍、用藥種類)、用戶對健康信息的認知吸收(如: 當我采納某情境下的健康信息時, 我能夠排除所有其他信息干擾[114] ) 等方面。
4 結語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是用戶根據(jù)自身需要, 對健康信息檢索結果的分析、選擇、總結和利用的全部階段行為的總和。它的各階段行為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 本質上是一種邏輯連貫的決策行為, 既包括用戶對健康信息認知吸收的“隱性” 結果, 也包括信息認知吸收后對用戶實際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顯性”結果。因此, 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價值。本文在梳理國內(nèi)外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研究文獻的基礎上, 從“信息采納” 決策過程型釋義的視角界定了健康信息采納行為的概念, 歸納了其研究結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并從“主體脈絡、骨干脈絡和輔助脈絡”3種衍化路徑概括性地總結其理論模型發(fā)展脈絡。最后, 本文認為未來學術界可從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前置動因的構成、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健康信息采納執(zhí)行意愿的中介作用、健康信息采納實際行為的測量4 個方面對健康信息采納行為做進一步研究, 為后續(xù)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