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田豐如果在曹操手下,遲早也是死。此話依據(jù)何在?楊修之死,便是推理依據(jù)之一。楊修才學過人,德行過人。楊修給曹操當主簿,處理大小事務(wù),讓曹操非常滿意。曹操曾對楊修說:“我不及你,至少差三十里?!?/p>
請注意,如果“一把手”以俯視的心態(tài)夸你,比如說:“小鬼,干得不錯嘛!”這一般是好現(xiàn)象;如果“一把手”像曹操夸楊修這樣夸你,那是兇多吉少。
而有才華的儒生,又大多有“雙顯”的毛病:露才顯己,揚德顯己。他們有了一定職務(wù)之后,便會不自覺地評論“一把手”的過失。不可否認,他們中有不少人,主觀上并不是為了顯擺自己,而是懷揣著對單位對群主對“一把手”負責的理想。但是,“一把手”大多并不這么看。
曹操與這類儒生相處,也很不開心,但他能忍。曹操厲害的地方,就是當忍則忍,不用忍時便不忍。這也是后人稱他為奸雄的原因之一。
曹操的殺與放,一般不會為情緒所左右。殺呂布,因其不可駕馭; 殺陳宮,因其不為自己所用;殺荀彧,因其已經(jīng)同床異夢;殺許攸,因其狂傲且不忠;殺楊修,乃為絕后患也。
官渡之戰(zhàn),曹操大勝,繳獲了袁紹的來往書信,其中有不少是曹操的部下與袁紹暗通款曲。而曹操一概不看,統(tǒng)統(tǒng)燒掉,這可不是一般干部能做到的。有多少“一把手”,就是想知道部下對自己的態(tài)度,聽到“小報告”便記在心里,逮著機會便給人“小鞋”穿。這樣的“一把手”也許升得了官,卻一定干不了大事。
對于“一把手”來說,放過別人的過失,放過別人的短處,便是給自己機會,更是給事業(yè)機會。曹操最著名的“放”,是放走了關(guān)羽。曹操為何放虎歸山?我們不妨聽聽曹操是怎樣說的。
關(guān)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決意去尋大哥,欲到相府辭別,曹操懸回避牌于門。一連去了數(shù)次,皆不得見。關(guān)羽明白是曹操故意不見,即寫書一封,辭謝曹操。
曹操得報,關(guān)羽已出東門而去。有一將挺身而出,說道:“我愿將鐵騎三千,去生擒關(guān)某,獻與丞相!”眾人一看,乃是將軍蔡陽。曹操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當效之?!背剃耪f:“若縱之歸袁紹,是與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殺之,以絕后患。”曹操說:“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彼各為其主,勿追也?!庇謱堖|說:“云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fā)結(jié)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后日紀念?!?/p>
曹操放走一虎,卻給一群虎狼樹立了榜樣,也給自己樹立了誠信、積累了人脈,一舉多得,“投入產(chǎn)出率”是非常高的。反觀一些單位的“一把手”,手下有人才辭職的時候,千般阻攔,萬般刁難,最終弄得不歡而散。其格局、胸襟、方法與曹操相比,那是天壤之別。留不住人才,是自己的錯,自己錯了,怪罪別人,為難別人,是無能的表現(xiàn)。
(摘自《說三國論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