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奉國寺大雄殿是現(xiàn)今我國遼代佛教寺院遺存中最大、最完整的單體建筑,其殿內壁畫精美,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壁畫雖然歷代都有修繕,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損毀面積大、保存狀況差、施工難度高。文章以壁畫表面污染病害為研究對象,通過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表面污染物分布范圍較大、類型較多,總體上包括2種掛絮物、3種附著物和灰塵覆蓋,共計6種表面污染物。研究旨在通過病害調查判斷不同表面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應的清理保護建議,為后續(xù)的保護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奉國寺大雄殿;元代壁畫;表面污染物
奉國寺位于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城區(qū)東北區(qū)域,是義縣最重要的建筑文化遺產,也是遼代歷史文化鮮活的實物見證。奉國寺始建時間為公元1020年,是遼圣宗在其母蕭太后家族封地內所建的皇家寺院。大雄殿為奉國寺的主體建筑,起初稱咸熙寺,又名七佛殿,是目前國內佛殿中現(xiàn)存最大的遼代建筑[1]。奉國寺大雄殿現(xiàn)存遼代的彩繪泥塑、石雕供器、石燭臺等藝術品,遼代木構件梁架上飾有彩繪,大殿東南西北四壁繪有元明兩代壁畫[2]。
基于奉國寺的歷史背景、過往修繕和前人研究,現(xiàn)今逐步進入分析具體病害與問題的階段。本文聚焦的元代壁畫表面污染問題是一類亟待研究和解決的病害,奉國寺壁畫表面污染物種類多樣、情況復雜,開展深入調查旨在為后期清理保護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基礎支撐。
一、壁畫概況
奉國寺大雄殿元明兩代壁畫面積共計534.2平方米,其中元代壁畫有20幅,面積約為 466.7 平方米。東西壁各繪五尊佛像,佛像除手印和衣飾稍有不同外,形象基本相同,應為五方佛。佛像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背后皆繪圓形頭光和背光,背光最外層繪有火焰紋。佛像為方圓面,頭頂高肉髻,長耳,細眼。其身著右袒肩式袈裟,袈裟左領自左肩斜抹向右肋下,左手平置于腹部,右手于胸前作法印。佛像間繪有須彌山及云紋,經考證可能為《說法圖》(圖1)。北墻為八尊菩薩像,方圓面,長耳,頭戴寶冠,頭光周圍滿繪云紋,背光外圍繪火焰紋。八菩薩像的壁畫較為少見,按《八大菩薩經曼荼羅經》所述,八菩薩應包括文殊、觀世音、彌勒等,但壁畫保存較差,畫面信息缺失嚴重且無題記,故難以確定(圖2)。南墻所繪兩幅十一面觀音,自上而下共分五層,頭部外圍均繪頭光,頭光邊緣左右對稱各繪兩尊小坐佛,坐佛以外左右繪法器若干。壁面空余部位滿繪千手,其中主像雙手上舉,腕部戴鐲,上臂著臂釧,左右分別持法輪和法螺[3]。除主像外,其余手皆較小,拇指在上,其他四指伸展;掌心向上,手掌心皆繪一眼(圖3—圖5)。因第四層頭像為密宗護法形象,由此判斷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密宗的影響。
二、壁畫表面污染物調查與分析
(一)壁畫表面污染物調查方法
奉國寺壁畫病害主要包括裂隙、龜裂起甲、顏料層剝落、空鼓、酥堿、表面污染[4]。本次調查主要就壁畫表面污染問題展開,出發(fā)點是基于奉國寺壁畫表面污染物的特殊性、多樣性以及清理防治的急迫性。目前奉國寺壁畫存在的表面污染問題較為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大量的灰塵覆蓋、附著物覆蓋及掛絮堆積,嚴重影響了壁畫的美觀,在造成大量壁畫信息的損失同時破壞了壁畫的藝術價值。
研究壁畫表面污染物的種類,首先在前期要對壁畫進行整體的病害調查和現(xiàn)場勘察,而后針對表面污染物這類病害拍攝細節(jié)照片,通過照片對表面污染物種類加以區(qū)分和鑒別。拍攝時,以沿大殿逆時針拍攝一圈的順序,依次對各面墻存在的表面污染物進行細節(jié)圖片拍攝,每面墻采用從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方式對各類不同的表面污染物加以記錄。采集完畢后對細節(jié)圖片進行整理歸類,以形態(tài)、顏色、附著類型等大致區(qū)分出壁畫表面污染物的類型。待分類結束后,對難以辨別區(qū)分、形態(tài)特殊的表面污染物,在便攜顯微鏡200倍下調焦校準后進行拍攝,通過顯微形態(tài)特征進一步對部分表面污染物加以鑒別和區(qū)分。最后對分類好的奉國寺元代壁畫表面污染物建立檔案,并對其形態(tài)特點進行歸納。
(二)壁畫表面污染物類型分析
通過采集到的圖片信息對壁畫表面污染物進行分類鑒別后發(fā)現(xiàn),依據(jù)表面污染物形貌和附著形式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表面覆蓋物,包括灰塵覆蓋和表面附著物;第二類是表面掛絮物。附著物主要包括表面棕色附著物、表面白色附著物和表面紅色附著物三類;掛絮物包括團狀污染物和帶狀污染物兩類。總體而言,奉國寺元代壁畫表面污染物可粗略地分為兩大類和六小類(圖6—圖11),不同表面的污染物有其不同的形態(tài)特點(表1)。
(三)壁畫表面污染物分布情況
根據(jù)奉國寺元代壁畫表面污染物病害圖繪制和病害統(tǒng)計(表2)可以發(fā)現(xiàn),該壁畫中分布范圍和分布面積最大的表面污染病害為覆蓋物中的灰塵覆蓋和掛絮物中的帶狀污染物,兩種污染物均已遍及各面墻壁。其中,灰塵覆蓋西墻尤為嚴重,覆蓋面積可占西墻壁畫的49%,其余各面墻的覆蓋面積也都超過20%,從而造成壁畫信息的大量損失。帶狀污染物密布于各面壁畫表面,覆蓋面積達50%以上,其中北墻尤為嚴重。其他幾類污染物中,表面紅色污染物與棕色污染物覆蓋面積均較小,紅色附著物見于北墻和南墻,東西墻未見分布;棕色附著物多見于西墻和北墻。白色附著物也較少,多集中于南北墻壁畫中上部,西墻處較為模糊。團狀污染物四壁皆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墻和拐角處。總體而言,奉國寺元代壁畫表面污染物覆蓋嚴重,尤以灰塵和黑色帶狀污染物分布最為廣泛。
(四)壁畫表面污染物成因及危害分析
經現(xiàn)場調查、后續(xù)評估和查閱歷史資料可知,奉國寺壁畫表面污染物的產生應與人為因素影響、歷史修繕殘留及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灰塵覆蓋的產生同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系,義縣春冬兩季風沙較大,大量的塵土以及積聚在木構件和大殿內的灰塵會隨空氣流動加重壁畫表面的灰塵覆蓋。從三種附著物整體來看,應當與歷史修繕及人為因素有關,修繕所用材料的殘留或施工時的操作失誤造成棕色、紅色及白色附著物的產生。對于帶狀及團狀污染物的產生,初步判斷可能為一類生物病害,產生原因估計和環(huán)境造就的一定時間內的生物共生關系有關,適宜的環(huán)境造就了包括蝙蝠[5]、昆蟲、微生物的大量積聚,其代謝物及分泌物應當為帶狀及團狀污染物的組成部分。動物、微生物及昆蟲本身的生長以及產生的代謝物都可能對壁畫表面造成一定的破壞,適宜環(huán)境下其數(shù)量也可能出現(xiàn)激增[6],從而造成更大的損害。
對上述六類表面污染物的危害性綜合評估判斷后可發(fā)現(xiàn),壁畫表面掛絮物和表面灰塵這兩種污染物的分布范圍廣、覆蓋面積大且具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對壁畫表面顏料層及地仗層具有可預見的巨大危害性,因此需盡快制定保護方案并對其展開清理;對于壁畫表面棕色、紅色和白色的附著物,這三者性質較為穩(wěn)定且覆蓋面積小,可選擇性地對它們進行清理。
三、結語
奉國寺大雄殿元代壁畫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璀璨結晶。奉國寺壁畫表面污染物類型多樣、情況復雜,表面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建議以調查情況為基礎,針對六類壁畫表面污染物進一步開展研究并制定清理保護計劃。同時,由于壁畫表面污染物清理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去除就無法再恢復,因此在清理時應嚴格把握試劑的用量以及清理的方法和力度,一切以不對壁畫造成進一步的損害為前提。正式清理前需在實驗室多進行材料的篩選和評估,在篩選評估、模擬實驗和現(xiàn)場預試驗均完成的情況下再進行正式清理。清理前后應持續(xù)進行壁畫及大殿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觀察、監(jiān)測溫濕度波動情況,開展并完善預防性保護工作。完成清理后,做好壁畫的常態(tài)化保護、監(jiān)控,并做好影像資料的記錄,為后期保護、展示和虛擬修復等做好準備,從而讓奉國寺壁畫能夠更好地保存下來,讓其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
參考文獻:
[1]杜仙洲.義縣奉國寺大雄殿調查報告[J].文物,1961(02):5-13+43+14-16+1.
[2]周鵬程.遼寧義縣奉國寺壁畫保存狀態(tài)勘察與制作工藝分析[D].西北大學,2018.
[3]遼寧義縣奉國寺管理處,《中國建筑文化遺產》編輯部.慈潤山河:義縣奉國寺[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7.
[4]馮圓媛.奉國寺大雄殿元代壁畫顏料層起甲病害研究[D].西北大學,2020.
[5]劉儉.遼寧義縣奉國寺殿宇驅除蝙蝠紀實[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04):43-46.
[6]馬淑琴.文物霉害和蟲害的防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孫斯羽(1995—),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碩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