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古稱常山、真定。其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藝術(shù)寶庫”的美譽。為凸顯燕趙獨特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本刊將連續(xù)刊載介紹正定文物及保護(hù)的文章,以宣傳燕趙大地的歷史風(fēng)物遺存,服務(wù)河北大文化建設(shè)。
乾隆,史稱“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嗣位,在位六十年,數(shù)次出巡五臺、江浙等地。
正定古稱“真定”,北臨京師、南通九省,地處要沖,是清帝南巡或前往五臺山朝圣的必經(jīng)要邑。篤信佛教的乾隆皇帝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首次西巡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巡游結(jié)束,在長達(dá)46年的時間里7次駐蹕正定府、7次駕幸隆興寺、6次瞻謁廣惠寺、3次造訪崇因寺,正定境內(nèi)的隆興寺、崇因寺等重要的建筑遺存在這一時期均得到了有效保護(hù)。
一、隆興寺
隆興寺創(chuàng)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景龍元年(707年)奉敕改“龍興寺”。北宋初年宋太祖敕命于寺內(nèi)銅鑄大悲菩薩像(千手千眼觀音),蓋大悲寶閣,然后采用中軸線布局向南延伸擴建??滴跛氖辏?703年)龍興寺奉敕闔寺大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告竣??滴跛氖拍辏?710年)二月,康熙帝自五臺回鑾,幸龍興寺拈香禮佛,見修葺一新的龍興寺高閣聳立、寶相莊嚴(yán)、瑰麗壯觀,賜額“隆興寺”,正定隆興寺遂成為“海內(nèi)寶剎第一名區(qū)”。
隆興寺現(xiàn)存面積約82500平方米,最南端為琉璃照壁,依次向北為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轉(zhuǎn)輪藏、慈氏閣、康乾御碑亭、大悲閣等,主次分明,保存完整,是研究我國宋代早期寺院布局的典型實例。古建大師梁思成稱“京外名剎當(dāng)首推正定府龍(隆)興寺”。
隆興寺自建成后倍受歷代封建帝王皇室的青睞,多次賜金重修,賜經(jīng)卷、田畝、長明燈錢等永充供養(yǎng)。入清后,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多位帝后嬪妃臨隆興寺拈香禮佛,尤其是乾隆皇帝出巡時期曾七次駕臨,頒賜匾聯(lián),作詩紀(jì)勝,敕帑大修。在隆興寺現(xiàn)存宋代建筑轉(zhuǎn)輪藏、慈氏閣的背后和主殿大悲閣月臺前西側(cè)碑亭內(nèi)保存了三通乾隆御碑,鐫刻七篇碑文,所載內(nèi)容豐贍而翔實,均由乾隆皇帝御筆親書,乾隆時期對隆興寺的扶持及重視可見一斑。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出巡五臺山,十月初四回鑾時首次駕臨隆興寺,瞻禮大悲菩薩。“大悲菩薩”即主殿大悲閣內(nèi)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鑄造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歷經(jīng)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兩任皇帝,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鑄成?,F(xiàn)立于主殿大悲閣東側(cè)的宋端拱二年(989年)《大宋重修鑄鎮(zhèn)州龍興寺大悲像并閣碑銘并序》一碑中記“青蓮為目,天花飾躬。四十二臂,金色瞳朧。七十三尺,寶相穹隆。仰之彌高,瞻之益恭”?!豆懦I娇ば轮尽分杏洝按蠓穑珵殂~鑄,身高七丈三尺,立于銅蓮花中……據(jù)云:佛頂可置八仙桌全席,耳中可立一人,手托項掛念珠,乃大如碗口之檀香木者,身披袈裟,奕奕如生。清光緒末年,破獲在佛頂設(shè)爐煉制偽銅幣要犯二人,可想見其大也”。
乾隆皇帝首次出巡便對大悲閣以及閣內(nèi)大悲菩薩像垂青有加,現(xiàn)位于北海公園西北隅的闡福寺是乾隆為母祝壽而建造。《蒙藏佛教史》記:“闡福寺,乾隆十一年改建……入寺門為天王殿,殿再后為大佛殿,規(guī)制仿正定隆興寺”。
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幸河南,九月初九過正定,御書《題隆興寺畫壁》:“前度權(quán)城臨小春,佛香高閣參金身……信宿駐蹕促歸轡,未及遍覽庵羅園。茲來秋日多清暇,乃得一一探其源。調(diào)御丈夫固拔萃,前廡畫壁尤絕倫……”詩中第一句系指乾隆皇帝十一年(1746年)小春(冬十月)第一次駕臨隆興寺,于“佛香高閣(大悲閣)”瞻禮大悲菩薩,在正定隆興寺行宮駐蹕兩夜,因急促返京,故“未及遍覽庵羅園”。而此次出巡河南,則“茲來秋日多清暇,乃得一一探其源”?!扒皬T畫壁”指位于大悲閣南端的摩尼殿壁畫。乾隆皇帝不僅稱贊身軀偉岸的大悲菩薩“出類拔萃”,同時亦對摩尼殿栩栩如生、精妙絕倫的壁畫贊賞有加,并《題隆興寺畫壁》,收錄于《乾隆御制詩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隆興寺自康熙時期重修后已近70年,寺內(nèi)建筑、佛像又顯陳舊,地方大吏屢請重修,乾隆皇帝遂下旨于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興工,共修繕殿閣四百余間,重裝、重塑佛像千余尊。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隆興寺敕修工程告竣,繪圖呈上,因天王殿偏離中軸線,乾隆皇帝“復(fù)命繩而直之”。今隆興寺天王殿前高大的琉璃照壁與石橋均系這一時期的建筑遺存,天王殿檐下補間小斗栱亦是“清代匠人重修時蛇足的增加(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diào)查紀(jì)略》)”。乾隆御書《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立于大悲閣月臺前西側(cè)碑亭內(nèi)(圖1)。
此次重修距今240余年,細(xì)致而具體,對于隆興寺的整體保護(hù)與發(fā)展尤為重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乾隆幸五臺,過正定,御書《正定行宮三疊舊作韻》:“行館駐春夕,流光閱廿年。去來真幻跡,今昔假因緣。風(fēng)過松陰舞,月留竹影憐。特茲行慶贊,惜不共班禪。(本擬班禪回衛(wèi)藏時順途至隆興寺行慶贊禮,今福緣不果,為之悵惜)!”該詩的歷史背景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八月十三系乾隆帝七旬壽辰,六世班禪受邀于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趕到熱河避暑山莊祝釐。此時正定隆興寺敕修工程即將告竣,擬次年班禪回藏時順途至隆興寺行工竣慶贊禮,然而六世班禪卻突患天花,于十一月初二在北京西黃寺圓寂。從詩中“特茲行慶贊,惜不共班禪”不難看出,雖然事隔數(shù)月,但乾隆皇帝對于此事仍是念念不忘,內(nèi)心亦是無比惆悵。
乾隆皇帝自公元1746年首次西巡至1792年結(jié)束,先后7次駕臨隆興寺,或拈香禮佛,或敕帑重修,或恩賜牌匾??傊?,對于隆興寺的推崇與關(guān)注奠定了正定隆興寺在中國佛教寺院的重要地位。
二、崇因寺
崇因寺,全稱“護(hù)國崇因寺”,位于正定城內(nèi)鎮(zhèn)州北街?!墩h志》(清光緒版)記:“崇因寺,明萬歷丁未僧無疑募建”。崇因寺與隆興寺一樣,同為皇家敕修名寺。2018年2月14日,崇因寺明代藏經(jīng)樓晉升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明代,皇帝、皇太后、太監(jiān)、士庶建寺造廟成風(fēng),明帝建寺最多者首推神宗。其母慈圣皇太后極篤信佛教,京師內(nèi)外,多置梵剎,如慈壽寺、慈恩寺等。正定崇因寺亦是由明神宗朱翊鈞及其生母敕金修建,恩賜大藏經(jīng)678函、御制銅鑄毗盧佛安于寺中。崇因寺由此聲名大噪,成為一處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崇因寺毗盧殿內(nèi)所供毗盧佛像高6.42米,由三層蓮座與三層面向四方的毗盧佛摞置而成,大小佛像共計1072尊。三層蓮座小佛的數(shù)量分別是616、240、144,共1000尊,與三層四面佛形成佛教“千佛繞毗盧”的格局。
該佛像采用“失蠟法”鑄造。失蠟法是明代金銅佛教造像的主要鑄造工藝,而且相當(dāng)成熟,造型復(fù)雜或要求高的佛造像均用失蠟法鑄造。這尊御制的銅質(zhì)毗盧佛構(gòu)思巧妙、造型獨特、工藝精良,被著名古建專家祁英濤先生譽為“國內(nèi)同類造像中最精美的一座,是明代藝術(shù)的珍品”。1959年,毗盧殿及殿內(nèi)毗盧佛像一并遷至隆興寺保護(hù)。
乾隆皇帝與崇因寺的淵源始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一,乾隆攜三世章嘉國師幸隆興寺,舉行重修工竣慶贊,瞻禮之暇初訪崇因寺,見崇因寺“禪宇荒蕪,經(jīng)幢就圮,爰發(fā)帑命吏重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春敕帑銀三萬兩興工修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二月工程全部修葺完成。毗盧佛下方的石質(zhì)束腰須彌座即為此次重修時增加,南北束腰處正中飾“五福捧壽”,此吉祥紋樣為清代盛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復(fù)幸崇因寺,目睹修葺一新的寺院莊嚴(yán)規(guī)整,遂御書《重修正定崇因寺碑記》“……毗盧寶幢、須彌石座體相莊嚴(yán),一一涌現(xiàn),壞者成之,故者新之……”;作《丙午春月詣崇因寺作》七言詩;恩賜“敕修崇因寺、天王殿、毗盧佛殿、觀音閣”等八方御匾懸嵌于牌樓及殿閣之上?,F(xiàn)僅存“毗盧佛殿”“敕修崇因寺”兩方。(2023年8月,因鎮(zhèn)州北街供熱管道施工改造時,在崇因寺東墻外發(fā)現(xiàn)了“漢南粵王趙佗故里”碑,筆者在現(xiàn)場走訪時有居民反映在附近馬路下面很有(下轉(zhuǎn)28頁)(上接17頁)可能還埋有原崇因寺石匾。)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乾隆皇帝六巡五臺,回鑾駐蹕正定,四月初七日三訪崇因寺,題《壬子孟夏崇因寺作》。
乾隆時期對崇因寺的敕修和垂顧,使得崇因寺聲名遠(yuǎn)播,僧徒云集,至清末仍保持著北方佛教名寺的地位,寺內(nèi)重要文物遺存也于此時得到了有效保護(hù)。
三、廣惠寺
廣惠寺系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廣惠寺”寺名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敕賜。鼎盛時期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前殿、華塔和地藏殿等。然時移事遷,現(xiàn)寺內(nèi)僅存華塔。主塔高33.35米,平面為八角形,四隅附以四“子塔”與之相依。塔身最上層塑刻獅、象、菩薩、力士等佛教形象,五彩繽紛,雕飾華美,富于變化,遠(yuǎn)遠(yuǎn)望去猶如巨大花束,故又俗稱“花塔”。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調(diào)查紀(jì)略》中稱廣惠寺華塔為“海內(nèi)孤例”;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贊譽廣惠寺華塔“造型最為奇特、裝飾最為富麗”。1961年華塔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圖3)。
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五年(1750年)、二十六年(1761年)、四十六年(1781年)、五十一年(1786年)、五十七年(1792年)六次瞻幸廣惠寺,三次登塔,賦《登真定廣惠寺多寶塔》《登廣惠寺塔》《瞻廣惠寺塔》等詩六首。留下“廣惠花塔由來稱,亭亭杰豎玲瓏仍”“別致從奇花塔稱,廡廊那泥十三層”“帶形滹水半灣合,畫景恒山一坐開”等盛贊華塔的詩句。
從乾隆頻繁臨幸廣惠寺分析可知,該寺應(yīng)緊臨其巡幸蹕路。廣惠寺華塔形制特殊,雕飾繁縟,為塔之上品。從存世的御詩當(dāng)中不難看出,乾隆對廣惠寺華塔這一佛教遺存頗為尊崇與青睞!
在整個乾隆時期,正定府一直與清皇室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乾隆皇帝七次駕臨正定,其境內(nèi)的隆興寺、崇因寺、廣惠寺等重要佛寺遺存在當(dāng)時得到了有效保護(hù),對正定佛教建筑思想的傳播與發(fā)展也有著深遠(yuǎn)的影響。
參考文獻(xiàn):
[1]《乾隆御制詩集》
[2]釋妙舟《蒙藏佛教史》
[3]《大宋重修鑄鎮(zhèn)州龍興寺大悲像并閣碑銘并序》,位于大悲閣月臺東側(cè)
[4]于華峰《古常山郡新志》
[5]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diào)查紀(jì)略》
[6]《祁英濤古建論文集》
[7]黎倩,小談“五福捧壽”紋樣
[8]冀瑞,山西博物院館藏明代金銅佛教造像初步研究
作者單位:正定縣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