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小潘生于福建鄉(xiāng)村,上初中前,他連英國在哪里都不知道。大三那年,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2017年11月,他揣著僅有的2萬元獎學金去了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他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5至18個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站著工作。2021年他攢夠留學費用,把自己送去倫敦念碩士。
小潘告訴記者,其實成為大英博物館的講解員是一個巧合,“我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以前經常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講述歷史,在英國碩士畢業(yè)之后我發(fā)現可以在大英博物館把這件事搬到線下?!彪S著時間的推移,小潘越來越感到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據悉,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余件,不到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展出的文物也填滿了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專門以國家命名的中國館。工作以來小潘已經帶過幾百場講解,每次講到中國文物的部分,他的內心都會感到沉痛和意難平,“一開始我覺得講解這些流失的中國文物時感覺非常屈辱,后來我盡量去平復心情,客觀地把這些文物流失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毙∨说闹v解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很多人在聽完之后還會找他交流。
去年夏天,在短視頻平臺上一個名為《逃離大英博物館》的自制短劇火了,短劇里演繹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一個現代工藝品,“它分布在大英博物館里一個比較次要的中國展區(qū),這個短劇火了之后,很多游客來到這里打卡這只玉壺?!毙∨苏f,這個短劇能讓更多人愿意來到大英博物館了解流失海外的文物,他感到十分開心。這些陳列于異國他鄉(xiāng)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國近代以來百年傷痛。小潘覺得,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當中的一個注腳,標記了曾經走過的路。在大英博物館每天迎來送往的日子里,面對著流失的中國文物,小潘從一開始的痛心和屈辱,慢慢變得客觀和平和。
(摘自《揚子晚報》 徐韶達、 笪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