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焦慮了就會長白頭發(fā)?”對參加2024年西湖大學“湖心追光之旅”活動的幾百名高中生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生命科學學院的博導張兵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色素干細胞互動的角度解釋了其中的原理,卻引發(fā)了學生更多的提問:頭發(fā)細胞長出來就已經(jīng)死了,怎么還會變顏色?”“頭發(fā)變白了之后,還能不能變黑?”,等等。
這場學術講座是西湖大學本科招生活動的一部分。參與這場活動的學生都已通過西湖大學2024年本科招生的初試,將在講座次日參加復試,按照1∶5的比例最終選出90人。
西湖大學是一所2018年成立、2022年才獲批開始招收本科生的新大學,但對浙江省內(nèi)許多考生和家長來說,它的地位已不亞于老牌名校浙江大學,許多理工類競賽獲獎選手都選擇來這里本博連讀。
顧丁綺最初注意到西湖大學,只是想逃避即將被考卷淹沒的高三——西湖大學可以招收高二的學生直接就讀本科。當時是2023年年初,西湖大學的首屆本科生剛剛入學一個學期,而顧丁綺正在讀高二。
在老師和家長看來,這多少是個有點冒險的選擇:一所不在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上的新大學,它的文憑社會是否認可?畢業(yè)了是否找得到工作?顧丁綺沒有答案,但他明確知道自己不喜歡應試?!澳愫茈y保證每一次考試都考滿分,考試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標準?!鳖櫠【_對《第一財經(jīng)》雜志說。
西湖大學對《第一財經(jīng)》雜志稱,西湖大學錄取的學生都需要參加高考,考分必須在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指各省為特殊招生設置的分數(shù)線,簡稱“特控線”)以上,但高考成績并不是錄取的唯一標準。復試過程中,西湖大學更看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對基礎學科的興趣。最終被西湖大學錄取的學生中,有的高考成績可以上清華北大,有的則低空飄過“特控線”,如果按照應試的原則單純比拼總分,可能埋沒了后者的才能。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從事科研的過程中也對應試思維的不足深有體會。還在美國深造時,他曾主要挑有穩(wěn)定預期和回報的課題做。后來他反思這么做“升遷雖然很順利,但實際上這些工作不怎么激動人心,更不會令人著迷,換個人也一樣可以做”,而科研領域真正重要的突破往往來自于那些前人未曾踏足的方向。
整個西湖大學的辦學方針,就是試圖培養(yǎng)一種氛圍,更多地鼓勵師生按照自己的初心去探索未知方向,最終實現(xiàn)重大原創(chuàng)理論突破或核心技術攻關。這對一路應試讀上來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新要求。比如在教育方法上,西湖大學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和完成一個項目,并從中學習。
以張岳的《計算機與程序設計導論》課為例,課堂上,他會把學生以5人為單位分成小組,每個小組中有擅長編程的極客,也有沒什么編程基礎的學生,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與主動學習能力,使他們更適應實際工作場景和遇到的問題。雖然總體完成度不錯,但有小組一開始設得目標過高,項目最后做出來的成果還不及預期的一半,“但這門課重點考察的不是結果,而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張岳對《第一財經(jīng)》雜志說。
比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西湖大學更看重的是“提出問題”。張岳說,不少學生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學習方式時“都懵了”,對他們來說,提出項目方向的難度要比完成項目更大。
顧丁綺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有變化,“學的不再是解題技巧,而是系統(tǒng)看待世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人變成發(fā)現(xiàn)問題的人”,是在他進入西湖大學就讀一年本科之后。
進入西湖大學的所有本科生都沒有特定專業(yè),所有人都要接受為期一年半的通識教育,總共包括60個學分,涉及三十多個學分的理工科基礎課以及27個學分的人文課。
人文課和一般意義上的通識教育也不完全相同。顧丁綺印象最深的是《經(jīng)濟理論與實踐》,和一般的《經(jīng)濟學導論》不同,這門課的核心不是理論,而是結合中國具體的經(jīng)濟政策,講背后的經(jīng)濟學原理,從而加強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理解。
雖然迄今為止接受的課程都是通識課,顧丁綺并不覺得西湖大學的學業(yè)輕松。每個大一新生在7月底、而不是大學通常開學的9月入學,先參加一個月的暑期適應性課程,包括英語和數(shù)學等,因為西湖大學的理工類課程都要求學生閱讀國外一手文獻,并且用英語授課。大二開學前,學生依然7月底就要報到,參與一個月的科研實訓,進實驗室熟悉了解設備儀器的操作,為之后真正展開科研做準備。
等到大二上學期結束時,各類通識課上完大半、對實驗操作也有了實際經(jīng)驗的學生們才會進入選專業(yè)環(huán)節(jié)。如果修讀的課程一直都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最終確定專業(yè)就可以繼續(xù)下去,但如果通過選修“見識”過不同領域的差別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另有所在,也可以在最終確定專業(yè)時修改自己的方向。比如鄭舒樂怡想研究AI,一開始她在西湖大學的修課方向是電子信息工程,但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更感興趣的不是AI算法而是硬件,這就需要她掌握更多的物理學知識。最終,她轉向了物理專業(yè),即將成為西湖大學物理系的學生。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作出選擇,學校為每位本科生都配備了學術導師。顧丁綺入學之初就壯著膽子給施一公寫郵件請他做自己的導師,施一公接受了這份邀請。郵件中,顧丁綺詢問過施一公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需要修哪些課、做哪些事,施一公都一一回復。西湖大學目前有153名本科生,而擁有獨立主持實驗室資格的導師(Principal Investigator,PI)隊伍已超過200人。
顧丁綺原本是個有些內(nèi)向的理工男,現(xiàn)在他更敢于自我表達。課余他和同學一起組織起了讀書沙龍,幾乎每兩周就會辦一場,同學們會協(xié)商選定感興趣的主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邀請老師來點評。
肖逸霄是西湖大學首屆本科生,比顧丁綺早一年入校,他目前已選定生物作為自己的專業(yè),秋天將開始正式的專業(yè)課程學習。每個西湖大學的本科生都會在大三去海外交流一個學期,可選的去處包括國際一流名??的螤柎髮W、UC伯克利、杜克大學等。學生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yè)最對口的學校——排名最靠前的學校不一定是最優(yōu)選項。比如肖逸霄對神經(jīng)發(fā)育感興趣,于是選了UC圣迭戈分校,“因為那里有一百多個神經(jīng)生物學相關的實驗室”。
和顧丁綺相比,年長一歲的肖逸霄已經(jīng)習慣于提出問題,而且他對答案越來越挑剔,“解答了一個‘為什么’之后,我會想知道背后更深的原因,想問更多的‘為什么’?!?/p>
在2008年回國到清華大學全職任教之前,施一公在美國待了18年,從讀博士起,一路做到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在美國讀書和做科研的經(jīng)驗讓他意識到,中國高等教育要追趕全球一流水平還有很多工作迫切需要完成。
在清華大學主持生命科學學科的8年里,施一公把人才引進作為重點?!爸袊磥砜茖W技術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也只能是人才?!彼凇墩撝袊诵母偁幜Γ喝瞬拧芬晃闹刑岢鲞@一點。而為了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他在經(jīng)費待遇、科研基礎設施和人事行政制度方面都做了改革。這套改革方案后來在新創(chuàng)辦的西湖大學被深化。
在清華任職期間,施一公就提出“行政服務學術”的概念,到西湖大學后,他更加強調(diào)招聘有主人翁心態(tài),愿意跳出自己部門的藩籬主動全盤考慮問題、主動提供服務的行政人員。他甚至會要求“下級”在聯(lián)系不到“上級”的時候主動作決策,因為決策錯誤只是能力問題,逃避決策則代表沒有責任心,后者對于學校來說更難容忍。
西湖大學的行政崗和教學科研崗明確分離,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像多數(shù)傳統(tǒng)高校那樣由學者教授“雙肩挑”,而是由專職行政人員擔任,且他們不能帶課題和學生。這既明確了行政服務教研的定位,也意味著學校把更多權力交給實際做研究的學者。學校的整個本博課程培養(yǎng)體系都由教學委員會負責審定,教務部門主要負責執(zhí)行。為了讓學者能夠更專注于學術,學校還為每位PI配備了行政助理,負責處理物品采購、財務報銷等行政方面的雜務。
但這并不意味著PI的工作變得輕松了,反而對他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每門課程的大綱都需要由本專業(yè)的教授委員會以及學院一級教學委員會做雙重審核,確保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現(xiàn)出最精華的內(nèi)容。顧丁綺對《第一財經(jīng)》雜志說:“老師們上課基本不用教材,只會列參考書目。課后把參考書目和課堂講義對照著看,往往會發(fā)現(xiàn)參考書講得反而有些冗長?!?/p>
西湖大學的PI有9成來自海外,其中大部分是在海外留學、執(zhí)教多年的華人科學家。這些人早期靠施一公個人一個個去談,目前隨著加入學校的資深學者人數(shù)增加,他們也會動用自己的資源引薦新的人才加入。
西湖大學對老師的考評很特別,沒有對論文設硬性發(fā)表限制,而是更看重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否對學科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青年研究者入職后第六年,西湖大學會對他們進行考評,但考評指標并不是發(fā)了多少篇論文,而是會先邀請國內(nèi)外同行評議,由學院或系內(nèi)長聘教師討論和投票后,再由學校學術委員會組織的由校內(nèi)外專家組成的特設評審委員會來評審。“如果他能說服我們自己正在全力研究一項世界重大前沿課題,而且已經(jīng)有了一定進展,他一定可以在西湖大學繼續(xù)做研究?!笔┮还?020年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聆聽大家》系列訪談時說。
除了重視對學生的通識教育,西湖大學同樣在意教授們的跨學科交流。學校最新成立的交叉科學中心,其核心職能就是推動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此外,根據(jù)西湖大學向《第一財經(jīng)》雜志提供的數(shù)據(jù),截至目前,校內(nèi)已累計舉辦了一百多次學科交叉PI午餐會,推動PI開展跨領域的交流合作。以這兩年火熱的生成式AI為例,各個學科都希望應用這種工具,生命科學學院PI郭天南和人工智能講席教授李子青就在一次聊天中找到了合作點,利用蛋白質組學數(shù)據(jù)幫助腫瘤診斷,不僅一起發(fā)表了幾篇論文、獲得了科研專利,還孵化出一個創(chuàng)新企業(yè)“西湖歐米”。
西湖大學鼓勵這類科研成果的產(chǎn)業(yè)轉化,最近5年已累計孵化45個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累計獲得社會融資超過25億元,總估值近200億元。
和普通“民辦大學”不同,西湖大學不僅是靠社會力量辦學,更是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學,其校園土地、校舍建設都由省市區(qū)政府出資。從2016年開始,西湖大學募集到賬的社會捐贈累計達到數(shù)十億元。這些都讓西湖大學擁有了招募人才、為創(chuàng)新容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