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9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伊萊恩·阿倫首次提出“高敏感者”的概念,到近些年心理學領域?qū)η榫w敏感、內(nèi)向性及其他相關主題的研究激增,還有主流媒體的普及,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了“高敏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個性特質(zhì)。它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基因遺傳,與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也有分不開的關系??偠灾?,這不是一種可以選擇去克服或者消除的特質(zhì),一個高敏感者天然在大腦層面,就會比其他人更加深入地處理信息,包括感官輸入、情感輸入和想法構思;對高敏感者進行腦部掃描,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島葉(負責感受和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區(qū)域)比其他人更為活躍。
我得知自己是高敏感者,已經(jīng)是2021年年初。因這種特質(zhì)而自我肯定、被人欣賞,差不多就在25歲以后了。過去的許多年,我只知自己深受知覺敏感、情緒波動且強烈,而帶來的種種困擾。
知覺上的敏感傾向因人而異,比如明亮的光線只會在將入睡時對我產(chǎn)生影響,其他時候則不會;我在觸覺上的敏感度也不算高,只是會在收到新衣服后的第一時間,挑掉衣領上的水洗嘜,那玩意兒實在令人刺癢難耐。而任何時刻,我對聲音的耐受度都很低,離了耳塞就睡不了覺;在電影院、高鐵、飛機等密閉的公共場合,或大或小的動靜都會令我心煩意亂。
對于氣味,我有接近病理性的嗅覺過敏,嚴重的時候會出現(xiàn)軀體癥狀。復雜或強烈的氣味,都會使我昏眩、作嘔,和暈車的癥狀相似,但要難受百倍。我無法和人過近距離地交談,會聞到對方可能濁重的口氣;極少逛商場,因為里面香薰的味道會讓我有窒息的感覺;曾經(jīng)因為對面同事的雙腳臭不可聞,和公司申請轉到了另一個部門。最難承受的是出租車內(nèi)渾濁的氣味——借用一句麥考夫·福爾摩斯的臺詞:“天堂不過是輕信和膽小之人的幻想,我可以給你地圖,索引地獄的所在?!庇械能嚦3G謇?,氣味能淡一點兒;有的一開車門,刺鼻的香水味便排山倒海般地撲過來;有的在車內(nèi)能同時聞到厚重的皮革和織物氣味、司機吸過煙和嚼檳榔的氣味、掉落的食物殘渣混雜甚至發(fā)霉的氣味、人身上油脂分泌出來的氣味……
在無數(shù)次這樣的對比下,會覺得自己真是個麻煩的家伙啊,感官嬌弱,如同沒有外殼保護的軟體動物。身體上的知覺敏感固然使我不勝其煩,但社交上的焦慮和過度內(nèi)省,才是更為消耗我的存在。
我會下意識地在乎別人的感受。無論什么場合,都會不自覺地“讀空氣”。現(xiàn)場還好,讀屏幕里的空氣難度就高很多,以前只是講人心隔肚皮,現(xiàn)在連情緒也隔著一層屏幕了。發(fā)微信時,“哈”字一次大于或等于四個。表情包的選用也謹慎,首選“笑哭”和“捂臉哭”;句子長帶一個,句子短帶兩個。在不顯得花里胡哨的情況下,盡量多地使用“——”。會在看到消息的第一時間回復別人,但如果別人隔了很久還沒有回復自己,就會擔心是不是說錯了話冒犯到對方。
我會很容易產(chǎn)生負擔,比如手機響起時沒能及時去接,等對方掛斷后再打回去,這樣微小的事件也會令我感到負疚。而困擾我最長時間,也是程度最深的一點,是我總在回避沖突。這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性格,對本人來說,其實是比較危險的。學生時代,我遭遇校園霸凌,被高年級的學生扇耳光,沒有還手,也不敢告訴家人。
我總是把憤怒放在心里,而不是選擇發(fā)泄出去,卻每每在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以后,反復用同一個句式質(zhì)問自己:“為什么不……”為什么不還手?為什么不用力踩他一腳?為什么永遠學不會還擊?
既然難以做到接納這樣的自己,就只好鼓起勇氣,試著慢慢改變。我決心下次遇到類似的狀況,不管能不能吵贏,先把心里想說的話說出來,無論是否正確,幫親不幫理——不要站在道理那一邊,先站在自己這一邊,即使是跌了一跤,也不是自己走路不小心,始作俑者是萬有引力??傊恳淮味家壬弦淮?,更“囂張”一點。
類似的狀況很快就出現(xiàn)了。上個月去看電影,住的地方離電影院有三公里多的路程,不方便搭公交車和地鐵,只好打車??赐昊厝サ穆飞?,一上車,司機就抱怨我沒有走到紅綠燈前面的路口去打車。我說:“城市這么大,路繞來繞去的,我也不知道坐車回家要走哪條路呀?!彼致裨?,“回家的路都不知道,那我也沒什么話說”,接著便一聲長一聲短地高聲嘆氣。我勸他,“你能不能不要再嘆氣了”,他找補說是在心疼我因為堵車而多出的打車費。我直言:“你只是因為自己堵在路上,心情不好,所以要拿我出氣?!彼K于閉上了嘴。
正是這次與人正面沖突的經(jīng)歷,讓我看到了自己是可以改變的,讓我看到了生命的裂縫也能在成長的過程中修補。不過,認識并接納這貫穿生命始終的裂縫,是更為重要的前提。
25歲以后,我已經(jīng)不再覺得天生敏感是一種“原罪”。以前我認為“敏感和表達,是檸檬和檸檬水的關系”?,F(xiàn)在我認為,表達之于生活,更像是鹽與食材的關系。鹽存在于自然,海水中、植物里;鹽也在我們的身體里面,從我們的血液中、眼淚里都能得到。鹽于食材,可以提鮮,更能保鮮,用它腌制蔬菜和肉類,是囤積食物的古老方法?!磉_來源于生活的刺激,卻能反過來對生活做出解釋,正是敏感使之別具一格。
我通過閱讀和寫作進行療愈。有幸讀到一首詩,被它陡峭的開頭所打動,便覺口舌松軟;文字搖撼著我的生命,如同風搖撼著大樹,令它的枝條松軟。我曾在北京生活,現(xiàn)居廣州,這兩座城市對于寫作只是背景布的不同,環(huán)境風物,譬如在北京寫街景會寫月季和槐樹,在廣州則是簕杜鵑和榕樹。從槐樹下經(jīng)過要很小心,有“吊死鬼”,即槐尺蠖的綠色幼蟲,而榕樹紛雜的根須總令我聯(lián)想到《倩女幽魂》里的樹妖姥姥。
“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作為高敏感的人,我不用祈禱,生而擁有。盡管這顆透明的心靈,一粒灰塵都使它不安疲累;盡管這雙眼睛,一根頭發(fā)絲都能令它傷痛淚流,但也正是它們,給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安慰。只是,如果可以選的話,我還是更愿意做一個鈍感的人,免去種種具體麻煩和意識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