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在巨大的時代的轉(zhuǎn)換里面,丟棄幸福可能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遭遇一個普遍的幸福喪失的時代。
我們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東京物語》,講平山周吉和登美這對老夫妻,家住在尾道——日本西部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城。因為兒女住在東京,他們就來到這里看望孩子。說是看望孩子,實際上是內(nèi)心渴望日本傳統(tǒng)家族社會的溫暖。
這對老夫妻來到東京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們都在忙。世界上最悲涼的事情就是,不是不愛父母,而是太忙,心里裝滿事情。所以孩子見到父母之后,看起來是很應付的,實際上心里很愛,這兩者之間產(chǎn)生了一個很大的落差。
因為沒辦法陪伴父母,兒女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孝心,就讓他們?nèi)岷6燃?。兩位老人到了熱海以后,坐在海灘上的背影顯得特別寂寞。兩人非常懷念孩子小時候在身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日子。后來,兩人決定回家?;丶业穆飞?,登美生了重病,回到尾道不久就去世了。子女們趕回去,卻只能在家里待一兩天,又匆匆趕回東京,忙碌于各種事情。
小津安二郎拍這部電影,其實想講這么一個問題,他說:“優(yōu)厚的薪水可以放棄,稱心的工作可以再找,親情卻不可以擱置,因為那是永遠的避風港,是黑夜中的明燈,無私地指引我們的生命之舟順利繞過暗礁險灘?!?/p>
我們總是放棄自己最珍貴、最幸福的東西,然后忙著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這是我們在一個大時代里面不可避免的困境。
《東京物語》的背景是日本第二消費時代,人人忙于追逐這股潮流,潮流之猛烈,把家庭沖垮,把家族之情沖垮。
人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幸福在歷史的進程中被大潮裹挾,一點點在喪失。有時候它一旦喪失,就再也回不去,這正是小津安二郎所看到的。生活不是由自己定義的,這是人間最大的悲劇。自己不能定義自己的幸福,而是被潮流定義,被外部定義,被物質(zhì)定義。
菲茨杰拉德寫的《了不起的蓋茨比》,背景是爵士時代,也是一個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人人以消費的東西來代表自己的價值。這里面沒有真正的幸福,那些帶有人情冷暖的東西,帶有內(nèi)在情感的東西,都沒有了,而且一旦失去就回不來了。
《東京物語》這樣的電影,結(jié)合它的歷史背景來看,是特別值得我們今天看的。我們也都在拼命地忙碌。我觀察中國社會時非常注意春運:春節(jié)的時候還有沒有這種回家潮?如果大家都變得理性了,覺得春運期間那么擠我們不回去了,等三四月份再回去,這樣的話人就理性化了。但是在這種合理性里面,我們文化內(nèi)部那種強烈的歸鄉(xiāng)感,那種強烈的對家的情感就消失了。所有理性的東西、所有冷靜的東西,有時都有消滅幸福的作用。有時我們不知不覺間就失去了幸福,而且覺得一切都很合理,都是可以解釋的,但在這個解釋中幸福就沒有了。
《東京物語》中的那些子女,他們哪一個人的理由沒有道理呢?但就是在這種冷靜的道理里面,我們就失去了整個時代的幸福。小津安二郎對歷史很尊重,對人也很尊重,他看到了這個危機,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就拍出這樣的電影。而在今天來說,我們很多人對這樣的問題依然視而不見,或者是很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