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密密
陽光明媚、草木生長,正是探索自然的好時節(jié)。用繪本作為引子,激發(fā)孩子對萬物的興趣,展開探索自然的旅程吧!
走進花園、池塘,發(fā)現多樣世界
《一粒種子的旅行》
[德]安妮·默勒/文、圖 王乾坤/譯
我們會在很多地方發(fā)現植物的影子,石墻的縫隙里、高高的房頂上、廣場的角落里……植物沒有腳,它們究竟是怎樣到達這些地方的呢?
翻開這本書,我們會被這個有意思的話題吸引,進而被引入花園一般的植物世界,探索植物的奧秘。作者用具有真實感的畫面,向我們展現了植物種子旅行的各種方式,如,自己“彈射”出去、搭乘螞蟻“出租車”、靠果實吸引鳥類幫忙……植物的生存智慧讓人大開眼界。這些多樣的旅行方式也打破了“植物長在土里不能動”的思維定勢,它啟發(fā)我們:在看不見的地方,大自然正運籌帷幄,合理而巧妙地安排著世間萬物。
共讀建議:這本書適合孩子做植物觀察活動前閱讀。我們可以利用問題引入,帶孩子閱讀繪本,了解植物種子傳播的方式。然后和孩子一起進行自然觀察,目的地不必遙遠,小區(qū)里的綠化帶、公園里的花圃,都可以作為觀察場地。在觀察中,引導孩子留意一些位置奇特的植物,如,長在階梯縫里的青草、房檐上的凌霄花,猜一猜它們的種子是靠什么旅行的。將閱讀的魅力延伸到書外,引導孩子觀察植物,提升感知力和觀察力,開啟親近自然的契機。
《池上池下》
邱承宗/著
冬去春來,我們對四季變化已經習以為常。一只小白鷺卻打破了時間的沉默,揭開了池上和池下的生命故事。池上和池下有許多昆蟲,有的長大后離開水面,有的兇猛無比,是水中一霸,還有的是水中清道夫。小池塘就是一個微觀世界。
在作者用細膩的文字和寫實的畫筆描繪的小世界里,一只麻斑晏蜓的蟲卵悄悄地長大了。它趁著黃昏爬上枯枝,慢慢蛻變,然后巡飛、覓食、求偶,最后在秋天誕下蟲卵,蟲卵則在池塘里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生命歷程。如此,生命一代代周而復始。這是自然生命共同的規(guī)律,昆蟲如此,人亦如此。這樣樸實而深刻的生命哲理,通過繪本滲透給了孩子。
共讀建議:“四月,春天送來綿綿梅雨,洗滌大地一季冬寒,滋潤快要枯涸的水池,盈盈春水充滿生氣?!边@本書的文字十分優(yōu)美,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慢慢誦讀,在誦讀中感受詩意的自然世界。我們也可以趁著暖融融的天氣,帶孩子到池塘邊,觀察生機勃勃的昆蟲。飛舞的蜻蜓、蹦跳的水黽,相信這些豐富精彩的自然景物,能讓孩子發(fā)出連連驚呼。
打開筆記本,記錄觀察和發(fā)現
《我看見一只鳥》
劉伯樂/文、圖
觀察自然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不過,有一種方式能讓我們在觀察中發(fā)現更多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做自然觀察筆記。如同這本書里的小女孩,她用筆和本子,畫下自己觀察到的鳥類。其中,有一只鳥長得格外美麗,它究竟是什么鳥?小女孩帶著媽媽一起去尋找答案。
在探尋和分辨的過程中,母女倆不知不覺認識了許多鳥類,原來,每一只鳥都與眾不同。書里還有小女孩做的筆記,文字和線條雖然稚嫩,卻傳神地勾勒出一只只鳥兒獨特的身影,令人稱奇。試想,假如她們沒有做觀察筆記,這次旅行會不會變成步履匆匆地經過,最后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印象——這里的鳥挺多。長什么樣?鳥嘛,都長一個樣。
最后,回到書名《我看見一只鳥》,它后面跟的不是句號,而應該是驚嘆號。因為它是一雙好奇的眼睛,透過枯燥與乏味的遮蔽,發(fā)現世界原來如此美麗。
共讀建議:如今,我們有很多機會去旅行,可是常常步履太快,沒有靜下心來欣賞風景,因此錯過了大自然的美麗。家庭出游時,不妨和孩子一起拿起紙和筆,記錄旅行過程中遇見的植物、動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保護動物,敬畏生命
《蘇丹的犀角》
戴 蕓/文 李星明/圖
這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故事圍繞世界上最后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和它的犀角展開。對于犀牛來說,犀角就是身份的象征和驕傲。然而,蘇丹卻三次失去犀角。
蘇丹原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媽媽用犀角為它趕跑敵人??墒?,盜獵者為了獲得犀角射殺了它的媽媽。后來,蘇丹被送入動物園保護后,即使長出犀角,也沒有用武之地,犀角漸漸退化了。等蘇丹再次回到非洲草原時,已是30多年后。它的族群被盜獵得幾乎消失殆盡,而它也失去了犀角——為了防止蘇丹被射殺,動物保護者不得不鋸掉它的犀角。
終其一生,蘇丹失去了親友、家園和身份。當我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時,一定不能忘記,自然界還有許多像蘇丹一樣遭受侵害的動物……
共讀建議: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尊重生命是一門必修課。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是生態(tài)中的重要一環(huán)。人類因為貪婪和欲望制造過多的殺戮,破壞生態(tài)穩(wěn)定,終將威脅人類自己。閱讀繪本后,我們可以帶孩子了解瀕危動物北白犀及其他面臨消亡的物種,討論如何通過實際行動保護動物,如,不消費犀角制品、保護動物棲息地等,引導孩子關愛動物、尊重生命。
走進花園、池塘,發(fā)現多樣世界
《一粒種子的旅行》
[德]安妮·默勒/文、圖 王乾坤/譯
我們會在很多地方發(fā)現植物的影子,石墻的縫隙里、高高的房頂上、廣場的角落里……植物沒有腳,它們究竟是怎樣到達這些地方的呢?
翻開這本書,我們會被這個有意思的話題吸引,進而被引入花園一般的植物世界,探索植物的奧秘。作者用具有真實感的畫面,向我們展現了植物種子旅行的各種方式,如,自己“彈射”出去、搭乘螞蟻“出租車”、靠果實吸引鳥類幫忙……植物的生存智慧讓人大開眼界。這些多樣的旅行方式也打破了“植物長在土里不能動”的思維定勢,它啟發(fā)我們:在看不見的地方,大自然正運籌帷幄,合理而巧妙地安排著世間萬物。
共讀建議:這本書適合孩子做植物觀察活動前閱讀。我們可以利用問題引入,帶孩子閱讀繪本,了解植物種子傳播的方式。然后和孩子一起進行自然觀察,目的地不必遙遠,小區(qū)里的綠化帶、公園里的花圃,都可以作為觀察場地。在觀察中,引導孩子留意一些位置奇特的植物,如,長在階梯縫里的青草、房檐上的凌霄花,猜一猜它們的種子是靠什么旅行的。將閱讀的魅力延伸到書外,引導孩子觀察植物,提升感知力和觀察力,開啟親近自然的契機。
《池上池下》
邱承宗/著
冬去春來,我們對四季變化已經習以為常。一只小白鷺卻打破了時間的沉默,揭開了池上和池下的生命故事。池上和池下有許多昆蟲,有的長大后離開水面,有的兇猛無比,是水中一霸,還有的是水中清道夫。小池塘就是一個微觀世界。
在作者用細膩的文字和寫實的畫筆描繪的小世界里,一只麻斑晏蜓的蟲卵悄悄地長大了。它趁著黃昏爬上枯枝,慢慢蛻變,然后巡飛、覓食、求偶,最后在秋天誕下蟲卵,蟲卵則在池塘里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生命歷程。如此,生命一代代周而復始。這是自然生命共同的規(guī)律,昆蟲如此,人亦如此。這樣樸實而深刻的生命哲理,通過繪本滲透給了孩子。
共讀建議:“四月,春天送來綿綿梅雨,洗滌大地一季冬寒,滋潤快要枯涸的水池,盈盈春水充滿生氣?!边@本書的文字十分優(yōu)美,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慢慢誦讀,在誦讀中感受詩意的自然世界。我們也可以趁著暖融融的天氣,帶孩子到池塘邊,觀察生機勃勃的昆蟲。飛舞的蜻蜓、蹦跳的水黽,相信這些豐富精彩的自然景物,能讓孩子發(fā)出連連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