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英雄之城,這里有鐵道游擊隊、運河支隊,有以抱犢崮為中心的115師魯南抗日根據(jù)地,而鐵道游擊隊是棗莊非常耀眼的一張名片。
一、一面黨旗力證信仰固廉
在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中收藏一塊被鮮血染透了的暗紅色布卷,靜靜地述說著鐵道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為信仰而戰(zhàn)”的傳奇。洪振海生前一直在他右手腕上纏塊紅布,那是他的心愛之物,吃飯睡覺也纏著,只有洗臉時怕弄濕了,才小心翼翼地解下來。他妻子李桂貞問他那是什么,他神秘地回答:“這可是件寶貝,就是把俺的命搭上了俺也不能丟了它,它可是俺們的‘護身符’,俺們就是靠它才能打勝仗??!”直到黃埠莊激戰(zhàn)洪振海犧牲后,政委杜季偉才告訴李桂貞:“老洪的‘護身符’就是我們的黨旗,有了這面旗幟,有了黨的領(lǐng)導,我們鐵道大隊才能不斷打勝仗!老洪他早就希望入黨……我們根據(jù)他的申請和表現(xiàn),也出于對老洪的信任,將鐵道大隊這面唯一的黨旗交給他保管?!崩罟鹭懸贿吥ㄖ蹨I,一邊小心翼翼地輕撫著那塊被鮮血染透了的暗紅色布卷,鐮刀與斧頭的模樣仍清晰可見……
洪振海同志用鮮血和生命守護的黨旗,彰顯了他對黨的無限忠誠。他對自己要求很嚴苛,他犧牲后,留下的遺物:一雙布鞋、一雙白布襪子、兩件褂子。這就是“截布車”“打洋行”大隊長的全部財產(chǎn)。
二、一枚銀元彰顯奉公守廉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里有一枚特殊的銀元,是鐵道游擊隊第五任政委張鴻儀奉公守廉的歷史見證。
這枚特殊銀元的捐贈者來自一位叫鄭君倫的老人(圖1),他曾經(jīng)擔任張鴻儀的通訊員。1945年6月上旬,在龍山頭戰(zhàn)斗中,張鴻儀為掩護戰(zhàn)友撤退不幸身負重傷,隊員們將他抬至附近的果園。眼見張鴻儀流血過多、口渴難忍,鄭君倫考慮,如果喝水,血可能會流得快,就沒敢給政委弄水。鄭君倫看到附近梨樹上有沒熟的梨子,就央求說:“政委,別喝水了,青梨含水多,我摘個給你解解渴。”傷勢很重的張鴻儀喘息著卻斬釘截鐵:“這是群眾的財產(chǎn),不能動!”后來張鴻儀被送到魯南軍區(qū)醫(yī)院。軍區(qū)司令員張光中專門調(diào)撥兩支盤尼西林,并命令醫(yī)生盡全力搶救。當用完一支盤尼西林后,張鴻儀拒絕再次注射,堅持把另一支讓給其他的重傷病員。
彌留之際,他將身上唯一的一塊銀元交到通訊員鄭君倫手里,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小鄭啊,你跟隨我多年,我十分感激你。我沒什么能送給你的,這塊銀元就留給你做個念想吧。另外,我家里有個80多歲的老母親,無人照管。這些年我和哥哥一直在外,沒能對老人家盡孝,等我母親百年后,請你們幫忙,替我送母親最后一程,這是我唯一的心愿……”
張鴻儀不僅嚴于律己,治軍也很嚴。鐵道游擊隊住在呂溝村褚大娘家時,她家有一大囤花生,通訊員鄭君倫順手抓了把想嘗嘗,張鴻儀發(fā)現(xiàn)后讓小鄭放回去,并教育他:群眾的東西再多,也不能隨便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要時時刻刻銘記在心。
三、小屯整訓成就作風淬廉
成立初期,鐵道游擊隊長期在敵占區(qū)隱蔽分散活動,有些戰(zhàn)士紀律性不強,但卻能在短短幾年歷練為一支傳奇“飛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靠的是我們黨的思想理論的培養(yǎng)和作風改造。在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中陳列的一張會議桌,見證了80多年前的鐵道游擊隊隊員們開展整訓的場景(圖2)。
1940年,鐵道游擊隊隊伍逐漸發(fā)展壯大。為了克服隊員的不良習氣,政委杜季偉和大隊長洪振海商定將隊員分兩批集中到棗莊西南的小屯村進行整訓。杜季偉按八路軍的作風條例為鐵道隊制定了紀律和規(guī)范,但是起初效果并不太不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調(diào)查,杜季偉認識到,將管理正規(guī)部隊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來管理這支隊伍行不通,必須立足實際進行循序漸進的說服教育工作,且方法上要靈活多樣。
從這以后,杜季偉和隊員們打成一片,他和戰(zhàn)士們談心:“我們也是八路軍,是不穿軍裝的八路軍,我們肩上擔負著特殊而光榮的使命。沒有嚴明的紀律,萬一出了事,犧牲自己事小,完不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wù),我們有何臉面去見山里的老大哥呢?”這些血性漢子最怕人瞧不起,聽了杜季偉一席話,都表示一定要改掉自己身上的壞習慣。杜季偉就勢引導大家建立了“戒煙戒酒理事會”,隊伍面貌日漸改善。
除了平時教育和專題作風整訓外,游擊隊還注重向主力部隊學習我軍的優(yōu)良作風。在山區(qū)整訓的時候,鐵道游擊隊通過駐村鍛煉整頓作風。部隊每轉(zhuǎn)移到一個地方,游擊隊都學著山里部隊的樣子,給老百姓劈柴、挑水、抬土墊欄,臨走時把鋪草收拾好,院子掃干凈。每次轉(zhuǎn)移后,為監(jiān)督隊伍的群眾紀律,游擊隊還組織檢查組逐家檢查,看看地掃干凈了沒有,借的東西都還了沒有,有沒有打碎或損壞的東西,如果有,不僅要照價賠償,還要賠禮道歉。
四、魚水之情譜寫軍民融廉
鐵道游擊隊有一個“三不走”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住百姓家水缸不滿不走,院子掃不干凈不走,借的東西不還不走。在我們黨的領(lǐng)導下,鐵道游擊隊風雨鐵血,依靠群眾,與群眾患難與共,結(jié)下了濃濃的魚水深情。
鐵道游擊隊注重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更全力以赴保護群眾。為保護群眾,鐵道游擊隊先后有150多名戰(zhàn)士英勇犧牲。廣大群眾自發(fā)為鐵道游擊隊作掩護、遞情報,舍生忘死支持他們??箲?zhàn)時期,魯南地區(qū)“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婦女群體——土生土長在魯南大地上,不顧生死,為革命犧牲奉獻的“芳林嫂”。
“芳林嫂”的原型之一是黃學英。1938年3月,臨城淪陷,黃學英以賣油條為掩護成為我地下黨組織的情報員。平時,黃學英不動聲色就把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接到指示就冒險為游擊隊傳遞情報。她曾被日軍關(guān)在牢房里13天不給飯吃,把身上一件破襖的棉花掏出全部吃光,僅靠滲進牢房的一點雨水,頑強地活下來。另一位巾幗女杰劉桂清也是游擊隊的地下情報員,她將三個兒子送上戰(zhàn)場殺敵。全家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晝夜輪流在村口、路旁站崗放哨,而她全家人甘愿吃糠咽菜,也要節(jié)省糧食供給部隊和烈士家屬吃。
正是靠人民群眾的無私擁護和支持,鐵道游擊隊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鐵道游擊隊紀念館中,有不少當?shù)氐娜罕姲傩諡殍F道游擊隊支援捐贈的物品,比如手電筒、棉衣、斗笠等等,無不譜寫著隊員們和群眾的魚水之情。
五、一封家書訴說家風傳廉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里的一封家書(圖3)默默講述著動人的故事。這封家書的書寫人是鐵道游擊隊第二任大隊長劉金山,家書的收件人是劉金山的兒子。信中,劉金山意味深長地告誡子女,“無論在哪里,做人做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在廉潔自律上,不能打一點折扣!”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年,部隊要給劉金山大兒子提干,組織上征求他意見時,他堅決不同意。理由很簡單:大兒子沒挑過大糞、喂過馬,沒在部隊做過飯,缺乏鍛煉,必須全部補上這些“課”。孩子們聽在耳里,記在心里。從此,他的子女紛紛主動到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接受鍛煉,無一人托關(guān)系換好工作。
后來劉金山任蘇州軍分區(qū)司令員,兼任蘇州專區(qū)地委書記。任地委書記期間,有時候和縣委書記、縣長們一起開會,不少人讓他請客,劉金山總是在家炒兩個菜,再拿自家食材到食堂加工兩個菜,陪他們一起吃。每年地委招待費,他總是結(jié)余最多。下鄉(xiāng)檢查工作,劉金山不光自掏腰包如數(shù)交納伙食費,還爭著給司機和警衛(wèi)員墊付。
1996年,生命彌留之際,劉金山留下遺言,決定把骨灰安葬在薛城臨山。并叮囑家人一定要簡辦薄葬,今后無論什么時候去掃墓祭拜,一定輕車簡從,不打擾地方政府。至今,每年清明時節(jié),他的子女謹遵教誨,無一越雷池半步,為世人所敬佩。烽火歲月立戰(zhàn)功,和平年代留青名。新中國成立后,鐵道游擊隊的許多負責人像劉金山一樣居功不傲,清氣常存。
硝煙散去,精神永恒。鐵道游擊隊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我們不斷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作者單位:棗莊市嶧城區(qū)市場監(jiān)管綜合事務(wù)中心棗莊市公共就業(yè)和人才服務(w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