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穿紫河靜靜流淌,河畔的常德河街上商鋪林立、游人如織。古色古香的戲院、洋行、會館、茶樓、客棧讓河街熱鬧非凡,戲臺上時而彈唱常德絲弦,時而演出漢劇高腔、澧洲花鼓……這里宛若一幅真實版的“清明上河圖”。在常德河街,全景式、沉浸式地感受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非遺的魅力,讓游客們流連忘返、樂在其中。
3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常德考察的第一站就是常德河街。常德潘氏藝術(shù)木雕傳承人潘能輝的工作室坐落在河街一隅,室內(nèi)一幅長25米的巨型手繪水墨正稿設(shè)計圖讓總書記駐足良久。
潘能輝回憶著當天的場景,依然心潮澎湃:“總書記當時第一句話說,‘哇!這么大一幅圖,有點像《清明上河圖》啊?!緛砦乙活w緊張的心,一下子被總書記的開頭語給緩解了?!?/p>
潘能輝向總書記介紹說,這幅作品是自己和太太兩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是以沈從文老先生名著《湘行散記》為藍本的巨型木雕設(shè)計圖。他計劃用10年時間將沈從文筆下的《湘行散記》還原到一根長達10米的紅椿陰沉木上,用木雕技藝向外界全景展示沅水流域的人文風貌??倳浡犅労蟊硎倔@嘆:“那真是十年磨一劍?。 ?/p>
總書記一邊欣賞著躍然紙上的穿紫河風雨橋、沅陵藏書洞、鳳凰古城吊腳樓,一邊饒有興致地向潘能輝詢問這幅作品的內(nèi)容。潘能輝欣然地娓娓道來:“在整個作品里面,我們描繪了湘西北的人文地貌、民間特色、獨特的木質(zhì)建筑,還有碼頭文化。我們是要用木雕的技藝,再現(xiàn)一幅沈從文筆下的大美湘西。”潘能輝說:“我太太胡美華還向總書記介紹了她以本土地域特色為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木雕作品《常德印象——七里橋》。”在他們夫婦看來,木雕不只是技藝,要賦予作品靈魂,必須沉淀下來,必須融入歷史文化。
總書記觀賞過后發(fā)出了感慨:“藝術(shù)家不容易呀!一輩子專注一件事。非遺傳承之路非常艱辛,你們做得很好。”肯定的話雖寥寥數(shù)語,但對于潘能輝來說卻有著千鈞之力,他告訴記者:“總書記對我們文藝工作者的關(guān)心和認可,這對我們是鼓舞,也是激勵。激勵我們未來能夠花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出來。我們將按照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做好非遺工作的繼承和傳播?!?/p>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念茲在茲,將非遺文化傳承好、保護好、發(fā)揚光大是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呼喚。
擇一事,終一生。干一行,專一行。在潘能輝身上,我們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者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依舊保持著一顆匠心。更令人欣喜的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又與時俱進,非遺持續(xù)煥發(fā)出人文與經(jīng)濟交匯融合、共榮共生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