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鐸(1917-1991),祖籍湖北武漢,出生于江西萍鄉(xiāng)安源煤礦,1938年參加新四軍,1939年入黨。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長、機械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五機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91年,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稱號;2009年,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9年,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
吳運鐸是新四軍兵工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撰寫的自傳《把一切獻給黨》,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
1917年,吳運鐸出生于江西萍鄉(xiāng)安源煤礦一個礦工家庭。因家境貧寒,他只上了兩三年學就當了小礦工。1930年,煤礦不景氣,大批工人失業(yè),父親帶著一家人到湖北謀生。經(jīng)人介紹,吳運鐸進入湖北黃石富源煤礦做工,在電機車間當學徒。
一天晚上,吳運鐸到工人夜校上課,一名同學正在翻閱從武漢傳來的《新華日報》,吳運鐸看到一個關(guān)于新四軍的新聞標題。當時,他還不知道新四軍是怎樣的部隊,便問那名同學。同學告訴他,新四軍和北方八路軍一樣,是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抗日隊伍,正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極需年輕人加入,尤其歡迎工人出身的年輕人。
同學的話,讓吳運鐸心中一動。下課回到宿舍后,他把自己想去投奔新四軍的想法告訴了幾個同事,誰知幾個人不謀而合,大家暗暗約好了時間,于第二天晚上扛著行李離開煤礦,來到了皖南云嶺84faea537e4a97b67a0ddd435486cd80906001304ce03952486d2444882c430a新四軍軍部。軍部首長得知吳運鐸等是煤礦工人,其中有人熟悉機械,就分配他們到修械所工作。
吳運鐸頭腦敏捷,人機靈,什么東西只要看看就能學會。一年之后,修械所擴大為兵工廠,吳運鐸擔任了造槍班班長。
對吳運鐸來講,造槍還是第一次。廠里沒有圖紙,設備也十分簡陋,為了造出槍,完成黨交給的工作任務,吳運鐸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概。他不氣餒、不畏懼,沒有圖紙自己畫,精心打造一個個零件,不到3個月,就設計和制造出槍支,創(chuàng)造了新四軍造槍的紀錄。新槍一批又一批地從兵工廠運到前線。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突圍時,吳運鐸身受幾處槍傷。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堅持走到蘇南,快到長江邊時,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襲擊,他的腿部又一次負傷,險些被捕。過江時,吳運鐸坐的小船被巨浪掀翻,他抓住一塊木板,僥幸游到了對岸。
剛到鹽城的新四軍新軍部,負責兵工生產(chǎn)的參謀長賴傳珠對吳運鐸說:“當務之急,你和兵工廠的同志們要趕快建立一個子彈廠?!?/p>
吳運鐸二話沒說便走馬上任。他們開動腦筋,從實際出發(fā),把從戰(zhàn)場上撿來的舊彈殼加工成新子彈。再經(jīng)過兩個月的努力,他們又設計和制造了一批生產(chǎn)子彈的工具和機床。從那年5月起,新四軍就開始大批量生產(chǎn)自己設計和制造的新子彈。
1941年9月,新四軍二師建立新的兵工廠。吳運鐸擔任子彈廠廠長,任務是要建立一個能生產(chǎn)60萬發(fā)子彈的工廠。接到任務后,他當晚便帶著8名工人,趕到了離二師師部所在地黃花塘十幾公里的小朱莊。小朱莊只有10多戶人家。村西頭的兩間大草房,就是子彈廠的廠房。
吳運鐸和大家白天黑夜地干著,相繼制成了生產(chǎn)子彈和生產(chǎn)迫擊炮彈所需的工具和機床。人手不夠,二師副師長羅炳輝又派來100多個小伙子當工人,當?shù)卣雅傻焦S搖機床的民工也組織好了。
開工那天,吳運鐸和工人們像過節(jié)一樣高興,一個個穿上新軍裝,鐵鐘一響,大家涌進廠房。吳運鐸裝上材料,在沖床的吼聲中,第一發(fā)彈殼形成了,大家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工人們把機床搖得飛轉(zhuǎn)。機器全部開動,彈頭沖床也壓成了一顆顆彈頭。
在二師首長的領(lǐng)導下,在根據(jù)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吳運鐸他們終于建成了二師的軍工廠。
1942年夏,羅炳輝指揮部隊打了一個大勝仗,繳獲了日軍5000發(fā)迫擊炮彈。但是經(jīng)檢查后發(fā)現(xiàn)是一批報廢了的炮彈,不能用,可丟了又可惜,便派人把這批炮彈送給吳運鐸,要他盡一切可能修好。
接到任務,吳運鐸對炮彈進行了仔細檢查,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這批炮彈不是缺彈尾就是缺引信,而缺得最多的是引火的炸藥——雷汞,5000發(fā)炮彈沒有一發(fā)是完整的。
問題找到后,吳運鐸決定帶領(lǐng)大家為每一發(fā)炮彈配齊零件??墒牵訌棌S當時缺乏現(xiàn)成的雷汞。他靈機一動,決定從廢舊的雷管中挖汞。內(nèi)行人都知道,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工作,吳運鐸當然更清楚,不能拿大家的生命去冒險。他對爭先恐后要求擔任此項工作的工人說:“為了減少犧牲,我們要做試驗?!?/p>
工人們又紛紛要求參加試驗工作。吳運鐸說:“大家別爭了,我是共產(chǎn)黨員,又是廠長,關(guān)鍵時刻,我必須站在最前沿,這個試驗就讓我來完成?!?/p>
然而,試驗過程中,意外發(fā)生了。雷管爆炸,吳運鐸左手的4根手指被炸飛,左腿膝蓋炸開了個碗口大的傷口,臉上也在流血。
被吳運鐸擋在外面的工人奔過來,看到他成了血人,不少人急哭了。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將吳運鐸送到醫(yī)院救治。
吳運鐸昏迷的那段時間,有時卻會突然跳下床,直往大門外跑,嘴里還高喊著:“我要回去,前方正等著要炮彈呢!”有時,他會突然撕開傷口的綁帶,喊著:“為什么把我的手捆起來?這怎么干活啊!”
十多天后,吳運鐸終于清醒了,大家這才放下心來。
工廠派來護理吳運鐸的小順子和護士小張打來洗臉水幫他擦臉。當毛巾遮住他的右眼時,他突然覺得病房里一片漆黑,心里一沉,問道:“我的左眼瞎了嗎?”小順子一聽,連忙拿來照明的油燈,護士翻開他的左眼,才發(fā)現(xiàn)左眼珠里有個米粒大的東西,頓時難過得說不出話來。
吳運鐸反倒安慰大家:“雖然我被炸掉了左手,可我還有右手,炸瞎了一只左眼,我還有一只右眼。革命總是要流血犧牲的。只要我能回到工廠,能站在機床前,我仍要生產(chǎn)更多的子彈、炮彈來打擊敵人。我只希望能早日回到工廠,和同志們把炮彈生產(chǎn)也搞起來,給我們的炮兵造更多的炮彈。”
當吳運鐸脖子上掛著三角巾,拄著根竹竿回到工廠時,大家別提有多高興了。
一天,吳運鐸接到師部通知,要他立即趕到羅炳輝那里接受新任務:研制新型的類似擲彈筒的武器——槍榴彈。
吳運鐸找來有關(guān)書籍,看了一遍又一遍,又將擲彈筒拆散,對一個個零件進行研究。但是,有關(guān)書籍對槍榴彈介紹得很少,全本中只有300多個字,多半是講它的殺傷力如何厲害,對于究竟如何制造,沒說一個字。唯一的收獲就是書上提到,槍榴彈是用普通步槍發(fā)射的一種小型炮彈。
吳運鐸知難而進,整天擺弄著擲彈筒和各種大、小炮彈,腦子里不斷地思考著,尋找著靈感。終于,他想出了一個方案:把粗鋼棍掏空,制成類似擲彈筒的槍榴彈筒,用鑄鐵造成像迫擊炮彈一樣的槍榴彈,裝進槍榴彈筒內(nèi),用沒有彈頭的步槍子彈的火藥高壓氣體,把筒內(nèi)的槍榴彈發(fā)射出去。
要讓方案變成現(xiàn)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吳運鐸日思夜想,翻書設計。鉗工老高提議,把槍榴彈筒的底座和底座柄分開,變成兩個零件,這樣既節(jié)約材料,也方便加工,有利于大量生產(chǎn)。
可是,用什么樣的機械裝置來調(diào)節(jié)射程呢?大家都面露難色。車工老李突然指著車床上轉(zhuǎn)換齒輪旋轉(zhuǎn)方向的手柄說:“吳廠長,為什么槍榴彈不可以照這個轉(zhuǎn)換配置來設計呢?”
對啊,這也是個辦法啊!
吳運鐸繪圖、做試驗,半個月后,第一批槍榴彈和第一支槍榴彈筒造出來了。
第一次試驗射擊,吳運鐸用繩子把步槍捆在大柳樹樹干上,槍口卡上了槍榴彈筒,筒口對著荒地,再把槍榴彈裝進筒里,拉開槍栓,推進無頭子彈,扳機上系一根小繩子。等大家都隱蔽好后,他蹲在干水塘里,一拉小繩,槍榴彈射了出去,火光一閃,在爆炸聲中,塵土卷起煙霧向上沖起,破片呼嘯著飛散。在場的人就像聽到過年的鞭炮聲,那種激動和喜悅無法用語言來表述。
試驗雖取得了一些經(jīng)驗,但吳運鐸還是覺得不十分理想。他認為,槍榴彈在飛行時的彈道不穩(wěn)定,而且射程還沒達到要求。他開始重新設計圖紙,把原設計的柱狀形彈,改成了滴水形彈,經(jīng)過射擊試驗,彈道是穩(wěn)定了,可是射程總不過二百三四十米。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射程?一天夜里,吳運鐸突然想到發(fā)射藥,他趕緊推醒同屋的老馬,把想法告訴他。兩人立即來到裝備車間,把火藥倒出來,放在碾槽里碾成碎屑。他們連夜配好火藥,裝好幾發(fā)彈。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大家來到試驗場。吳運鐸裝好槍榴彈,左腿跪在地上,朝荒地打了一槍,只聽一聲槍響,槍榴彈飛得無影無蹤。緊接著,遠處傳來巨大的爆炸聲。大家奔向爆炸點,一量距離,射程是540米,比先前增加了一倍多。
第二天,吳運鐸帶了兩名同志,扛著槍榴彈筒,挑著槍榴彈到了二師司令部。參謀長周駿鳴高興地拿起電話,立即布置了靶場。
靶場邊上人山人海,師長、政委、參謀長都去了,一連打了十幾發(fā)槍榴彈,每一發(fā)都射得遠,炸得漂亮。靶場上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為了生產(chǎn)槍榴彈,吳運鐸又新建立了槍榴彈車間,制造了幾部造槍榴彈的車床,正式開始了槍榴彈筒和槍榴彈的生產(chǎn)。他們制造的槍榴彈,很快就出現(xiàn)在前方戰(zhàn)場。
1943年8月,在反擊日偽軍“掃蕩”的桂子山戰(zhàn)斗中,槍榴彈第一次立了大功。一個大隊的日軍和漢奸偽軍,到我根據(jù)地來“掃蕩”搶糧,進入我邊境山區(qū)時,新四軍的槍榴彈就像雨點般飛過去,一下子打死了十幾個日軍。戰(zhàn)后,二師五旅旅長成鈞特地把一支從日本軍官身上繳獲的手槍送給了吳運鐸,作為對他制造槍榴彈的獎勵。
1943年后,吳運鐸在盱眙縣上賀郢村,組建了平射炮彈廠,有干部和工人近200人。1944年9月20日至10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黃花塘召開華中兵工會議。會議代表參觀了二師兵工廠,吳運鐸向大家介紹了制造槍榴彈筒和平射炮的過程及經(jīng)驗。
1945年夏天,二師六旅十八團在淮南鐵路對日反攻作戰(zhàn)中,攻打柘塘街偽軍據(jù)點時,曾用平射炮一舉摧毀了敵人12個碉堡,收復了柘塘街。
當年7月,日軍的汽艇在淮河活動頻繁,為防止日軍從淮河上岸,羅炳輝命令軍工部盡快試制出水雷,用以封鎖淮河。
工務科接受命令后,集體開會討論研究如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認為時間緊、任務重,最大的困難是缺乏鋼鐵、炸藥等材料。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時,前方部隊送來了一大批繳獲的日軍地雷,吳運鐸將目光鎖在了這些地雷上。他提議,將這些地雷改制成水雷。
這種日式地雷外形像西瓜,頂端有一個厚鐵帽,鐵帽下便是引信。經(jīng)過試驗后,吳運鐸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把引信帽鋸掉一半,用石棉布和蠟、火漆等將帽口封嚴,防止進水。經(jīng)這樣一改,地雷就成了水雷??墒卿忚F帽是個危險性極大的工作,過程中如果引信發(fā)熱,就會引起爆炸。
吳運鐸將任務交給了同事胡序同和俞啟英。她倆把地雷夾在臺虎鉗上,一個用鋼鋸鋸鐵帽,另一個用油壺不斷向鋸口澆水降溫,鋸下鐵帽再封口。
幾天下來,進行得還算順利,兩人也就漸漸地放下心來,膽子大了許多。誰知,就在任務接近完成時,一場爆炸事故發(fā)生了,在場的六七個人全被炸傷,年僅20來歲的車工徐玉才犧牲。
為了制造水雷,軍工廠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水雷終于試制成功,并及時送到了前方。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吳運鐸和軍工廠由盱眙遷移到了淮陰,后又遷移到山東。吳運鐸擔任華東炮彈廠廠長。
1947年2月,上級指名要吳運鐸趕到東北大連創(chuàng)建炮彈廠。3月,他越過了幾道封鎖線,從煙臺搭上客輪到達大連。經(jīng)過一番艱辛準備,很快在一座荒山上建立了東北炮彈廠。
為了試驗新型炮彈,吳運鐸曾3次被炸倒負傷,但他一直堅持在制造炮彈的第一線,直到東北解放。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炮彈,支援了遼沈戰(zhàn)役,還為淮海戰(zhàn)役提供了30萬發(fā)炮彈。
新中國成立后,東北軍區(qū)派人將吳運鐸送到蘇聯(lián)治傷。他回國后,擔任中南兵工廠廠長。1953年7月,他撰寫、出版了自傳體作品《把一切獻給黨》。朱德總司令得知吳運鐸身上有30多塊彈片沒有取出仍在堅持工作時,被他的這種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稱贊他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91年,一代“槍炮大王”吳運鐸在北京病逝。如今,他的住所成了“吳運鐸紀念館”。
(摘自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鐵流·26》,有刪節(jié)。作者為原南京軍區(qū)司令部編研室研究員,作家)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