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秦朝是車水馬龍的,如今的陜西也是。有人戲稱,同一時間看兵馬俑的人比兵馬俑還多。很多人走馬觀花,匆匆而過。能在考古現(xiàn)場偶然駐足并不為“比剪刀手”拍照的,已經(jīng)鳳毛麟角。
看文物,從與它初識開始,就注定相遇一段古跡??脊攀锹L而辛苦的工作,其中的樂趣大概就在挖掘過程中,窺見歷史時偶爾露出的笑臉。我們不明白這些往事,卻能通過《尋秦跡——透過秦俑看秦朝》這本書逐漸靠近一個現(xiàn)場。
兵馬俑在坑道里,坑道里的建筑和修建他們的人,都是特殊的存在。時過境遷,這些奇跡不斷出現(xiàn),不斷被重構(gòu),最終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透過一把毛刷子從塵埃里發(fā)現(xiàn),不少陶俑、陶馬四分五裂的身體部分,用運氣好壞區(qū)分歸宿。運氣好,兩米開外能遇見其他陶片,得一全貌;運氣不好,只能寄希望于厚厚塵土中的天意。隊員們的技術(shù)也是運氣好壞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優(yōu)秀,運氣爆棚,“紋紋”“道道”的內(nèi)行話在“驚喜”面前,會說得顫抖不已。
拼湊而成的,是塵埃里滾滾紅塵撕裂的文明,現(xiàn)代人去觸摸那些塵封的遺跡,總?cè)滩蛔釡I盈眶。但是,那眼淚不能掉下來。
書中也有對“考古情境學(xué)”一類的專業(yè)方法的解讀,我們仿佛看到一個歷史場景的再現(xiàn),而文獻在鞋印面前總顯得那么弱不禁風(fēng)。究竟是記載真實還是現(xiàn)場真實?記載與現(xiàn)場互證當(dāng)然好,倘若不行,那就等待。等待另一種工具,或者制作方式,或者一種本色。看下來,有種浮生若夢之感。
我想,一個孩子會喜歡這樣一本書,它專業(yè)、不拗口,書的一角布滿知識卡片。我想,一個喜歡攝影的人也會喜歡這本書,圖片清晰且厚重。沒有任何一個鏡頭能夠拍攝出真實的歷史,但是圖片可以讓我們接近真相。我在最終章節(jié)“華縣東陽去‘救火”里,沒有看到圖片,但卻想要去現(xiàn)場看看,因為書上說,博物館從考古的視角展開,通過考古的理念、技術(shù)和方法,激發(fā)讀者靠近文物的沖動。
秦俑本是塵土里生出的陶器,秦朝的痕跡也在漫長的時間里被封印在塵土中。我們想通過《尋秦跡》理解那時候的人和文明。
我們不惹塵埃,但尋找塵封被打開之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