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設計學中有一個實驗:實驗人員要求一批大學生在空腹狀態(tài)下進入實驗室,隨后,研究人員帶來了兩只大碗,一只碗里放著誘人的巧克力和餅干,另一只碗里則放著一堆胡蘿卜。有一半的受試者被分到了幾塊巧克力和餅干,而不用吃胡蘿卜;相反,另一半受試者被要求只能吃胡蘿卜,不能吃巧克力和餅干。
我們可以想象,只能吃胡蘿卜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面對著巧克力和餅干的誘惑肯定備受煎熬,而吃了巧克力和餅干的受試者,顯然不需要克服吃胡蘿卜的誘惑。
緊接著,這兩組受試者被帶到另一個房間去完成“智力測試”,他們需要一筆畫出復雜的幾何圖形,且線條不能重復,筆尖也不能離開紙面。研究人員給他們發(fā)了很多張草稿紙,讓他們盡可能去測試。
你可能已經(jīng)看出來了,這并不是一個檢查智力的實驗,而是一個檢驗耐性的測試。
研究人員只是想看看,哪邊的人能堅持得更久,哪邊的人更容易心灰意冷。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那組吃了巧克力和餅干的、沒受誘惑的受試者,在解題時平均花了19分鐘,認認真真地嘗試了34種方法,而相比之下,吃胡蘿卜的、之前盡力抵抗誘惑的受試者明顯缺乏耐性,花了8分鐘就放棄了,而且只嘗試了19種方法。
為什么只吃胡蘿卜的同學這么快就放棄了,這么快就失去了耐性?
科學家的解釋出乎意料,答案是他們用盡了vFnMKfqEhDp80Sq8HtiimA==精力。
因為他們之前就調(diào)動了自己的精力,去克服巧克力和餅干的誘惑,到了智力測試環(huán)節(jié),他們已經(jīng)耗盡了精力,沒辦法再有足夠的能量來支撐自己堅持下去。
所以,精力就像電池,是有一定存量的,沒辦法無限消耗,而電量從非常充裕到漸漸不足,就是我們耗費精力的過程。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天生擁有的“電池”都是健康的,電量是充足的,正常情況下也足以應付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問題是,為什么很多人會時常感覺自己精力不足、疲倦不堪呢?
原因就在于,很多時候我們“電池”的電量都被無謂地虛耗了,那些緊張感、疲憊感等也都是因為精力被無謂虛耗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
這一點不難理解,我們每天做的任何一個動作、一件事都會消耗“電池”的電量,但關鍵問題是,每個人每天都有一堆工作和家庭事務需要去面對和處理,這種同時存在很多待辦事項和壓力的狀態(tài),就會造成我們思慮過載,就像電腦一開機,就必須加載一堆自動啟動的程序一樣。
更糟糕的是,這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和負擔,讓我們身心疲憊、情緒消沉,學習和工作效率都會降低,讓我們做事時精力衰退,有心無力。
可以想一想,當我們的手機電量還有80%的時候,我們是松弛的、不慌亂的,但當手機電量只剩下20%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開始焦慮,心里會懸著一根線,想辦法趕緊充電。而如果有一部能超長待機的手機,一整天都不用充電,那我們很可能一整天都能告別焦慮,保持松弛??梢?,不僅手機電池是這樣,人體的電池也一樣。
所謂的精力管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電池”虛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