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引進仿制AK47突擊步槍的工作起步于1955年,仿制對象是AK47第3型。仿制工作由我國兵工系統(tǒng)的“老大哥”,即位于黑龍江省北安市的慶華機器廠(626廠)承擔。慶華廠在接到仿制任務后陸續(xù)接收到AK47突擊步槍的技術資料,并成立以主管副廠長和總工程師為負責人的試制準備委員會,下設翻譯、描繪、曬印裝訂、機械設備改裝和工具共5個小組。當時的第二機械工業(yè)部提供了大力支持,1955年4月向626廠指派了相關蘇聯專家,還從科研院所、工業(yè)院校和兄弟廠抽調翻譯和技術人員支援626廠,并對工廠的生產線進行大幅度改造。試制工作在1956年獲得圓滿成功,產品被定型為1956年式7.62mm沖鋒槍(簡稱56式沖鋒槍)。初始生產型與AK47第3型外觀完全一樣。56式沖鋒槍的機匣為銑削加工,沒有折疊槍刺,準星由護圈保護。
1959年,蘇聯開始生產沖壓機匣的AKM突擊步槍,由于當時的中蘇關系處于低谷,我國并沒有得到蘇聯的支持和許可生產AKM突擊步槍。1964年,626廠總工程師趙瑞之赴阿爾巴尼亞援建期間接觸到AKM突擊步槍,回國后帶領技術人員開展沖壓機匣項目攻關,用沖壓工藝代替切削工藝生產56式沖鋒槍機匣。1960年代后期生產的56式沖鋒槍開始采用類似AKM的沖壓機匣,復進簧導桿也改用AKM的兩根極其細長的U形鋼條頭對頭串聯代替原先的導管套導桿結構。我國生產的56式沖鋒槍的沖壓機匣厚度更大(AKM機匣厚度1mm,56式沖鋒槍機匣厚度1.5mm),機匣蓋沒有加強筋,除了最初期的產品外,機匣前方固定槍管節(jié)套的鉚釘位置是1上2下,而不是AKM的2上1下。
56式沖鋒槍和56-1式沖鋒槍裝備我軍后整體評價良好,部隊認為其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火力猛烈。但在使用中也提出了一些意見,認為普通的56式沖鋒槍槍托為固定式,無法折疊,攜行性能差,技術兵種如炮兵、汽車兵,背著固定槍托的56式沖鋒槍很不方便;56-1式沖鋒槍雖然槍托能折疊,但是槍托轉軸突出于槍身,背槍時硌人,從行軍狀態(tài)轉換成戰(zhàn)斗狀態(tài)需要完成按壓卡筍按鈕、翻轉槍托、打開肩托板等3個動作,不利于快速反應;金屬材質的槍托在冬天射擊時冰冷凍臉,而且向下翻轉的折疊托在用久了以后會發(fā)生松動,不能牢固定位,影響射擊精度。部隊希望裝備一種既保持固定托56式沖鋒槍的射擊精度,又能像56-1式沖鋒槍一樣槍托能折疊的沖鋒槍,于是就有了56-2式沖鋒槍。
56-2式沖鋒槍的槍托和56-1式沖鋒槍完全不同,采用厚度為1.5mm的鋼板整體沖壓成型,斷面呈“П”形,抵肩板表面壓有防滑紋,槍托可以向右折疊到槍身右側,兩側還有玻璃鋼材質的貼腮板,便于射擊和拼刺時握持。56-2式沖鋒槍折疊槍托的卡筍以斜面定位,能自動補償磨損帶來的變形,不至于松動,而且為了提高射擊精度,盡量讓槍膛軸線與抵肩受力軸線重合。新槍的槍托在打開時與槍身夾角由原來的10°減小為4°,更有利于精確射擊。經過測試,56-2式沖鋒槍的射擊密集度明顯好于56-1式沖鋒槍,接近固定槍托的56式沖鋒槍,而且56-2式沖鋒槍勤務操作性能好,打開槍托動作簡單,從槍身右側往后打開槍托直到定位即可,背槍時貼身的槍身左側平滑沒有凸起,不硌人。
之所以把AK47的仿制品命名為沖鋒槍而不是突擊步槍,這主要受制于當時我國的軍事思想和步兵戰(zhàn)術。我國在列裝56式系列槍械之前,步兵分隊火力配備是每個班2支54式沖鋒槍、7支53式步騎槍。輕機槍沒有裝備到班,在步兵排設機槍班,裝備2挺53式輕機槍,當時步兵分隊的戰(zhàn)術思想為發(fā)射步槍彈的單發(fā)步槍和發(fā)射手槍彈的沖鋒槍互補,輕機槍作為支援武器。列裝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后,部隊沒有及時調整戰(zhàn)術思想,沒有認識到機械化戰(zhàn)爭時代步兵分隊的火力需求,還是沿用原有編制和戰(zhàn)術,認為步槍負責單發(fā)精確射擊,沖鋒槍負責200m內近距離壓制即可,因此用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簡單替換53式步騎槍和54式沖鋒槍。既然代替的是原來沖鋒槍的位置,那么就習慣性地命名為“沖鋒槍”,而不是突擊步槍。這一命名直到后來的81式自動步槍裝備部隊才得以糾正。
西方收藏家通常將中國最早生產的AK47彈匣稱為“中蘇型”,屬于第一代歐洲肋條型,并配有一個華約組織標準的烤藍彈匣底板。彈匣整體采用黑色磷化處理,其后部下方有一個三角形中的數字66標志,這是626廠的廠標。“中蘇型”彈匣的最大特點是采用烤藍處理的階梯形托彈板,而沒有蘇聯及東歐國家AK彈匣托彈板上常見的藥丸形凸起。
第二代中國產AK47彈匣設計獨特,被稱為“后脊過渡型”。這款彈匣的外觀與第一代相似,但兩側下部只有2條水平肋條,幾乎從前端延伸到后端?!昂蠹惯^渡型”彈匣外觀也采用黑色磷化處理,而托彈板、彈匣底板和托彈簧底板都為烤藍處理,托彈板仍然是中國特色的階梯形?!昂蠹惯^渡型”彈匣上沒有任何標記,但由于其獨特的外觀設計,很容易識別。
第三代中國產AK47彈匣是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出現的,西方收藏家稱之為“中國造無后脊型”。這種彈匣的兩個半體部分通過點焊固定,從而去掉了其他國家生產的AK彈匣的后脊部分。其肋條圖案與之前的彈匣一樣。這種設計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節(jié)約材料,畢竟當時中國的鋼產量遠沒有今天這么高,考慮到彈匣的生產數量以萬為單位,每個彈匣節(jié)省一點鋼材,其總量也極為可觀。而且沒有后脊的彈匣也更容易從彈匣袋中取出并插入步槍。有些人擔心這款彈匣因為缺少后脊而不夠堅固,實際上并不存在這個問題。這批彈匣后來曾經出口到美國,在彈匣底板打印上“MADE IN CHINA”銘文,其后部鎖定凸筍為沖壓加工而不是之前的銑削加工。
改革開放之后,為了打入美國民用市場,保利科技公司開發(fā)出一種升級版的“中國造無后脊型”彈匣。這款彈匣在焊接和烤藍處理上都很優(yōu)秀,彈匣底板上下兩側分別印有“POLY”(保利)和“ CHINA”銘文,彈匣后部右側有3 個余彈觀察孔,分別顯示10發(fā)、20發(fā)和30發(fā)裝彈。保利科技公司同時還出口了另一款做工更精細、價格更貴的升級版彈匣供用戶選擇,其托彈板經過鍍鉻處理,供彈更順暢,也更容易保持彈匣內部清潔。
1970年代,基于當時緊張的國際局勢以及對于未來戰(zhàn)爭規(guī)模的判斷,我國領導人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 和“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中國進入全民皆兵狀態(tài),對于輕武器及其附件的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各個軍工廠繼續(xù)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壓縮成本擴大產量。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以無后脊彈匣為基礎,開發(fā)出一種成本更低、生產速度更快的新彈匣,被西方收藏家稱為“中國造全沖壓型”。 這種彈匣取消了通常焊接在彈匣頂部的抱彈口加固板,代之以特殊沖壓處理,既增加了強度,又能夠更緊密地貼合步槍的彈匣插口,后部鎖定凸筍也由沖壓加工而成。1994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通過第12938號總統(tǒng)行政令,禁止進口中國軍用槍支和彈藥,因此這種罕見的彈匣只有少量進入美國市場,但后來美國市場上大量出現從前南斯拉夫進口的這種彈匣。
為了充分利用美國民用市場對蘇聯AG-4聚合物材料彈匣的熱度,中國的另一家武器出口商北方工業(yè)公司為出口美國開發(fā)一款30發(fā)棕色聚合物彈匣。這款彈匣通過在聚合物外殼內嵌入的薄鋼片以及鋼質前后鎖定凸筍起到加固作用,但其托彈板、彈匣底板和分解按鈕仍然為鋼質零部件。彈匣左側下部模壓有北方工業(yè)公司的商標,右側下部模壓有626廠的廠標。
一直以來,中國出口商都非常重視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民用武器市場。后來出口商又開發(fā)一種20發(fā)AK 彈匣出口美國。不同于某些國家將30 發(fā)標準AK 彈匣截短成小容量彈匣的做法,這種彈匣由專用模具沖壓而成,兩側有3 條延伸到下部的縱向肋條,但沒有水平肋條。其后部右側在10發(fā)和20發(fā)裝彈位置開有余彈觀察孔。除此之外,這款20 發(fā)彈匣的特征與“中國造無后脊型”30發(fā)彈匣相同。
為了應對美國于1994年9月開始實施的“聯邦突擊武器禁令”,中國出口商開發(fā)了一種5發(fā)AK彈匣,同樣由專用模具沖壓而成,表面有2條縱向肋條,下部有1條水平肋條。這種5發(fā)彈匣使用中國特色的階梯形托彈板,表面烤藍處理,沒有余彈觀察孔,并在彈匣底板上印有“CHINA”銘文,銘文有兩種尺寸。在第12938號總統(tǒng)行政令發(fā)布之前,這款彈匣大量進口到美國,目前美國許多經銷商還有不少未拆封的庫存。
北方工業(yè)公司還曾經為美國市場開發(fā)出一款NHM-91半自動步槍,其是在56式沖鋒槍的基礎上將小握把改成拇指孔槍托的半自動AK步槍。北方工業(yè)公司專門在彈匣插口后方加裝了1枚鉚釘,只允許插入帶有銑削缺口(以貼合那枚鉚釘)的特殊5發(fā)彈匣。這純屬北方工業(yè)公司自己的設計,并非美國法律有這個要求。因此很多美國用戶都會把鉚釘磨掉,這樣就可以使用任何AK彈匣了。
NHM-91半自動步槍使用的5發(fā)彈匣很容易識別,其表面只有3條縱向肋條,后鎖定凸筍上開有矩形銑削缺口,沒有后脊,外觀經烤藍處理,使用中國特色的階梯式托彈板,但彈匣上沒有任何銘文。
1960年代初,中國自主研制出63式自動步槍,其既有56式半自動步槍的準確性,又有56式沖鋒槍的火力連續(xù)性。63式自動步槍使用的可拆卸20發(fā)彈匣明顯源于AK彈匣,采用鋼板沖壓焊接而成,彈匣兩側中部位置有五角星圖案。托彈板后部開有一個特制的空倉掛機導向槽,可以在彈匣內的彈打光后阻止槍機復位。由于這個原因,63式彈匣的階梯形托彈板是反轉的,最后一發(fā)彈的供彈凹槽位于彈匣左側,因此10發(fā)和20發(fā)裝彈位置的余彈觀察孔也改到后部左側。63式步槍曾經在1990年代初出口到美國民用市場,但只能半自動射擊。
美國市場上的63式步槍彈匣種類繁多,至少有3種鋼質版本和一種黑色聚合物版本。鋼質彈匣均由鋼板沖壓焊接制成,一種是2條縱向肋條和1條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條,一種是2條縱向肋條和2條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條,還有一種也是2條縱向肋條和2條位于下部的水平肋條,但縱向肋條中間被一個五角星分隔開。有些鋼質彈匣帶有傳統(tǒng)AK彈匣的抱彈口加固板,有些則屬于“中國造全沖壓”型彈匣,沒有抱彈口加固板。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德國逐漸開始工業(yè)化進程,成為一個武器設計和制造大國,其產品以獨創(chuàng)性和高質量而備受推崇。從兩次世界大戰(zhàn)至今,德國設計制造了許多世界上最具標志性的輕武器,其中就包括 StG44突擊步槍,許多人認為卡拉什尼科夫在設計AK47突擊步槍時受到這款步槍的影響。
二戰(zhàn)后,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東德成為蘇聯的衛(wèi)星國和華約組織成員國,屬東方陣營。西德則與美、英、法等國結盟,成為北約組織成員國。東德、西德成為冷戰(zhàn)的最前線,東德也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并保持了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
按照華約組織統(tǒng)一要求,東德于1956年6月成立輕武器和彈藥工業(yè)部,為本國的武裝力量生產蘇聯特許的輕武器。1956年10月底匈牙利事件爆發(fā)后,東德獲得第一批AK47突擊步槍樣品,這批AK47在東德被稱為“卡拉什尼科夫沖鋒手槍 (Machinenpistole Kalashnikov)”,德語的縮寫為MPi-K,字母“i”代表原型木質槍托,后面的字母“K”指設計師卡拉什尼科夫。MPi-K突擊步槍成為東德產 AK47 的基準名稱。隨后蘇德兩國達成協議,東德向蘇聯購買AK47第3型突擊步槍和7.62×39mm步槍彈的特許生產權,起初由蘇爾地區(qū)的恩斯特-臺爾曼工廠生產,之后東德又在安納貝格-布赫霍爾茨以北的維薩建立國營設備和工具制造廠,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AK47。
最初幾年,由于工人素質和機械設備等各種原因,MPi-K突擊步槍的產量一直沒有達到計劃要求。1958年計劃的3萬支步槍年產量在近3年后才達到這個總數。工廠采取了各種措施降低次品數量、提高產品質量。到1961年,生產終于走上正軌,接下來的3年里產量增加一半。通過質量檢驗的MPi-K突擊步槍會打上最終驗收印章,是一個內部帶有“K3”字樣的橢圓形標志。
在蘇軍裝備AKM后的第3年,蘇聯把AKM的全套技術資料提供給東德。1962年10月,東德在購買特許生產權后,開始生產命名為MPi-KM的AKM仿制型,早期MPi-KM的槍托和護手都是木制品,握把由聚合物層壓板壓制而成。從1965年開始,東德逐步用聚合物取代昂貴沉重的木材,1966年開始采用聚合物槍托。
MPi-KM是東德生產量最大的AK突擊步槍,其有很多聚合物配件,包括加工有顆粒狀防滑紋的聚合物槍托,這已成為東德制AK突擊步槍的識別標志。該槍最初還配有聚合物下護手,但據稱當槍管變熱時下護手就開始融化,因此大多數服役的 MPi-KM型步槍都采用木質下護手。
空降部隊裝備的折疊槍托型KMS-72在1970年開始研制,這款步槍對AKM的傾斜式槍口制退器進行升級,槍身表面采用磷酸鹽噴漆處理,而不是早期型號的烤藍處理。下護手為酚醛樹脂材質,帶有側面防滑紋,以增強握持性能。
東德對AK47突擊步槍最大的貢獻是改進了折疊式槍托,東德對AKM的折疊式槍托設計一直不滿意,干脆自己另起爐灶。KMS-72突擊步槍的槍托由一根鋼條制成,到后端向下彎曲再往上加工成一個三角形,末端壓平以便抵肩。三角形頂部有一個橡膠塞作為緩沖器,可以在槍托折疊時保護機匣。這一設計很受歡迎,很快就被羅馬尼亞和埃及用在其AK步槍上。
除了三角形鋼質折疊槍托,東德還在1970年左右研制出一種醫(yī)用拐杖形鋼質折疊槍托,由一根直鋼條尾部焊接一塊三角形抵肩金屬板制成,因其外觀酷似醫(yī)用拐杖而得名。這種槍托的安裝方式與三角形折疊托類似,使用相同的方式安裝在機匣尾部的槍托轉軸上,兩者可以互換。一些1970~1973 年生產的 MPi-KM突擊步槍使用這款折疊托,命名為 MPi-KMS-S1突擊步槍,出售給埃及。后來東德又向埃及提供生產這型槍托的藍圖和制造工具。
據估計,東德生產了近 400 萬支 MPi-K步槍,據說其中三分之一秘密出口到世界各地。巴勒斯坦、也門、巴拿馬、阿爾及利亞、印度、伊朗、伊拉克、剛果、敘利亞、埃及、阿富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干達等國都曾經裝備過。
東德生產的30發(fā)彈匣全部屬于第一代歐洲肋條型,以其優(yōu)質的藍色飾面而聞名。有趣的是,托彈板上的藥丸形凸起部分輪廓很特別,前部圓滑后部扁平。早期的東德彈匣幾乎總是在后脊上打上2~6個大而薄的塊狀字母鋼印,這些是檢查員的驗收標志,有時也會在后脊上發(fā)現一個小的橢圓形數字,如“15”“16”和“29”等。
更為罕見且鮮為人知的是東德后期生產的30發(fā)彈匣,其內部結構與早期型號相同,但表面為黑色磷化處理。這款彈匣與眾不同之處是其獨特的彈匣底板,上面的沖壓藥丸形凸起后端逐漸向下傾斜,目前為止其他國家生產的AK彈匣底板都沒有這個特征。
芬蘭雖然是個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和蘇聯在歷史上還發(fā)生過蘇芬戰(zhàn)爭。但鄰居無法選擇,芬蘭不但長期在東西方之間保持中立,而且和蘇聯的關系還很友好,甚至在蘇聯的許可下,仿制了多型AK系列突擊步槍。
1950年代,芬蘭軍隊急需裝備新式軍用突擊步槍以替換老式的萬國造步槍。該國沒有另起爐灶,而是采取拿來主義的方法,選擇AK47突擊步槍為仿制對象。芬蘭首先直接購進一批AK47第3型,并定名為“54型突擊步槍”(Rynn?kk?kiv??ri Malli 54),既用于試驗,也用于日常訓練。
1958~1960年間,芬蘭逐漸推進AK47的仿制工作,著名的槍械廠薩科公司(Sako)和瓦爾梅特公司(Valmet)都推出各自的樣槍。在1960年軍隊進行定型試驗后,最終選中瓦爾梅特公司的樣槍,定型為“60型突擊步槍”(Rynn?kk?kiv??ri Malli 60),簡稱Rk.60,也稱為瓦爾梅特M60。
M60的外觀雖然不像AK47,但的確是血統(tǒng)純正的AK嫡系,內部設計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外觀上做了一些改善,例如采用管狀金屬槍托并牢固地接合在機匣上;下護手為聚合物材質,不覆蓋活塞筒,上面有10大10小共20個散熱孔;槍口安裝三叉形消焰器;準星安裝在導氣箍上,有環(huán)形護圈;用覘孔式照門取代AK47的缺口式照門,而且安裝在機匣蓋后端。最特別的是M60沒有板機護圈,只在扳機前有一個垂直護擋,以防卸彈匣時發(fā)生意外,這個獨特的設計是考慮到芬蘭士兵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經常要戴著厚厚的防寒手套進行射擊。
M60突擊步槍定型后并未大批量生產,而是經過芬蘭軍隊試用和反饋后進一步改進,最終命名為M62并裝備芬蘭軍隊。這些改進包括重新設計護手和選用瓦爾梅特公司的扳機護圈;槍托有管狀金屬槍托和木制槍托兩種,均為固定式。M62的鋼質機匣由一塊堅硬的鋼材通過機械鍛壓加工而成,優(yōu)點是非常堅固耐用,缺點則是生產成本高,效率低。
接下來的幾年里,瓦爾梅特公司又在M62基礎上設計和改進出一些其他型號,有一些被芬蘭軍隊采用,有一些則只用于出口,而且有兩種不同口徑,分別發(fā)射5.56×45mm北約彈和蘇制7.62×39mm步槍彈。后來以色列的伽利爾步槍也是在瓦爾梅特M62基礎上設計而成,因此伽利爾的機匣也帶有明顯的瓦爾梅特鍛壓機匣特征。
至今芬蘭陸軍還保留有相當數量的M62突擊步槍,而且其中一些還更換了瓦爾梅特M76的聚合物護手,因此在外觀上極易與瓦爾梅特M76混淆,最好的識別方法是看機匣細節(jié)。
M71是瓦爾梅特的仿AK系列步槍中一個臨時發(fā)展型號,但外形最接近AK47。M71在1971~1973年間生產,機匣采用沖壓加工,并在機匣內的關鍵部位裝有一塊加強板,位于鉚釘位置中間。該型號有兩種口徑,其中5.56mm口徑型號多用于出口,而7.62mm口徑型曾被芬蘭軍隊短期使用過,但數量不多。兩種口徑的型號可以通過辨認彈匣形狀識別。
M71步槍除了機匣不同外,還把準星從導氣箍上改到槍管前端,準星座被整合為消焰器組件的一部分,有護翼保護;照門安裝在活塞筒尾端,表尺射程100~500m,每100m為一個刻度,這些特征都很像AKM,準星和照門上都安裝有內嵌氚光管的夜用瞄具,向上翻轉90°就能使用。
瓦爾梅特M76是M62的改進型,1976~1986年間生產,主要變化是改為質量較輕的鋼質沖壓機匣,該槍有5.56×45mm、7.62×39mm和7.62×51mm共3種口徑,4種不同類型的槍托:M76W為木制固定槍托、M76P為聚合物固定槍托、M76T為管狀固定槍托、M76F為管狀側折疊槍托。其他改變還有護手形狀,但機械瞄具重新采用M62的設計。M76在外觀上與M62更為接近。其中7.62×39mm口徑被芬蘭陸軍采用,定型為Rk.76。
芬蘭生產的30發(fā)鋼質AK彈匣屬于第一代歐洲肋條型,表面處理為藍色。乍一看可能與其他國家生產的AK彈匣沒什么兩樣,但它具有幾個獨特的特征。首先是有個可折疊的矩形鋼環(huán)焊接在彈匣底板上。對于這個鋼環(huán)的用途有不同解釋,有人說是為了將彈匣固定在士兵的戰(zhàn)術裝備上,有人說是為了方便士兵從彈匣袋中快速取出。其次,彈匣后部10發(fā)和30發(fā)彈的位置各有一個余彈觀察孔,而所有其他30發(fā)歐洲肋條型彈匣都只在30發(fā)彈位置有個觀察孔。后鎖定凸筍的右側通常有個“T”形驗收標記,據報道這來自芬蘭語“Taisteluv?line”,意為“戰(zhàn)爭物資”。民用型AK彈匣更為少見,在相同位置上通常有S標志,代表Sako(薩科公司)或Sporter。
針對出口國外民用市場的M76半自動步槍,瓦爾梅特公司開發(fā)出一種獨特的15發(fā)鋼彈匣。這種彈匣上只保留3條縱向肋條,也沒有彈匣底板上的鋼環(huán)。
1990年代初,芬蘭薩科公司開發(fā)出一種聚合物AK彈匣。這款彈匣與保加利亞制造的“華夫餅”彈匣非常相似,因為二者的側面都有橫豎交錯的格狀肋條。同樣,鋼質前后鎖定凸筍也由模壓制成,同時還有薄金屬片加固抱彈口。不同的是,芬蘭聚合物彈匣的彈匣底板也是聚合物材料。
生產初期,芬蘭聚合物“華夫餅”彈匣的顏色為深綠色,在彈匣下部前方模制有一個聚合物環(huán),并加固了彈匣底板。后期產品的顏色改為黑色,并在一側模制了生產日期代碼。為了在歐洲民用市場銷售,其中一些黑色彈匣在下部右側以激光蝕刻“SAKO”銘文。(待續(xù))
編輯/魏開功
本文下期將介紹埃及、羅馬尼亞、朝鮮、波蘭、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美國等國的AK系列及配套的彈匣,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