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直播了,我才想起直播大綱還沒有敲定,追問起來,負責此事的同事支支吾吾地說:“我對內(nèi)容還不熟悉,進度有點慢了?!蔽覀冎坏门R時趕工,最終順利做完直播。
事后,他的主管對我解釋說:“他剛來,也算盡力了,連續(xù)加班好幾天?!?/p>
我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塊大石頭,石頭太重,他搬不起來。小男孩對爸爸說自己已經(jīng)盡力了。爸爸說:“你沒有盡全力,因為,你還沒找我?guī)兔δ??!?/p>
我問那名男生:“你不熟悉工作,那你向同事和主管尋求幫助了嗎?這就叫作沒有盡力!”男生欲言又止:“但是找別人幫忙……”我知道他想說什么,我曾經(jīng)也像他一樣。
我剛?cè)肼殘鰰r,有一次要參與撰寫一篇行業(yè)分析稿,每個編輯寫一部分,給我分配的是關(guān)于體育行業(yè)的內(nèi)容。這我哪里懂啊。時間緊迫,我找到體育行業(yè)一位熟識的記者,他為我提供了素材,讓我順利地完成了這部分內(nèi)容。評審會時,好幾個同事交不出稿件,理由是資料的線索太多,需要好好梳理。我當時慌急了,感覺就像在一群好學生中,只有我不務正業(yè)、投機取巧。
出乎意料的是,老板看了我的稿子,非常高興地評價:“又快又好!”我紅著臉說出了實情。沒想到,老板卻肯定地對我說:“借力,也是一種能力?!?/p>
我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很多職場中人就像那個搬石頭的小男孩,特別努力地解決問題,努力地扛起責任,唯獨不會努力地“借力”。原因之一,是不認同這種方法,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麻煩別人,顯得我很無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力。
我有個負責運營的同事,原來做線下活動,人手總不夠用。他自己吭哧吭哧干半天,實在忙不過來了才找別人:“我這邊有個活動,能不能借我兩個人?!弊罱K別人為難,他也覺得委屈。
后來,我讓他換一種方法試試。在活動籌備期間,對需要的人說:“嘿,我這邊有個活動,可以幫你們漲2000個粉絲,只需要你們出兩個人?!闭嬲慕枇?,不是求助,是互助,是把“我找你幫忙”變成“我來幫你的忙”。向他人借力,就要給對方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
還有一次,文案組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作為寫作素材。其中一個同事邊吃外賣邊翻各種網(wǎng)頁,加班加點地找,愁眉苦臉。而另一個同事除了找案例,還會劃出預算,在線上做有償征集。每周一下午,她會點一些下午茶,將同事們聚在一起,大家聊著天,既篩選了案例,又共創(chuàng)了文稿。在這一過程中,她不僅維系了關(guān)系,還多維度地解決了問題。我忍不住在心里感嘆:“真有辦法啊。”
不管是說還是做,所有行為改變的背后,其實都是思維模式的升級——從只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點狀思維”,升級到多維度解決問題的“系統(tǒng)思維”。
下一次,當你手忙腳亂,覺得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法完成工作時,請一定要想起這句話:職場中,借力也是一種能力,在某些時候,它甚至比執(zhí)行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