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孔子強調(diào)禮樂對人們的教化作用,他認為立身行事應注意的是“我應當”。然而,人們往往傾向于選擇“我愿意”。我認為,兩種處世方式并不矛盾,只有兼顧“我應當”與“我愿意”,才能求得更好的發(fā)展。
誠然,人們傾向于選擇“我愿意”的行為有其合理性。這是人的天性以及社會風氣共同影響的結果?!拔以敢狻贝淼氖强梢赃x擇自己行為的自由,象征著個體對于理想自我的追求。薩特曾提出了人對于兩種自由的需求,其中積極自由對應了做“我愿意”之事,消極自由對應了不做不愿之事,這樣看來,人的天性確傾向于做愿意之事。而在鼓勵個性的現(xiàn)代社會,這樣的傾向愈加明顯。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我應當”的必要性。淺層來說,“我應當”代表的是一種責任或道德觀念,完成這些行為既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過程,也促進了個體的發(fā)展??鬃雨P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的禮教關系,并將“仁”“義”“孝”等道德規(guī)范作為沿用千百年來的社會準則。正是人們對于“我應當”之事的踐行,中國文明才區(qū)別于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并以此創(chuàng)造了華夏燦爛文化。由此來看,行“我應當”之事對于個體規(guī)范與引導的作用尤為重要。
進一步來說,“我應當”更體現(xiàn)出踐行偉大理想的使命感,這與“我愿意”并不相悖。蘇武為了心中的國家大義,甘愿在北海流放二十年;孔子為了宣揚“仁”的主張,毅然踏上周游列國的道路??v觀歷史,我們從來不缺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踐行者,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我應當”與“我愿意”的高度重合,而正是這份崇高令我們動容。這樣看來,“我應當”與“我愿意”的統(tǒng)一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
揆諸當下,社會對于兩種行為卻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的趨勢。一方面,人們?yōu)榱藘?nèi)卷而內(nèi)卷,將內(nèi)卷作為自己的“應當”,將自己的夢想擲至腦后。另一方面,人們?yōu)榱艘患核接?,置社會?guī)則于不顧,大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我應當”與“我愿意”本應代表之事的異化和扭曲,對個體而言,社會責任與自身理想無法兩全,最終會走向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而言,不合理的制度會因為“我應該”而去執(zhí)行,損害了個人利益。如何解決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就淺層說,我們確實應該追求愿意之事,但這建立在應當之事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明白,“愿意”與“應當”本質(zhì)相同,找到兩者共存的平衡才是最優(yōu)的選擇?!皯敗敝聻槌?,規(guī)范了“愿意”之事,而相應的,“我愿意”也為“我應當”賦予了意義,提供了個體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動力,能發(fā)揮個體的潛力,營造有道德又有活力的社會氛圍。隨心所欲不逾矩,應是我們對“我應當”與“我愿意”的平衡結果,也是應當奮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