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從1955年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到1970年最后一部《越女劍》,金庸用平均一年一部的體量,向華語世界饋贈了一個永不磨滅的武俠江湖。我們這一代的青春期是金庸給的,我們這一代的近視眼是金庸給的。我們整個中學(xué)時代,主修金庸,輔修數(shù)理化。我們披星戴月看,不舍晝夜看,不看金庸的同學(xué)去了北大清華,我們沒考上,但我們不怪金庸。我們有一整個江湖。
這個江湖不僅擴容了孔子對正義的解釋,捍衛(wèi)了司馬遷的游俠正義,還在主流價值觀的賽道旁,開出了遼闊的行人道。這個行人道,為無數(shù)在主流賽道里氣沒平憤難消的蕓蕓眾生,點了燈。這是金庸武俠小說最重大的社會意義。
這是人的寬度,或者說,文藝的寬度。這種寬度,在本世紀持續(xù)生成的意義,一點不亞于當年金庸橫空出世的年代。這個寬度,不僅讓被碾壓的人類在文本中獲得呼吸,也讓整個社會獲得彈性。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這種文本構(gòu)成時代情感的宣泄渠道,清代色情小說被收繳后,三俠五義填補進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俠小說的蔚為大觀,毫無疑問包含了民眾對社會韌性和延展度的要求。所以,金庸小說會成為一種史無前例的社會現(xiàn)象,跟金庸承擔了巨大的社會功能息息相關(guān),就像馬拉多納的出現(xiàn),整體降低了阿根廷的犯罪率。時代的荷爾蒙有了寬闊的通道,社會才有風調(diào)雨順的可能,這是小說獲得它最大意義的時刻。
就金庸小說而言,很多批評家也總結(jié)過,金庸小說由大量套路構(gòu)成,包括誤會的套路和愛情的套路,所以余華會說,他一點不喜歡看金庸寫的愛情。這些批評大都沒問題,但不能解釋金庸代代接力的魅力。金庸還在改編榜單上,金庸的主人公還是時代形容詞,你聰明你黃蓉,你傻你郭靖,你好玩你周伯通,你走火入魔你煉葵花寶典啊。而就我的閱讀體驗而言,最好的金庸是他的群戲描寫,金庸世界最動人心魂的段落,都關(guān)乎群雄大戰(zhàn)。
絕頂高手會戰(zhàn),金庸小說中比比皆是。他的群戲?qū)懛?,既有蒙太奇,也有長鏡頭,有唐宋明清俠義小說風味,又有新中國革命歷史傳奇氣場,既展現(xiàn)人物沖突,又表現(xiàn)家仇國恨,少室山一戰(zhàn)堪稱六邊形戰(zhàn)役,六邊形戰(zhàn)場,點位復(fù)雜,還包含了多國族歷史恩怨,漢人大宋,契丹遼國,大理段氏,燕國慕容家,國仇纏繞人物史,金庸左手史右手俠,有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他是一百年出一個的大場面圣手。這樣的氣場,只有金庸這種百科全書式人物才寫得了。以前的武俠大場面,常是怪力角逐,金庸以后的,是亂神交戰(zhàn),只有金庸筆下的,是有中國地理可能性的江湖大戰(zhàn),而且是息息相關(guān)中國歷史的大戰(zhàn)??催^這樣的群戲,才能理解人生的豪邁和壯闊,理解中國的山河和歲月。
在金庸小說越來越可能變成古典文學(xué)的時代,國家應(yīng)該參與普及金庸,用各種方式和金庸發(fā)生關(guān)系,藉此讓金庸和下一代發(fā)生關(guān)系,甚至,可以把金庸變成青少年修養(yǎng)課。通過金庸傳遞青春中國的美學(xué)。這種美學(xué),不是教條的,也不是鬼畜的,是真刀真槍實踐過來的,而且是流動的,是變化的。黃蓉,《射雕英雄傳》里最燦爛的人物,到了《神雕俠侶》中,就有了人到中年的世故和退縮,然后,到襄陽大戰(zhàn)中,她和郭靖一起重返生命高峰成為俠之大者,同時,這樣的人物也讓金庸的寫作脫離了一般的武俠習氣。他的人物有自己的因果和命運,金庸也由此為武俠寫作標立了新三觀。再比如郭芙這個人物。郭芙是天選之女,桃花島俠三代,整個武林身世最好的女孩,但是,讀者普遍討厭她。她沒有周芷若心機深重,也沒有梅超風陰毒,更沒有干叛敵賣友的事,大是大非面前,她也從來身正影正,但即便楊過原諒了她的斷臂之失,讀者也還是討厭她。因為在金庸的美學(xué)系統(tǒng)中,正邪不兩立雖然是主標干,但就像主流正道邊必須有人行義道一樣,金庸在正邪兩邊設(shè)置了普通人的情感要道。你出身高貴又怎樣,恃強凌弱就該死,而且很該死,郭芙要是生在當代武俠劇,那妥妥的呼風喚雨做什么周圍都是一片點贊,但金庸的武俠系統(tǒng)沒有這么封建也沒有這么唯貴是圖,就算你萬千寵愛于一身,你還是得不到讀者半片心。相反,同樣出身名門的歐陽克,盡管壞事干盡但生死關(guān)頭對黃蓉的真情維護,也可以讓讀者對他生出好感。
所以,金庸最后會寫《鹿鼎記》,表面上好像是武俠的終結(jié),實質(zhì)上是一種拓展。除開金庸身在香港的文化位置所包含的曲折意味,金庸對韋小寶對明教的態(tài)度,本身就包含了未來徐克對東方不敗的重寫?!缎Π两繁桓木幊伞稏|方不敗》雖然讓金庸本人萬分不滿,但林青霞對東方不敗的塑造,卻是金庸武俠態(tài)度的一次彰顯,不管他本人同不同意。同樣的,滅絕師太今天會成為一種帶鬼畜性質(zhì)的稱呼,也表達了讀者對金庸態(tài)度的認同,那是內(nèi)置在小說中的對名門正派的嘲弄和譏諷。換言之,正派的殘酷比之邪派的惡毒,一樣構(gòu)成人間對俠的呼吁,所以,金庸筆下最受讀者喜愛的大俠,常有現(xiàn)代的無間道性,令狐沖一直不能成為讀者最愛,也是因為他先天的“君子劍”氣味沒有除盡。
金庸的存在,就是清風是明月。他安撫了華語世界狼奔豕突的百姓,在他們可能揭竿自毀的時候,金庸出來,重申了武俠的意義: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