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標 吳志祥
2023年6月30日,我應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qū)文史專家夏寶國先生相邀,慕名前往洪澤老區(qū)的蔣壩鎮(zhèn),尋訪嚴氏兄弟戰(zhàn)爭年代事跡,揭秘兄弟倆的人生傳奇。同車前往的還有原蔣壩鎮(zhèn)文化站原站長趙長杰。
我對此次尋訪充滿期待。嚴氏兄弟既是孿生兄弟,又是軍工同行、同事,因從事軍工生產(chǎn)先后雙目失明,特別稱奇的是,兩人的妻子也是一對雙胞胎姐妹。
6月的天,孩子的臉,小車沿著洪澤湖大堤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忽然,車前玻璃上傳來一陣清晰可聞的“噼啪”雨點聲。原本烈日當空,驟然烏云蓋頂,突如其來的降雨更給此行增添了一份神秘。
車在蔣壩鎮(zhèn)一條路邊停下,趁著雨歇的間隙,我們跟隨趙長杰沿著一條石階小路前行,很快便來到了嚴氏兄弟的老宅。室內(nèi)居住著一對年過八旬的夫婦,經(jīng)過一番交談得知,男主人叫嚴開鋒,女主人是刁德娣,他們是嚴氏兄弟中老二嚴增凱的兒子、兒媳。得知我們的來意后,嚴開鋒打開記憶的閘門,斷斷續(xù)續(xù)地向我們講述了他父親和他三叔曾經(jīng)的傳奇故事。
20世紀初年,位于蔣壩鎮(zhèn)老街北頭,一戶世代從事鋼鐵冶煉的嚴姓人家先后生了3個兒子,老大嚴增榮、老二嚴增凱、老三嚴增亮。兄弟三人自小聰明伶俐,隨著年齡增長,相繼學會了冶煉鋼鐵技術,繼承了家業(yè)。老二、老三是一對孿生兄弟,都是1915年12月 19日(農(nóng)歷)生,長大后又同日迎娶了洪澤區(qū)三河鎮(zhèn)聯(lián)堡村的王氏雙胞胎姊妹花為妻,讓同村人羨慕。農(nóng)村人講究多子多福,嚴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然而,日軍侵華后,改變了嚴家兄弟的命運。1942年11月21日清晨,北風呼嘯、天氣陰沉、異常寒冷。從洪澤湖西北馬浪崗方向,隨風傳來一聲聲由遠及近的馬達聲。人們好奇地循聲望去,只見一艘艘掛著“膏藥旗”的日軍汽艇,兇神惡煞般向蔣壩直撲而來。
“日本鬼子來了!”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驚恐萬分、四散而逃。隨著一發(fā)發(fā)呼嘯而來,發(fā)出刺耳聲響的炮彈落在洪澤湖大堤上、蔣壩街上及房屋上,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更讓人們驚恐不已、不知所措。
日軍登岸后,喪盡天良,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老大嚴增榮在呼喊老鄉(xiāng)逃跑中被日軍發(fā)現(xiàn),日軍讓其停下,嚴增榮不從,日軍兇殘地向他射出了罪惡的子彈。
大哥嚴增榮被日軍槍殺,嚴增凱、嚴增亮這對孿生兄弟的心里充滿了對日軍的仇恨,他們發(fā)誓要為大哥報仇!為死難的鄉(xiāng)親們報仇!
機會終于來了。1942年12月中旬,淮北抗日根據(jù)地軍民在劉瑞龍、劉子久、彭雪楓、鄧子恢等領導下,同仇敵愾、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淮北33天反“掃蕩”的勝利,蔣壩鎮(zhèn)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為了加強根據(jù)地建設,鞏固反“掃蕩”的勝利成果,新四軍四師決定在淮寶縣籌辦手榴彈廠、被服廠、軍械廠等,以改善部隊裝備,提高戰(zhàn)斗力。新四軍四師選定在蔣壩鎮(zhèn)財神廟辦手榴彈制造廠。消息不脛而走,嚴增凱、嚴增亮兄弟倆得知后,主動找到部隊首長毛遂自薦,請求到兵工廠當兵,為部隊造手榴彈,為老大報仇雪恨。聽說他們兄弟倆有一手冶煉的好手藝,部隊領導便同意他倆到手榴彈制造廠當軍工。嚴氏兄弟很快掌握了手榴彈的制造工藝。不久,部隊決定由嚴氏兄弟倆具體負責手榴彈制造廠。于是,他們經(jīng)商量分工負責。老二嚴增凱負責日常鑄造生產(chǎn),老三嚴增亮負責材料供應、外部聯(lián)絡、押運手榴彈到分廠裝填火藥。
由于當時的環(huán)境所限,手榴彈制造廠里僅有一座煉鐵爐、一只風箱,條件非常簡陋。面對困難,嚴氏兄弟沒有氣餒。嚴增凱從地方上找來20多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們中有木工、瓦工、搬運工,大家集思廣益,攻堅克難,因地制宜創(chuàng)辦起了手榴彈廠。
制造手榴彈時,一沒有圖紙、二沒有經(jīng)驗,他們一方面虛心向部隊同志請教,一方面通過拆卸手榴彈進行分析研究,然后,按照手榴彈的殼體強度、尺寸、壁厚等參數(shù),進行反復鑄造試驗,終于鑄造出了合格的手榴彈彈殼。
在那物資極其匱乏,鋼鐵尤其稀缺的年代,嚴增亮一邊組織人員四處收購廢鐵,一邊想方設法解決缺少鋼鐵的燃眉之急。當嚴氏兄弟聽說國民黨政府在籌建三河活動壩(現(xiàn)三河閘)時,因抗戰(zhàn)爆發(fā),便將已經(jīng)運抵現(xiàn)場的鋼材就地沉入了四河塘。嚴增亮如獲至寶,他找來一些水性特別好的青壯年,潛入水中尋找鋼鐵。據(jù)嚴增凱的兒子嚴開鋒說,當時有一個人在水中摸索鋼材的時候,竟然還抓到了一條20多斤的季花魚(即鱖魚)。正是這批水下鋼材,解了兵工廠的燃眉之急。
在制造手榴彈期間,最難的莫過于缺少火藥。嚴增亮一方面帶領人員深入敵占區(qū)虎口拔牙,秘密購買焦炭、硫磺、硝等必需品,回來研制火藥;另一方面冒著生命危險,挖出敵機投下后沒有爆炸的“啞彈”,進行拆解。其實“啞彈”因與地面發(fā)生撞擊時,彈體已經(jīng)發(fā)生扭曲變形,在卸下引信時,稍有不慎便會發(fā)生爆炸。每一步操作都要仔細小心,大氣都不敢出。就這樣通過取出彈體內(nèi)的火藥,有效地保證了兵工廠的正常生產(chǎn)。
為了多生產(chǎn)手榴彈,支援前線,嚴增凱以身作則,和工友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將工友們分為4人一班,每天三班倒,輪流制模具、拉風箱、倒鐵水等,嚴增凱對關鍵細節(jié),堅持從嚴把關一著不讓。在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大家忙得熱火朝天,兵工廠每天可鑄造500多只手榴彈的彈殼。勞動中,群情振奮,不時還唱起自編的《神彈歌》:“乒乒乒、乓乓乓,財神廟里辦工廠,開鐵爐、拉風箱,造出神彈響當當;乒乒乒、乓乓乓,財神廟里閃金光,共產(chǎn)黨新四軍,帶領人民打東洋(日本兵);乒乒乒、乓乓乓,造出神彈送前方,炸得日寇嗷嗷叫,嚇得鬼子回東洋。”嚴氏兄弟生產(chǎn)的手榴彈,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為打擊日軍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有一次,嚴增亮率領工友們將一批手榴彈送往洪澤湖西的新四軍四師所在地時,當船行至離湖西還有約5公里時,突然遭遇敵機低空盤旋轟炸。說時遲那時快,嚴增亮帶領工友們奮不顧身,立即跳入湖水中,奮力將船推入蘆葦叢中隱蔽起來,保住了一船彈藥。嚴增亮將一船手榴彈,安全護送到新四軍四師供給處。嚴氏兄弟為兵工生產(chǎn)所作出的特殊貢獻,在新四軍中被傳為佳話。
1943年春,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路過蔣壩時,專程到手榴彈廠看望嚴氏兄弟和工友們,稱贊他們“好樣的”,是未上前線的抗日戰(zhàn)士。
令人痛心的是,嚴增凱的眼睛常年經(jīng)受爐火的熏烤,導致雙目失明;嚴增亮在一次生產(chǎn)手榴彈時,不慎發(fā)生意外也導致雙目失明。經(jīng)過評定,他們均被評為“一級傷殘軍人”,兄弟倆無奈只好光榮退伍。日常生活,由嚴增凱兒媳婦刁德娣照料。
據(jù)刁德娣回憶:1972年的一天,原南京軍區(qū)一行人,乘坐9輛轎車登門看望慰問嚴增凱、嚴增亮,贊揚他們?yōu)樾滤能姳S建設作出巨大奉獻。
1988年9月,嚴增亮因病離世,享年73歲;1993年3月,嚴增凱因病逝世,享年78歲。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