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
二郎山是遠近聞名的"神山",有史書記載,廟宇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了。她有"西山""駝峰山"的俗稱,也有"小華山"的美稱,又有"筆架山"的皇帝賜名。
從景區(qū)山腳神路拾階而上,步行300多個臺階后,看到位于半山的月門牌樓,那如月亮般的門洞有著古典園林建筑之美,一門兩世界,一邊是繁華,一邊是幽靜。門樓正面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海到無邊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我們從孩童起,幾乎每年都要登二郎山,大概登山的人大多與我一樣,通常都是在這個山門口歇歇腳、喘喘氣、觀觀景,隨意念一下這副對聯(lián),便繼續(xù)登高,體驗清靜。
路過的都是風景,擦肩的都是過客,留下的才是人生。今天我就想說說留在這里的這副對聯(lián)的出處、意韻及書寫對聯(lián)的人。
對聯(lián)落款處有"一葦居士雪樵書",毫無疑問這是神木籍民國書法大家王雪樵的墨跡。那這副對聯(lián)的內(nèi)容來自何處?百度一下才知道,對聯(lián)出自林則徐的《出老》。該詩有四句話:"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如日東山能再起,大鵬展翅恨天低。"林則徐是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
詩的題目《出老》,"老"是官職,而"出"表示不拘泥于官場,追求內(nèi)心的真實和自由。這四句詩的字面意思也好理解:"海的盡頭以天為岸,登山到頂時我便是山峰。當太陽從東邊再升起時,大鵬展翅的時候也會恨天太低。"
這首詩超霸氣,"我欲凌天,霸者無敵",只有民族英雄才有這種膽識和沖霄之氣。
詩的前兩句與山門對聯(lián)作比較,雖改動了一二,但意思相同。"海到盡頭天作岸",海的盡頭就是天,海天相連,視野無比廣闊。大海表胸襟,表容納,表力量。可以想見,當時山下窟野河水由北向南奔騰而下,由看到大河產(chǎn)生對大海的聯(lián)想,合乎情理。"山登絕頂我為峰",引用了原詩。山門上刻此對聯(lián),主要取意于這一句。二郎山挺拔峻峭,雄奇壯觀,登上山頂,頂天立地,一攬?zhí)煜滦 ?我為峰",是豪情、是抱負、是挑戰(zhàn),是"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這副對聯(lián)既與二郎山的自然景觀相契合,也體現(xiàn)了書寫者的人文情懷,也道出了大眾的游覽感受。
再說說王雪樵,是神木縣城人,對聯(lián)落款"一葦居士"是他的號,歷史上有個達摩祖師的故事,叫"一葦渡江",達摩過長江時,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葦而過江。這個成語形容人的武功高、能力強。取號"一葦",足見他"我能、我行"的自信與自強。
王雪樵生于1894年,肄業(yè)于北京政法大學,幼而好學,天資聰穎,12歲就為神木凱歌樓題匾。當過北洋政府農(nóng)商部主事,陜西省長秘書,府谷麻地溝縣丞等職。29歲倦于官場,歸隱家園,立志于振興家鄉(xiāng)文化,擔任過神木大學堂校長。36歲至38歲,曾在神木古佛洞、關帝廟隱居,一邊調(diào)養(yǎng)身體,一邊研習書道。二郎山月門這副對聯(lián)的書寫也應該在這個時段,即1930年至1932年間。他的書風多姿多彩,長于行草,兼擅篆隸。這副對聯(lián)是用隸書寫的,字體自然伸縮,隨形收放,打破了隸書整齊劃一的習氣,體現(xiàn)了"雪樵體"的獨特性。他當時與于右任等書法家齊名,是民國書法大家、文化名人。1939年英年早逝,享年46歲。
有人說王雪樵:"如果沒有驕人的書法業(yè)績,他的名字恐怕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由此可見其書法成就非凡。
二郎山上保存有明、清及民國碑石60多塊,摩崖題刻4方,楹聯(lián)甚多,書法篆隸楷行草均有。二郎山可稱書法圣殿、文化寶庫,等待著我們?nèi)ネ诰?、傳承、弘揚。我們要想辦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從中汲取靈感、智慧和豐厚滋養(yǎng)。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