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賴清德當選後的情勢,
僵局難解,敵意上升
2024當前兩岸關係發(fā)展是外界所關注的重點,而賴清德520演講內容更是重要觀察的指標,因此從大到小,從中美到兩岸關係之大三角,再到藍綠紅三黨小三角,期盼能看出當前兩岸關係發(fā)展情況。
關於兩岸關係現(xiàn)況,根據(jù)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2024年2月公佈臺灣民眾統(tǒng)獨立場趨勢分佈民調,該調查從1994年12月起開始執(zhí)行,紀錄臺灣三十年來重要的政治趨勢。其中,選研中心以六個分類來調查民眾對於統(tǒng)一和獨立的看法,分別是:盡快統(tǒng)一(1.2%)、盡快獨立(3.8%)、以及維持現(xiàn)狀偏向統(tǒng)一(6.2%)、維持現(xiàn)狀偏向獨立(21.5%)、維持現(xiàn)狀再決定(27.9%)、永遠維持現(xiàn)狀(33.2%)。
從這份民調可知,統(tǒng)一或獨立的支持度相對少數(shù),前者僅佔7.4%,後者佔 25.3%,是自2018年來的新低。而在扣除“盡快統(tǒng)一”和“盡快獨立”的選項下,超過八成的臺灣民眾依然傾向“廣義的”維持現(xiàn)狀。不過,在維持現(xiàn)狀的四類選項當中,民眾最支持“永遠維持現(xiàn)狀”,其支持度從30年前的9.8%提升至如今的33.2%,超越過去多年以來一直穩(wěn)居榜首的“維持現(xiàn)狀再決定”。
維持現(xiàn)狀與永遠維持現(xiàn)狀成為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主流民意,對於賴清德的兩岸政策自然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因外界關心賴清德的兩岸政策,故其在參選時曾經(jīng)投書美《華爾街日報》闡明其重要政見“和平四大支柱”(Four-pillar plan for peace)?!昂推剿拇笾е卑ㄒ弧⑽覀儽仨毥⑴_灣的威懾力;二、經(jīng)濟安全是國家安全;三、第三支柱是基於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四:第四支柱是穩(wěn)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這便是賴清德的兩岸基本路線,賴清德期盼能減弱其“臺獨”形象以爭取美國信任,他在國際和兩岸政策上第一任期或許將延續(xù)蔡英文的路線。
蔡英文路線就是四個堅持,包括永遠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及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賴的“和平四大支柱”與蔡英文的四個堅持,有傳承的部分,但賴的四大支柱是說給國外聽的,蔡的四項堅持是說給臺灣人聽的;蔡英文從未說過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但賴清德說得很明白,多次強調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
問題在於賴蕭新政府要如何以對話取代對抗?如何兼顧對等原則前提?如何開展與大陸方面的交流合作?兩岸互信如何建立?民共互信如何建立?如何在沒有九二共識和中華民族的政治基礎上能夠與大陸展開復談?如何在大陸相關國安法制及臺灣的國安法和反滲透法及中國代理人法律的規(guī)範下,展開兩岸復談,又不涉及違法?開啟了本文的問題意識。可以預見兩岸關係未來發(fā)展極不樂觀,民共沒有政治互信,兩岸政府也沒有政治互信。
二、政治互信基本概念
政治互信是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秩序,從而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安全需求,也造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秩序。兩岸政治互信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現(xiàn)實,倘若兩岸中有任何一方在心理的安全需求上無法滿足,秩序便很難建立,政治互信自然不易形成,因此政治互信有其在社會學上的意涵。
欲探討兩岸復談,自然地便會從如何建立兩岸政治互信議題著手,首先,人與人之間的發(fā)2bc761ff52b9df749159bd91818dfbf8c062cda9ed8bd024eba7e32ff8d7b20c展需要信任,信任的建立是一種雙向和多次博弈的過程,決定信任是否達成的根本要素,在於合作各方對於利益的預期和利益實現(xiàn)程度之間的差距。
故一般來說,信任形成和強化基本上可歸納成三個基本階段:一是在合作的起點上,由於預期合作會有一定的收益,且可以進行一定的損害管控,所以合作成為可能。在這個階段中,合作各方必須展示出一定的善意與誠意,如此可以減少其他合作者的疑慮,使合作能夠順利進行。二是信任鞏固階段,各方逐步互相理解,形成了若干共識,包括共同的思考方式、共同目標以及共同的價值取向等。一旦這種局面形成,各方的行為可預測性增強,信任也會隨之加強。三是延續(xù)性信任階段,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信任和彼此依賴感可以延續(xù)到下次合作,而且可以通過一定的傳播網(wǎng)路延伸到其他可能的合作者,故合作所形成的信任可以為以後信任的形成提供基礎,並且可以使信任的範圍擴大。
因此,兩岸復談取決於兩岸間的信任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兩岸間政治互信基礎更是非常重要,然而,以目前的兩岸政治情況來看,無論是指狹義的政治互信或是廣義的政治互信,其基礎都是相當薄弱的。官方間之政治互信基礎十分有限。
所謂狹義的政治互信,指的是兩岸執(zhí)政當局間的彼此信任感;而廣義的政治互信,則是指兩岸之間,包括執(zhí)政當局、在野黨、政黨、意見領袖、政治社會團體及人民之間的信任問題;我們常指涉的兩岸政治互信基礎薄弱,指的是兩岸執(zhí)政當局之間在兩岸基本的、原則性的政治立場的共同點、共同基礎與共同的政治追求等,仍存在不同的差異,而兩岸執(zhí)政當局對於共識部分,包括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等。這些都只是兩岸間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但要進一步需要尋求兩岸政治互信,恐怕除了時間外,更需要的是更多溝通的過程。
雖然兩岸官方之間之政治互信基礎有限,但民間彼此建立互信基礎相對起來則較為容易,透過交流與溝通,無疑是形塑建立互信的最佳模式。臺灣主體意識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兩岸關係復談機會,更會直接影響到兩岸間的政治互信;大陸當局清楚的指明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而臺灣主體意識的發(fā)展,亦不能偏離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中,兩岸才有政治互信建立發(fā)展的可能性。
廈門大學臺研院劉國深前院長曾表示,政治互信是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政治行為者之間彼此包容和合作的心理基礎和共同承諾。從互信的強度上分,兩岸政治互信可以分為“基礎性互信”、“成長性互信”和“融合性互信”三個不同層級。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的根本目標就是要逐步化解敵意,增進共識,夯實兩岸共存共榮、互利多贏的政治基礎。他更認為兩岸政治互信的增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隨著共識的增強和利益聯(lián)結的深化而逐漸強化的過程。
我們從兩岸社會建構的角度來看,不外乎便是民眾的安全感及信任感。兩岸社會建構之所以會影響兩岸政治互信,就臺灣方面來說,包括:1、臺灣民眾安全感受到威脅;2、尊榮感受到傷害;3、臺灣認同感日漸強化;4、臺灣民眾挫折感與日俱增;5、臺灣民眾焦慮感遍佈社會各處;6、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感仍持續(xù)存在;7、臺灣對於自身的失望感伴隨而生;8、兩岸間的距離感及隔閡並未消除等,這八項因素,使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讓利及民間的經(jīng)濟活動,似乎並沒有具體呈現(xiàn)出對於兩岸關係呈現(xiàn)正向的發(fā)展。因此,兩岸社會仍要持續(xù)不斷地交流、對話溝通,以創(chuàng)造互信基礎,並增進中華民族間的感情。
三、賴清德“五二○就職演說”
缺乏兩岸互信的元素
賴清德五二O就職演說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臺灣”為題發(fā)表就職演說,分三大主軸闡述“承先啟後、迎向未來”,帶領臺灣前進穩(wěn)定可信賴的新未來;兩岸方面,賴也會釋放具體善意,表達不卑不亢、維持現(xiàn)狀,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的立場。賴在兩岸提出“不卑不亢 維持現(xiàn)狀”,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賴清德自己的主張便是四大和平支柱。
從五二O可以看出:
1、賴清德的維持現(xiàn)狀非憲法一中的現(xiàn)狀而是主權分裂分治的兩岸現(xiàn)狀:賴清德論及臺海和平已是全球穩(wěn)定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更是國際社會高度的共識,宣示以持續(xù)推動臺灣民主、和平、繁榮的現(xiàn)狀為己任,致力發(fā)展五大信賴產(chǎn)業(yè)AI與半導體產(chǎn)業(yè),正因為臺灣在全球經(jīng)濟與地緣穩(wěn)定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賴也會釋放具體善意,表達不卑不亢、維持現(xiàn)狀,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的立場。
2、賴清德打民主牌及價值同盟:臺灣會持續(xù)成為區(qū)域和平穩(wěn)定的推動者,並與民主世界站在同一陣線,成為世界共同體中不缺席的一員。
3、賴清德表示兩岸所釋放的善意並非論述的和解與善意而是他認為的善意,他表示兩岸方面,賴也會釋放具體善意,表達不卑不亢、維持現(xiàn)狀,訴求兩岸一起追求和平共榮的立場。
4、賴清德要和平卻不反臺獨沒有九二共識,他所謂的和平是一廂情願的獨白。
5、延續(xù)蔡英文四個不變的路線,再加上他主張的四個支柱:賴清德延續(xù)一月十三日勝選感言基調,闡述他將帶領執(zhí)政團隊,在蔡英文過去八年執(zhí)政成績的基礎上,繼續(xù)在正確道路穩(wěn)健前行。
6、賴清德說要團結臺灣,但實際做法卻是言行不一,他重申,未來會在蔡英文執(zhí)政成績的基礎上回應民意期待,以自信、穩(wěn)健、負責任的態(tài)度團結臺灣。面對國會三黨不過半,未來推動各項政策、法案,將以人民利益至上、以國家為優(yōu)先,期許執(zhí)政團隊充分發(fā)揮行動創(chuàng)新精神,不負人民所託。
故就兩岸關係而言,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有意外、有暴衝,無新意,無作為,無意突破表述或突顯兩岸的“同”,反而從外來突顯出兩岸的“異”,因此,沒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很難期待兩岸關係有大的改善,兩岸復談難度甚大;對於未來恐怕還是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四、在野黨馬英九及傅崐萁
率團赴陸交流彰顯
兩岸互信的重要性
馬英九曾經(jīng)提出的超穩(wěn)定架構,企圖追求兩岸和平制度化及兩岸復談的基礎,超穩(wěn)定的架構就是兩岸領導人應該把九二共識這些概念穩(wěn)固下來,成為一個超穩(wěn)定的架構,這樣的話對臺灣、對大陸都是好的。兩岸領導人會面,要減少阻礙,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利用APEC開會的時間,因為雙方身分都是經(jīng)濟體的領導人,不是國家的元首或總理,雙方開的會也是經(jīng)濟體的會議,場合也是一個非正式經(jīng)濟體領導人的會,相對來講,能夠在比較沒有顧慮的情況下見面。
(一)馬英九訪陸成效彰顯九二共識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馬習二人第一次在北京會面,確實都是為了兩岸的和平及開創(chuàng)民間交流新局而努力,雙方求同存異、抓大放小。馬英九提到中華民族,也提到中華民國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卑不亢,並無自我矮化,馬英九並以振興中華為主軸,將中華民族與兩岸青年交流連結在一起,馬英九是九二共識的堅定捍衛(wèi)者與支持者,這與北京的一中具有相當?shù)恼喂沧R,雖然內涵並不相同,但此九二共識自然便能緩解兩岸衝突風險,消除兵兇戰(zhàn)危的緊張氛圍,這便是政治互信的重要性。
馬習二會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開創(chuàng)或是決定些甚麼事情,既不能也不為,而是當兩岸面臨兩岸重大危機及區(qū)域和平產(chǎn)生重大影響之際,對於和平的一種維護。在公開透明及世界關注下,兩岸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在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jù)九二共識所作出的務實及不得已的安排,有此基礎兩岸才能復談。
馬習二會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交換意見,探討深化兩岸宏觀及微觀問題、增進兩岸民眾及青年共同福祉等重大議題進行意見表達,以維護和鞏固現(xiàn)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馬習二會有助於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各種手段與方法,對於我們思考兩岸復談確實產(chǎn)生很大的啟發(fā)。
因此,馬習二會的基礎是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是建立在和平與善意對話的前提下,確定兩岸必須走上和平穩(wěn)健的交流道路,開啟兩岸復談。對於臺灣來說,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那一定要有替代論述,以確保和平與保持兩岸正?;?,開啟兩岸復談的契機。
但很可惜,馬習二會,習近平主席稱“九二共識”核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創(chuàng)造兩岸和平第二個選項,也就是民族身分認同的文化說法,但陸委會卻將此謬稱為“遠古傳說”,此失去對話契機實在可惜。
(二)傅崐萁率團訪陸成效彰顯九二共識、中華民族的重要性
傅崐萁等17名國民黨立委先後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xié)主席王滬寧、文化和旅遊副部長饒權、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等中共官員會面,先後表示要對花蓮地震災民捐組合屋、將開放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以及開放臺灣文旦輸入等;臺灣觀光業(yè)者對此均表示“正面期待”,希望兩岸能夠恢復暢通的溝通管道,雙方政府能夠暫時擱置政治歧見,以照顧兩岸同胞的情感與生計為優(yōu)先,儘速開放兩岸人民交流,如此可望互蒙其利。
許多區(qū)域立委都有民意的期待與壓力,希望能夠帶來正面消息以有助於地方觀光及經(jīng)濟振興,此次傅崐萁率立委團確實帶來農(nóng)產(chǎn)品等便於銷陸的正面訊息,對於臺灣地方振興具有正面的幫助,此談判的基礎無非就是九二共識及中華民族。
綠營希望的“符合對等原則及務實原則”,甚至以中共統(tǒng)戰(zhàn)揶揄之。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日前更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主張將立委、直轄市及縣(市)議員納入國安管制人員範圍,去中國要有限制,且必須在接觸特定對象時,申報接觸來往情形及內容。雖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經(jīng)國民黨團提議暫緩列案,表決結果該案暫緩列案,但也不排除未來仍會以修法方式約束臺灣民代前往大陸進行交流。沈伯洋等不斷在島內熱吵第五縱隊議題這對兩岸政治互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傷害。
五、小結
兩岸對於很多方面的認知是不同的,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共同認知應當是兩岸復談的基本基礎;在一個中國憲法的規(guī)範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安排下,必須不挑釁、零意外、無擦槍走火,這就必須要建立對話基礎,兩岸復談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儘管兩岸官方都有深化互信的意願,但兩岸一遇到實質問題時,政治互信仍是十分脆弱的;筆者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對於一般互信、政治互信及認同完全沒有深化落實,這確實阻礙兩岸自然復談;由於兩岸對於中華民族的民族觀與史觀的重視與看法不同、世代間兩岸觀點的落差,都加深兩岸復談的難度。
兩岸信任不足及觀感有待增進培養(yǎng)好感度、兩岸媒體及新媒體對於兩岸復談究竟是扮演助力還是阻力的角色?這些都是臺灣及大陸當局所應思考之處。獨派掌賴政府國安人事使兩岸堪憂,兩岸復談與政治互信難度甚大。
從國際的角度來看未來兩岸關係必然會受到國際高度的重視,影響兩岸關係必然會受到美國與中國大陸及臺美關係的影響,大三角美中臺下的Lo9m6tCkzNNH3IuDHqgsmA==小三角藍綠紅三黨,形成一種變動中又呈現(xiàn)穩(wěn)定的關係。
兩岸關係中的臺灣處在親美與和中的角力和認同及兩岸互信意識形態(tài)的情結當中,國民黨的三不(不統(tǒng)不獨不武)與民進黨的淺獨反統(tǒng),都將會影響兩岸關係復談及互動,兩岸間政冷經(jīng)熱與文化好感度疏離,都使得兩岸關係復談添加許多變數(shù)及隱憂。
總之,中美關係處理好,兩岸關係才會好;臺灣民意必須被重視,臺灣需要有發(fā)言權必須妥善處理好兩岸關係;臺灣各黨都需要與大陸進行對話交流,但必須思考復談的基礎是甚麼?或許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成為兩岸復談的通關密碼。兩岸由於核心利益的差異,使得雙方自然產(chǎn)生觀點的歧異,加深了復談的難度;兩岸在各自堅守立場的情況下,缺乏共識基礎致使產(chǎn)生互信不足,自然是相當正常的現(xiàn)象。而兩岸當局應從共同的利益出發(fā),包括和平觀、中華民族觀、以民為本、善治、中華文化普世價值的實踐、以及求繁榮發(fā)展與進步。至於不同核心利益部分應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相互學習吸收、包容,時時刻刻地易地而處、換位思考,以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及對話空間,藉以培養(yǎng)互信基礎,相信兩岸復談才能發(fā)揮實質的效果。
因此,兩岸政治互信基礎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對話與交流是增進政治互信的不二法門;當然改善互信不足情況,就必須區(qū)別分開對待;就兩岸當局彼此間缺乏政治互信,此牽動的層面較大,也非個人所能解決;就兩岸民間社會對於對岸當局缺乏制度及友善度認同,恐怕也非一時半刻所能改善及解決,需要靠長時間的瞭解及具體的政策作為,有了互信的基礎復談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