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家
如今的信息太多了。標簽式的、概括性的語言太多,而無數(shù)具體的過程與心情是被忽略了的。
但事實上,在閱讀中,開始思考“他此時在想什么”的時候,才進入最迷人的地方。
比如,我們看得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卻看不到“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看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卻看不到“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而“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背后,是多少個輾轉(zhuǎn)無眠的深夜,多少杯流入愁腸的苦酒,多少次深淵橫亙在前時的束手無策?“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背后,又是他咽下多少不可釋懷的苦,親手撕碎平步青云之夢,又用頹唐痛飲的空殼掩蓋傷口?
但他沒有局限于那些失意的怨憤,轉(zhuǎn)瞬又恢復了傲然的姿態(tài):我將再度揚帆,向著心中那片自由蓬勃的滄海,破浪而行。
他的魅力不在于他從不陷入失意的怨憤,那是正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他的魅力在于,他會短暫地進入那樣的情緒,但不會局限于此。因為他與生俱來的爛漫熱情,他沒有局限于此;因為他沒有局限于此,他與生俱來的爛漫熱情才得以升華,變得更加純粹而珍貴,千古流傳,人人景仰。
這樣一來,“長風破浪會有時”與“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不是就更加豐滿、更加深刻了?它們的力量是不是就更加撼動人心?這其中的理解,絕不是“天真”“瀟灑”“狂傲”“豪放”等一系列詞語的堆砌所能表達的。
有了光芒背后的輾轉(zhuǎn)糾結作為鋪墊,耀眼的人格魅力才更加被凸顯;有了沉甸甸的心路歷程作為支撐,高昂的精神旗幟才更加立得住。我們有了概括,更應該知道概括是怎么來的。
具體的過程與心情,才是屬于一個人的獨一無二的真實。作為讀者要做的不是走馬觀花,而恰恰是還原那些真實。通過一頁頁白紙黑字,我們走近他們靈魂的溝壑坎坷,觸摸他們生命的抑揚頓挫,去窺探那些在時間或空間上都十分遙遠但卻真實可觸的悲歡。
那才是真正有趣的。我想,有了具體,才有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