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的高中歷史課程目標,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整體性。大單元教學符合教育改革趨勢,從結構化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課程內容,能夠幫助教師從宏觀角度駕馭教學,系統(tǒng)設計結構化實施路徑,實現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結構化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在“教學與評價建議”中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深入分析課程結構”“將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進一步引發(fā)了何為大單元教學、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與結構化有何聯(lián)系、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怎樣進行結構化的分析與實施等思考。筆者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為例,對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路徑進行詳細分析。
一、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與結構化的內涵、關聯(lián)及應用價值
(一)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與結構化的內涵分析
崔允漷教授在《新課程關鍵詞》一書中指出,“大單元教學的本質就是為學生構建可遷移的有組織的學習經驗”。筆者將大單元教學概念界定為基于學科的整體結構設計,選取其中具有統(tǒng)攝性的主題來組織學習單元,基于問題鏈系統(tǒng)設計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結構化這一概念放到教育教學中,其內涵應進一步擴大,除課程內容組織的結構化外,要覆蓋至教學的全部要素和環(huán)節(jié),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yōu)化。
(二)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與結構化的關聯(lián)
首先,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與結構化在核心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大單元教學突出教師將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整合,形成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結構化也強調對歷史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思維能力的綱領化、條理化整合。二者均突出系統(tǒng)分析、整體設計,并指向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其次,結構化是實現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主要方法,可以將大單元教學中諸多要素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進行再次編碼,滲透歷史的核心思維和方法。最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以結構化的形式呈現。在整體明確教學任務和層次基礎上,確定主題、組織框架、形成問題鏈,通過教學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對歷史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最終通過評價反思助推改進。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循環(huán)過程,并以結構化的形式進行呈現。
(三)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結構化實施的價值
首先,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有助于完善學科邏輯。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涵蓋大量的史事,碎片化的教學注定使歷史教學趨向僵化,結構化實施則有助于學科邏輯和思維的養(yǎng)成。大量作為表征符號的史事是無序存在的,孤立的“教”無法使學生習得學習思維與方法;只基于史事構建各種聯(lián)系,歷史的真正意義也未能觸及;通過主題的確立,結構化地呈現教學內容,揭示歷史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和演變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階段特征、歷史趨勢等內容,學生的歷史認知和歷史思維才能得以發(fā)展。
其次,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有助于實現學科育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深層次素養(yǎng)的建構及遷移可以使學生的深度思維得以建立,為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有助于歷史教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升。教師在踐行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運用結構化的思維,有助于深化對歷史教學的理解,實現自身歷史教學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和專業(yè)性發(fā)展。
二、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策略
(一)基于初高中銜接的課程內容結構化分析
歷史學科的學習從初中階段開始,高中階段學習的內容并不是全新的,這就需要教師對初高中的課程內容和定位進行結構化的分析,以此明確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定位。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切入:
一是將《課標》作為綱領性文件,《課標》是對初高中階段課程內容分析最重要的抓手之一。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單元教學為例,初高中階段的內容要求(見表1)。
對比中發(fā)現,初中階段對于這一單元的要求多聚焦于歷史事件、人物等,高中階段則強化了對“三民主義”“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及特點”等內容的理解,更加抽象,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同時,初、高中都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影響)”等內容的學習提出要求,但在能力層級要求上,高中階段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求有所深化和拓展,這也為大單元教學主題的確定留足了空間。
二是統(tǒng)編教材。相較于初中階段,高中歷史教材最直觀的變化是史事的增加以及刪減。如“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這一單元增加了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保路運動、《修正大總統(tǒng)選舉法》、張勛復辟等內容,并對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等內容進行了簡化處理,著重分析辛亥革命的意義、局限性及教訓,以上增減都應在大單元的統(tǒng)攝之下重點突出。
三是學情對比。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打好學科知識的基礎,對于基本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等均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
(二)基于《課標》的教學內容結構化分析
從《課標》本身出發(fā),對于內容要求的結構化分析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能力層級和主要概念?!靶梁ジ锩c中華民國的建立”教學內容的具體結構化分析見下頁表2。
通過對《課標》能力層級的結構化分析,可以明確教學中要呈現的內容、不同內容的定位以及教學的尺度。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以及大單元主題的確定有選擇地列舉。
(三)基于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資源結構化分析
統(tǒng)編教材作為師生手中共同擁有的教學資源,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解構和利用十分必要?!靶梁ジ锩c中華民國的建立”包括兩課時的內容,素材涉及圖片、文字等不同類型的史料。其中,遺址遺跡圖2幅(含單元頁圖片)、人物圖2幅、歷史場景圖5幅、歷史地圖2幅、文物6圖、文字史料6篇,以上資源配合正文內容,共同服務于單元主題的完成。
(四)基于學情分析的教學定位結構化分析
高中歷史學情分析要從以下五個維度出發(fā),結構性地進行剖析:從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角度可以明確知識層面內容的詳略處理;從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角度可以選擇合適的教法開展教學活動;從學習動機和參與程度角度可以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從學史方法和學習風格角度可以實現方法遷移、素養(yǎng)提升;從班級氛圍和分組狀況角度可以針對性地開展差異化教學。
三、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路徑
結構化分析為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充分的準備,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能夠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集約化、整體性學習,指向深度教學。
(一)確定單元主題,統(tǒng)攝教學內容
單元主題能夠統(tǒng)攝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概念等,直指歷史的思維方法和本質,可以是自然單元的主題,可以是解讀文本之后形成的核心主題,也可以是史學方法統(tǒng)整下的主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會綜合運用以上方法,并在頭腦中結構化地進行整合,以此生成單元主題。
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為例,《課標》內容表述包括三方面主要內容,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和新文化運動。教材內容的設計也圍繞以上展開。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建立民主共和國而奮斗,通過建立政府、頒布憲法實現其革命理想、傳播民主共和理念、捍衛(wèi)民主共和。同時,民主共和也對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據此,筆者以“民主共和”這一主題來統(tǒng)攝本單元教學內容,并且引導學生將這一概念前、后遷移進行運用。
(二)設計“問題鏈”,指向深度學習
在主題的統(tǒng)領之下,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lián)、層層遞進的問題,形成“問題鏈”,能夠引導學生思考、探索主題或進行深入的討論。
遞進分層的“問題鏈”可以為學生初步搭建素養(yǎng)發(fā)展的階梯,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內化。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地得以發(fā)展,學習亦將由淺入深。圍繞“民主共和”這一主題,筆者設計如下問題鏈(如下頁圖1)。
(三)建構內容框架,實現重構整合
筆者對“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章節(jié)內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構建以下知識框架(如圖2)。由于史事之間的聯(lián)系具有復雜性,所以框架的架構不應是單一的線索呈現。筆者在設計框架時將清政府的線索捋清,然后按照時序和小專題性質呈現孫中山的早年努力、革命志士的斗爭、辛亥革命及其成果、袁世凱的復辟及革命派的反抗、軍閥割據、民國初年的社會變化等內容,同時在分析辛亥革命歷史意義及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為接下來的學習內容做好鋪墊。
(四)明確學習任務,驅動教學實施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通過一系列具體化、可操作、可檢測的學習任務來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任務的設計要圍繞大單元主題、能夠驅動教學的實施、能夠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此將知識、能力、情感、素養(yǎng)結構性地統(tǒng)一起來?;诖?,筆者設計了如下大單元任務。
1.出示概念,理解“民主共和”的特征及任務。
2.了解資產階級革命派所處的時代,探索其行為的深層原因。
3.了解孫中山及其他革命志士所做的一系列探索和努力,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
4.從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出發(fā),理解資產階級革命派如何締造“民主共和”。
5.通過革命黨人和袁世凱抗爭的史事,探究“民主共和”與“專制”的斗爭。
6.了解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及特點。
7.了解民國初年在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等領域出現的新氣象。
8.探究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9.結合辛亥革命的經驗教訓,探討當時的中國要想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需具備哪些條件。
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還要結構化、系統(tǒng)性地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設計探究問題,使學生能夠在實際問題情境中拓展思維和提升能力。以任務3為例,筆者創(chuàng)設以下三個情境。
【情境創(chuàng)設一】出示有關孫中山早年經歷的史料。
【問題設計】依據材料,概括孫中山早年的思想轉變及其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孫中山兩次重要的思想轉變及原因,感悟孫中山將人生道路的抉擇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的偉大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情境創(chuàng)設二】展示孫中山照片及其題詞、《民報》創(chuàng)刊號照片、《民報》發(fā)刊詞的內容節(jié)選三則史料。
【問題設計】對三則史料進行概要介紹,分析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及局限。
【設計意圖】三則史料本質上服務于對三民主義的理解,以此明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通過局限性分析,為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探究埋下伏筆。
【情境創(chuàng)設三】列表展示革命黨人發(fā)動的一系列起義,展示林覺民《與妻書》的具體內容。
【問題設計】分析革命黨人的起義有什么影響,革命黨人身上有哪些寶貴精神。
【設計意圖】列表展示各次起義,幫助學生將每次起義置于歷史大背景中進行理解,感知同盟會領導下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統(tǒng)治的岌岌可危,為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奠定基礎。閱讀《與妻書》能進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家國情懷。
(五)系統(tǒng)實施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評”的一致性體現在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結構化實施過程中。完善的評價機制,有助于對大單元教學效果進行及時、準確、全面的評價,指引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首先,系統(tǒng)實施評價體現在大單元教學中,包括依據教學目標和任務設計評價任務。教師應對教學活動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評價要做到可觀察、可操作,最終要設計綜合性評價,以實現評價的全過程實施。
其次,系統(tǒng)實施評價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在實施評價上要關注過程性評價,聚焦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終結性評價作為評價的一種方式可以單元作業(yè)的形式出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實現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最后,系統(tǒng)實施評價過程中要關注主體的多元性。在評價過程中避免教師的“一言堂”,要綜合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等多個主體、多種形式,保證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得以有效發(fā)揮。
總之,結構化在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既是思維方法,又是操作方法,更是實施路徑,貫穿大單元教學的始終,能夠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和素養(yǎng),實現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鄭林.把握新課程理念,深化歷史教學改革[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1(9).
(責任編輯:趙靜璇)
作者簡介:李靜,朝陽市喀左縣第一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