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人的五官各司其職。下面,我們來說說耳朵的“耳”。
“耳”的甲骨文字形,像人耳朵的形狀。金文字形甚至把耳廓內(nèi)部的樣子也勾勒出來了。后經(jīng)小篆、隸書,到楷書,逐漸變得不那么象形了,就有了今天的“耳”。
“耳”從一開始就是表示耳朵這一聽覺器官。許慎《說文解字》:“耳,主聽也?!闭f的是耳朵的功能?!对娊?jīng)·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贝笠馐钦f,你的牛群過來了,牛兒們的耳朵搖擺不停?!皾駶瘛笔切稳菖7雌c時耳朵擺動的樣子?!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奥曇舨蛔懵犛诙鷼e?”這是孟子和齊宣王之間一段對話的內(nèi)容,大意是說,是因為美妙的音樂難以滿足聽覺的享受嗎?
“耳”隨之也表示“形狀像耳朵的東西”,比如我們熟悉的“木耳、銀耳”等。《詩經(jīng)·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痹诿⒌木矶鷧仓胁闪税胩?,還不滿一小筐?!熬矶边@種植物的得名是由于它的葉子形狀像老鼠耳朵。古代有一種名為“耳杯”的酒器,其名稱的由來緣于杯身兩側(cè)各有一個耳朵形狀的凸起,便于持握。
我們閱讀古代詩文時,有時會碰到“禾生耳”“禾頭生耳”之類的說法,谷類植物怎么會長出耳朵呢?實際上,這里的“耳”是指“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大概也是由于其形狀與耳朵類似而產(chǎn)生的一種比喻用法。杜甫《秋雨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nóng)夫田婦無消息。”由于連日陰雨,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fàn)€變黑,災(zāi)情如此嚴(yán)重,農(nóng)夫田婦無法休養(yǎng)生息。唐代詩人李建勛《閑出書懷》一詩中也有:“溪田雨漲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時?!?/p>
耳朵位于頭部兩側(cè),因此,“耳”還可以表示“位置在兩旁的”,比如正房兩旁的小屋叫做“耳房”,正門兩旁的小門叫做“耳門”等。
耳朵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聽,因此,“耳”也能表示“聽到、聽說”的意思。《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薄岸北硎韭牭降囊馑肌H说搅肆畾q的時候,不管聽到什么,都能坦然接受并正確對待。后來,人們就用“耳順”來表示六十歲?!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大王您只是聽別人說這人有才干,自己卻沒有親眼見識過。魯迅《墳·人之歷史》:“則中國抱殘守闕之輩,耳新聲而疾走?!?/p>
《漢書·惠帝紀(jì)》中有“耳孫”一詞。然而,對于究竟何為“耳孫”,卻眾說紛紜。普遍認(rèn)可的說法是,從自身下數(shù)到八世孫稱為“耳孫”。之所以用“耳”來修飾,有人認(rèn)為是由于距離其祖先時代久遠(yuǎn),只能“耳聞”的緣故。后世則多用“耳孫”泛指遠(yuǎn)代子孫。需要注意的是,“耳孫”中的“耳”正確讀音是réng,不讀ěr。
在古文當(dāng)中,“耳”還常常出現(xiàn)在語句末尾,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下,“耳”表示“罷了、而已”等意思。比如宋代歐陽修《轉(zhuǎn)筆在熟說》:“無他能,但手熟耳?!边@是賣油翁對一位自以為了不起的神射手所說的話,大意是任何看似高超的技藝其實都沒有什么奧妙,不過是來自反復(fù)練習(xí)和不斷積累罷了。另一種情況下,“耳”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jié)束,相當(dāng)于“了”“啊”“也”。比如《資治通鑒·漢紀(jì)》:“田橫,齊之壯士耳。”田橫是齊國的壯士??!
“耳”可以作為部首使用。屬于這個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大都與耳朵或耳朵的功能有關(guān),例如“聰、聆、聶、聳”等。以“聶”為例,它最初的字形由三個“耳”構(gòu)成,漢字簡化的時候把下邊的兩個“耳”用兩個“又”代替了?!奥櫋弊畛醯囊馑际菧惤呅÷曊f話,不過,這種意思后來由“囁”來承擔(dān)了,而“聶”則主要作為姓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