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面裙形制演變對當代服飾設計的啟示研究通過文獻梳理和分析,對馬面裙的形制來源進行探究,分析其形式要素的特征,并采用比較研究方法對明清時期馬面裙形制演變的過程進行進一步的剖析。馬面裙的形制起源及變化主要受到生活需求、禮制規(guī)范和審美傾向三個方面的影響。探尋馬面裙形制起源和變化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為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當代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而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當代復興與應用必須充分考慮文化氛圍、價值取向、審美傾向和使用需求,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關鍵詞:馬面裙;形制;演變過程;當代服飾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中式婚禮服飾的跨文化元素設計研究”(2020SJA-4-8)研究成果。
服飾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服飾的演變往往體現(xiàn)出一個國家、地區(qū)生產(chǎn)能力、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社會風尚和審美傾向的變化。對本民族傳統(tǒng)服飾進行溯源,在把握其形制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是重塑文化認同和構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代設計研究者和實踐者面臨的重要課題。馬面裙是極具中華傳統(tǒng)特色的女性服飾之一,盡管在二十世紀20年代左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在國風盛行的今天,其獨特的造型結構特征、富于層次感的視覺形式受到女性的喜愛。2022年知名服裝品牌迪奧(Dior)發(fā)布的早秋系列第六套新品中長半身裙因采用了馬面裙的基本形,將馬面裙推向了時尚關注的焦點,從一個側(cè)面凸顯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對當代服裝設計的影響。因此,本文將研究馬面裙的形式演變,及其在當代復興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為服裝設計師及研究者提供一種中國傳統(tǒng)服飾當代創(chuàng)新的思路。
一、馬面裙的形制來源
馬面裙,也稱“馬面褶裙”,是盛行于明清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服裝。馬面裙的形制來源目前尚存在爭議,目前在學術界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馬面裙來源于宋代的旋裙?!端问贰肪矶偎氖读袀鞯谖濉酚涊d:“旋裙重疊,以多為勝。”[1]旋裙是宋代婦女為了方便騎驢而穿著的裙裝,其特點是前后兩片相等大小的裙裾在兩側(cè)部分重疊縫合到裙腰上,兩側(cè)開衩,便于穿著者騎乘。宋代文學家江休復在其《江鄰幾雜志》中記載司馬光說:“婦人不服寬袴與襜,制旋裙,必前后開勝,以便乘驢,其風開於都下妓女,而士人家反慕效之,曾不知羞恥如此。”旋裙布片上部與裙頭縫合而下擺不縫合,因此在行走、勞作、騎乘時腿部不受限制,具有便利性。旋裙是較為典型的兩片裙結構,與馬面裙結構原理相似,因此被認為是馬面裙形制的來源。
另有研究者認為馬面裙來源于契丹人的缺胯袍,其直接證據(jù)來源于河北宣化下八里遼張世古的墓葬壁畫(如圖1)。在壁畫中,可以看到奉茶的女性身著缺胯裙的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契丹人袍服與中原漢族所穿的缺胯衫有所不同,契丹人的缺胯袍不在兩側(cè)開衩,也不是無縫的直喇叭筒,而是在臀部開衩。開衩的兩片以紐扣固定在一起,便于在騎馬時解開扣子??梢钥吹?,墓葬壁畫中的缺胯裙并非契丹人傳統(tǒng)袍服的樣式,而更多的是呈現(xiàn)漢族傳統(tǒng)缺胯裙的樣式。宋遼時期,漢人與契丹人有著較為廣泛的接觸與交流,由于宋人文明典范較為成熟,契丹人服飾受到宋人服飾影響的可能性較大,因此馬面裙來源于契丹人缺胯服的可能性較小。
此外,還有研究者認為,馬面裙的名稱與造型特征來源于中國古代城墻用于進行軍事防御的馬面(如圖2),馬面是探出城墻的一個矩形墩臺結構,因其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2]。馬面裙的前片也是居中的狹長造型,因此有學者推斷古人可能以二者形似,故將這種裙型稱為馬面裙。
二、馬面裙的形式要素
“裙”這種服裝形式在全世界范圍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埃及時期人們就開始將布料圍繞在身上,或縫制成簡單的筒形,成為裙子的雛形。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制為“上衣下裳”,而“裳”即是裙,馬面裙就屬于較為典型的漢服樣式。在形式要素方面,馬面裙具有鮮明的特征,以下將分別從結構、廓形、裝飾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結構特征
中國漢民族傳統(tǒng)的裙結構總體上是圍合式的,國內(nèi)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裙實物——湖北江陵馬山一號墓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深黃絹單裙(馬山N17-3)是典型的代表,裙體用多幅布料縫合一體,穿著時用腰部穿繩圍合起來[3](如圖3)。馬面裙的基本結構沿襲了圍合式結構,裙身前后共有四個裙門,裙門之間以裙褶相連,裙門與裙褶的上部與腰部布片縫合,下端不縫合,穿著時腰部圍合。由于裙褶結構有較好的伸縮性,因此穿著者在行走、勞作時不會被裙子限制自身動作。從目前出土的文物及現(xiàn)有的服裝款式來看,馬面裙在穿著時并不限制圍合的方向,在歷史上有爭議的“左衽”“右衽”問題基本上對馬面裙的圍合方式影響并不明顯。這可能是由于馬面裙通常被上衣遮蓋住裙腰,圍合后的裙體左右較為對稱,因此不易被人注意到。
(二)造型特征
馬面裙的字面含義基本概括了其造型的基本特征。裙門通常采用橫短豎長的矩形造型,與城墻馬面形似。對出土實物及現(xiàn)存文物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馬面裙裙長通常在70~95CM之間,裙腰長度通常在58~150CM之間。裙體展開時,外輪廓呈扇形,橫豎長度比例通常在1∶1.9~1∶2.3之間;裙體圍合時,廓形呈正梯形,橫豎長度比例通常在1∶1.6~1∶2.8之間。在內(nèi)部造型方面,馬面部分線條較為簡單,裙褶通常為左右對稱,褶裥的寬度通常根據(jù)裙身幅面寬度、穿著者的體型及款式審美需求確定??傮w而言,馬面裙的造型以均勻?qū)ΨQ為主要特征,造型元素以直線為主,線條間有明顯且規(guī)律的疏密變化,整體沒有復雜的立體曲面元素。
(三)面料特征
由于結構造型對成型工藝沒有特殊的要求,馬面裙在面料選用方面沒有過多的限制,所選用的面料取決于其所在年代的紡織技術、衣冠制度、時尚流行以及穿著者的個人傾向。如牛犁教授在對明末江南地區(qū)士族墓出土馬面裙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綢、緞、綾、羅、絹、紗、棉這七種面料是明末馬面裙常用的面料,體現(xiàn)了當時穿著者的身份和經(jīng)濟實力[4]。值得注意的是,馬面裙在面料的選用上較為充分地考慮到穿著者的舒適度、便捷度以及制作的成本等要素。如馬面裙的裙身多采用較為光滑綢、緞、錦等貴重面料,在內(nèi)襯常采用棉布,這樣使貴重材料盡可能使用在視覺效果明顯的外部,而裙內(nèi)的棉布澤能保持較好的舒適度。馬面裙的裙頭部分通常采用棉布和麻布,這是考慮到在穿著時裙腰處與軀干發(fā)生直接的接觸,需要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和耐磨性。
(四)裝飾特征
馬面裙的裝飾以刺繡和機織紋樣為主。在裝飾元素的選擇方面,云紋、如意紋、植物花卉紋樣、瑞獸紋樣及飛鳥紋樣是馬面裙較常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其中通常以云紋、如意紋為邊緣化裝飾要素,以花卉、瑞獸、飛鳥等為中心裝飾要素。由于馬面裙是為女性設計的服飾,通常瑞獸紋樣要少于花卉和飛鳥紋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時期有較為嚴格的衣著等級制度,使用超出自身等級的服裝紋飾屬于僭越行為,但該制度在女性服飾方面的限制較為松散,因此在現(xiàn)存的明代馬面裙上有僭越使用皇室鳳紋的情況。在裝飾元素的分布方面,馬面裙的紋樣主要出現(xiàn)在馬面形裙門上,并主要以左右對稱的方式進行裝飾,在裙褶上常以稀疏的點狀裝飾或無裝飾為主,總體呈現(xiàn)明顯的主次關系和疏密對比效果。另外,馬面裙的主要裝飾元素較多出現(xiàn)在裙擺偏下的位置,這是由于古代女子通常會用上衣下擺覆蓋住裙腰部分,因此在裙擺中上部進行裝飾就顯得較為多余和浪費了。
三、馬面裙的形成歸因及形制演變分析
馬面裙的形成及其形制變化受到社會生活形態(tài)、文化特征、審美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其進行歸因分析有助于設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厘清傳統(tǒng)服飾發(fā)展的脈絡,并為傳統(tǒng)服飾的當代傳承和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
(一)馬面裙的形成歸因
1.馬面裙的形成是女性廣泛參與到社會活動的結果。中國先秦時期男性穿著的深衣是不開衩的,其形式莊重典雅,但不便于騎射和勞作,北朝時期少數(shù)民族大規(guī)模向中原地區(qū)遷徙,其穿著的開衩袍服具有較好的便利性,因此較能滿足勞動人民的日常勞作需求,兩側(cè)開衩的袍服逐漸普及,成為男性主要的日常服裝[5]。對于中國傳統(tǒng)女性服裝而言,形制的變化也同樣受到日常生活勞作需求的影響。由于女性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與勞動中,著裝的功能性要求逐漸增多,因此吸收了男性開衩袍服的結構特征。在前文關于馬面裙起源的分析中,學界較多認可“旋裙”起源說,而旋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采用兩側(cè)開衩的方式增大了腿部活動的范圍,使女性便于騎乘,從一個側(cè)面佐證了馬面裙的形成是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結果這一推斷。
2.禮制的規(guī)訓促成了馬面裙獨特的結構。馬面裙的開衩與男性袍服開衩有著明顯的不同。由于傳統(tǒng)禮制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男女大防”是不可逾越的規(guī)范,對于女性來說,身體、容貌、穿著美的最終決定權不在她們手中。作為被凝視的對象,她們要遵從男性的一系列制度、習俗甚至那些無法言明的潛在習慣[6]。中國古代女性固然比男性更加注意減少肢體的裸露,而服裝開衩結構帶來的生活和勞作上的便利也令人無法舍棄。因此,在采取缺胯袍的結構基礎上,使用馬面褶將前后片連接起來,既保證了裙裝的活動便利性,也盡可能地減少了腿部的裸露,兼顧了實用與禮制的雙重需求。
3.中國傳統(tǒng)審美取向影響了馬面裙的形式美感。居中對稱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古代建筑、器物、圖案等方面都有所表現(xiàn):一方面,中軸線是人造物41a513cb9d3c460748eb511d5059eff5a14d7cdbd98b82e5a678678057870ce1取得對稱美的重要基準;另一方面,中軸線也是人造物的視覺中心,承擔著裝飾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tǒng)服飾自古就重視中軸線的裝飾感,特別是在宮廷禮服上有鮮明地體現(xiàn),如天子的冕服通常為深衣,在腰部自后向前束系大帶,多余的部分垂下稱為“紳”,居中對稱覆蓋在裳前,形式上端凝莊重,女性貴族的服飾也有此類特征。馬面裙的前片居中對稱,具有較強的儀式感。同時由于馬面具有一定的幅寬,適宜進行織繡等裝飾,并與左右兩側(cè)的馬面褶形成明顯的疏密對比,既有居中對稱的莊重感,也不乏韻律感,既滿足了女性對美的追求,也滿足穿著者對便捷的需要,實現(xiàn)了儀式感與日常穿著需求的有機融合。
(二)馬面裙形制演變
明清兩代是馬面裙的主要流行時期,從形式要素的角度來看,馬面裙的明顯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結構和裝飾兩方面。
在結構方面,明代馬面裙基本為兩片馬面交疊、正面軸對稱結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的馬面裙主要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尺寸及褶裥數(shù)量的不同,總體上在平穩(wěn)中求變化,形態(tài)平穩(wěn)、細節(jié)豐富,在對稱中求得統(tǒng)一[7]。明代中后期,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官方制度的松弛,馬面裙的結構逐漸開始向繁復發(fā)展。清代馬面裙出現(xiàn)了更為復雜的結構,裙腰由單條變?yōu)閮山厥饺寡?,更為貼合人體曲度。褶裥變得更加細密,數(shù)量也大大增加,并衍生出側(cè)裥式、襕干式、鳳尾式等形制類別[8]。以鳳尾群為例,其前后馬面和兩側(cè)裙褶不再連成一整片,而是由細長且末端帶尖角的彩色布條直接連綴到裙腰處,后由于布條間的空隙較大,難以遮蔽身體,因此改為將彩色布條圍系在馬面裙外,與內(nèi)部的裙身形成上下兩層覆蓋的結構,視覺層次感極為繁復。
在裝飾方面,明代初期的馬面裙較為簡潔,自中后期始社會各階層的馬面裙較多效仿宮廷的裝飾,裝飾的紋樣多有僭越,同時較多采用織金、妝花等工藝在綢緞等面料上進行大面積的低對比度底紋裝飾,顯示出當時淡雅自然的審美傾向和高超的織造技術。清代的馬面裙在裝飾上追求華貴富麗的格調(diào)[9],在裙門、裙褶、裙襕等處往往采用繡工制作繁復的裝飾紋樣,在一些裙型上會使用深色綢條作為裝飾,將布幅分隔為有序均勻的長條,由于形似闌干,因此這類馬面裙被稱為“襕干式”。從總體上來看,清代馬面裙的裝飾更加傾向于明艷的色彩對比和明顯的疏密對比,裝飾元素的數(shù)量也明顯多于明代,這主要是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主流審美傾向影響。
四、馬面裙形式元素的當代發(fā)展及應用
受西風東漸的影響,馬面裙在民國時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乏人問津。直至20世紀末,隨著漢服文化的興起,馬面裙開始重新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影視劇、游戲動漫乃至婚禮慶典和街頭時尚中,馬面裙已經(jīng)成為獨具文化符號特點的視覺焦點。例如,1981年初,黛安娜在被宣布成為王室新娘時就穿著了紅色綢面刺繡馬面裙作為與英王室成員見面的禮服(如圖4);1998年,迪奧(Dior)秋冬高定秀場上,由John Galliano設計的連身裙(如圖5)則是在馬面裙的形式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
目前馬面裙已經(jīng)主要分化為兩種形式:圍穿式和套穿式。傳統(tǒng)的馬面裙無論其細節(jié)形式如何,都采用圍穿的方式,裙腰處是開放式結構,穿著時將裙腰沿身體纏繞包裹起來,然后用布帶系起固定。由于結構特點,圍穿式的馬面裙對穿著者腰圍的要求并不苛刻,但穿著的過程較為繁瑣,并不適合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要求。套穿式的馬面裙是在現(xiàn)代裙型基礎上采用了馬面結構的產(chǎn)物,其具有馬面、裙褶等基本特征,但在裙腰處采用了封閉圍合的結構,穿著時需要先將兩腿套入裙腰、裙身,然后用拉鏈閉合裙腰進行固定。由于套穿式的裙裝無法調(diào)節(jié)裙腰長度,因此對穿著者的腰圍有一定的要求,但穿著較為簡便,更加適合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
在漢服領域,套穿式的馬面裙受到了一些非議,其主要原因是套穿改變了馬面裙圍穿的基本形式,持此觀點者認為套穿馬面裙僅僅是借用了馬面裙的外觀形式特點,失去了馬面裙的內(nèi)在結構特點,不能稱之為馬面裙。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服飾形式都是人們在其所處時代環(huán)境下的選擇,就馬面裙而言,其本身也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在穿著的便利性、審美的時代性之間取得動態(tài)的平衡,簡約、繁瑣并不是一成不變,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隨勢而變,才使得馬面裙能夠適應不同時代女性的穿著需求和審美訴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谶@一現(xiàn)實,反觀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傳統(tǒng)文化復興現(xiàn)象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服飾形式的再現(xiàn)并不單純是設計師主觀創(chuàng)作意愿的結果,是受到文化氛圍、價值取向、審美意向和使用需求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產(chǎn)物,傳統(tǒng)形式要素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并非簡單的借用和堆砌,而是要植根于當代生活的土壤,與時代相契合的再創(chuàng)造與新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將死去的文化遺產(chǎn)變成鮮活的傳統(tǒng)。
五、結語
馬面裙的起源、發(fā)展與復興承載著漢民族服飾演變的歷史,通過對其進行研究,有助于幫助我們理解古代服飾演變的深層邏輯,揭示其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規(guī)律。在文化自信成為當代中國發(fā)展重要旋律的今天,對馬面裙的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賈璽增.中國古代馬面裙研究——兼論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馬面裙[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61.
[3]彭浩,張玲.北京大學藏秦代簡牘《制衣》的“裙”與“袴”[J].文物,2016(9):73-87+1.
[4]牛犁,林鵬飛.明末江南地區(qū)士族墓出土馬面裙考析[J].藝術設計研究,2023(6):42-48.
[5]陳詩宇.深衣翩翩 與子同袍:從古代男裝下擺看服飾變遷[J].中國民族,2023(1):50-51.
[6]付曉彤.禮制與規(guī)訓:中國古代女性“服妖”說的社會意義探究[J].絲綢,2023(4):153-157.
[7]林鵬飛,牛犁.明代常州王洛家族墓出土馬面裙研究[J].絲綢,2023(7):135-142.
[8]李紅梅.明清馬面裙的形制結構與制作工藝[J].紡織導報,2016(11):119-121.
[9]曹雪,王群山.從開衩旋裳到羅裾擷芳——馬面裙的發(fā)展歷程[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10):108-110.
作者簡介:侯玉,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