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教師可通過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信息來豐富古詩詞情境素材,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相應的古詩詞教學情境。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語文;古詩詞
作者簡介:石燕靜(1974—),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藤縣第八小學。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首先,情境教學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與古詩詞內容相關的歷史或生活情境,學生能夠理解詩人在創(chuàng)作古詩時內心的情感,體驗詩人的心境[1]。其次,情境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意象和修辭手法,感受詩詞之美,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最后,情境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習和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交流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
一、多方面挖掘教學資源,豐富古詩詞情境素材
古詩詞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如李白的《靜夜思》抒發(fā)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則表達了他對人生哲理的獨到見解;杜甫的《春望》描繪了國破后的春天的景象,體現(xiàn)了詩人的愛國之情。教師應充分挖掘并整合與古詩詞相關的背景知識,如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思想感情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影響等,將其融入教學設計中,構建跨學科教學框架,以豐富情境創(chuàng)設素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2]。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信息平臺、課外書籍、影視資料等渠道和載體,多角度、多方面挖掘和收集與古詩詞相關的情境素材;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素材以文本、音頻、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從而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詩詞意境。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19課《古詩二首》中的《夜宿山寺》的教學為例?!兑顾奚剿隆肥翘瞥娙死畎椎淖髌?,描述了詩人夜晚在山寺中的所見所感,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chuàng)設古詩情境。
一是介紹該首古詩創(chuàng)作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最輝煌、最燦爛的朝代之一。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包容,文化交流頻繁,佛教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對唐朝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產(chǎn)生了顯著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山寺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唐代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了解古詩的歷史文化背景,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受到詩句烘托的神圣氛圍,體會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二是講述作者生平。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其作品風格豪放不羈、語言華美、意象奇特。他的詩作常常充滿了對自然、人生、宇宙的獨到見解和無限想象。與李白相關的動畫作品層出不窮,如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就介紹了李白傳奇的一生。教師可將《長安三萬里》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素材引入課堂,讓學生在視頻情境中深入了解李白豐富多彩的游歷經(jīng)歷,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時的心境,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三是分析詩中的意境、意象和修辭手法。比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此句使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烘托了山寺之高聳、巍峨。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剖析古詩,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詩意境的感悟,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是組織跨學科學習活動。教師可以結合地理、歷史、宗教等其他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山寺的建筑特點以及佛教的宗教儀式、歷史變遷等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通過開展上述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和欣賞《夜宿山寺》這首古詩。
二、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深刻體會古詩詞意境
誦讀古詩詞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的古詩詞學習方式。在一遍遍高聲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古漢語的語音語調,加強對詩詞節(jié)奏和韻律的感知,另一方面可以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從而深刻理解詩詞傳遞的思想感情。
比如,學生誦讀《敕勒歌》中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時,仿佛置身于敕勒川草原的壯麗景色中;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能直觀地感受到廬山瀑布的壯闊;讀劉禹錫的《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時,能根據(jù)詩句想象洞庭湖秋夜的美景。誦讀詩詞可以幫助學生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體會詩詞的美學價值。因此,設計多樣化的誦讀形式成為教師的備課重點。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詩詞時,應設計豐富的誦讀形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9課《古詩三首》中的《題西林壁》的教學為例。《題西林壁》是一首由蘇軾創(chuàng)作的描寫廬山景色的七言絕句。此詩通過對廬山不同角度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深刻感受,其中還隱含了詩人對人生和世事的哲學思考。
首先,教師可以一邊帶領學生朗讀,一邊逐字、逐句地解讀古詩含義,確保學生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比如,朗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教師須重讀“橫看”與“側”,引起學生對“橫”和“側”這一對比的注意,并向學生解釋說明詩句的大意,即從不同的方位看同一座山,其形態(tài)和輪廓都有所不同。教師也可以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不同角度的山的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做對比,再引申出此句詩蘊含的哲理。朗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教師可以先說明詩句的大意,再引申出此句詩蘊含的哲理。詩中的“真面目”可以理解為事物的本質或真相,詩人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由于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往往難以完全認識事物的真實面貌。
其次,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和蘊含的哲理后,教師要進行示范誦讀,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讓學生感受古詩語言的音樂性。教師需要指出誦讀古詩的關鍵點,如朗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注意在“橫看成嶺”和“側成峰”之間有所停頓;朗讀“只緣身在此山中”時音調要高,語速要慢,這樣才能讀出豁然開朗的感覺。教師示范完畢后,可讓學生反復練習誦讀。教師應強調語音、語調與詩歌情感的結合,鼓勵學生在誦讀時將自己置身于詩中的場景,將個人情感融入其中,使誦讀更具感染力。
最后,教師可組織班級范圍的誦讀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參與朗誦比賽提高朗誦水平,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通過以上朗讀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夠有感情地誦讀古詩,還能夠深刻體會到古詩的意境與哲理,進而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更要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蘊含的文化內涵,充分發(fā)揮以文化人的作用。
三、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古詩詞教學情境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古詩詞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新穎的古詩詞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3]。因此,教師應采取新穎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比如: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通過創(chuàng)設與詩詞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詩詞,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借助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使古詩詞的音韻美、意境美得到更好的展現(xiàn);運用游戲教學法,設計與古詩詞相關的游戲活動,如接龍、猜謎、拼圖等,使學習過程更加輕松有趣;等等。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中的《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學為例。本課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詩人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的第一句寫晴天西湖的美麗,第二句寫雨天西湖的另一番風韻,第三、四句以比喻贊嘆西湖無論是晴是雨都是那么美麗動人。
首先,教師可通過播放西湖的風景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美麗景色,為學習這首詩營造氛圍。其次,教師可利用PPT課件逐句展示和講解這首詩的內容,并對詩句的重點詞語做突出標注,以此協(xié)助講解。比如,對“水光瀲滟晴方好”cK2R/+CWG69pbfxz0wzqvRtaTue1uaNnQXTuFWs6AEc=中的“瀲滟”一詞做彈入動畫處理,并附上注釋:形容水波蕩漾的樣子,描繪了晴天時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光彩奪目的景象,表現(xiàn)了陽光下西湖的動態(tài)美。教師還可在詩句旁邊搭配西湖在陽光折射下水波蕩漾的動圖,幫助學生理解“瀲滟”一詞的含義。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寫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遠山在雨中朦朧而美麗的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空蒙”一詞的含義。第三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蘇軾以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西施來比喻西湖,認為西湖的美麗不亞于西施。教師需要將此句運用的擬人修辭手法做詳細說明,并讓學生以仿寫句子的方式掌握對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對于末句“淡妝濃抹總相宜”,教師可以嘗試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推測詩句的含義。教師可拋出“‘淡妝濃抹’指的是什么?”“西湖是化妝了嗎?”等問題,引導學生回答,然后展示西湖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的圖片,讓學生對比西湖的“淡妝濃抹”,體會詩人這么寫的妙處。
四、開展課后學習活動,深刻體會古詩詞內涵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古詩詞,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課后學習活動。豐富的課后活動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理解并記憶古詩詞內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課后活動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等。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古詩詞沙龍,帶領學生游覽相關的博物館,開展詩詞朗誦比賽、戲劇表演活動等課后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二首》中的《曉出凈慈寺宋林子方》的教學為例。《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佳作,是詩人清晨送別友人,經(jīng)過西湖邊時寫下的。針對這首詩,教師可設計一個角色扮演的課后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詩中描述的離別的情感。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三人一組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其中,一名學生負責念獨白,一名學生扮演楊萬里,一名學生則扮演林子方。故事具體情節(jié)如下,楊萬里和林子方兩人一同漫步在凈慈寺外的湖邊小道上,沿著湖畔前行。楊萬里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禁將自己的感受吟詠成詩句。
扮演楊萬里的學生需要將詩句穿插在兩人的對話中,兩人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即興發(fā)揮,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人生道理的理解,以此增添角色扮演活動的趣味性和深度。比如,學生可借詩中提及的荷花,表達自己要同湖中的荷花一樣,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換,都要保持內心的純凈和堅韌。負責念獨白的學生則需要根據(jù)二人的表演情節(jié)搭配相應的解釋,并將所有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保證故事的完整性。如在表演開始前介紹當時的環(huán)境—“正值六月,湖中的荷花競相開放,碧綠的荷葉連綿不斷,仿佛與天空相接”;在表演的尾聲點明兩人相視而笑,揮手告別。通過參與角色扮演課后活動,學生不僅能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通過詩句表達的對友人的眷戀之情,還能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學修養(yǎng)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
結語
古詩詞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寶貴資源。教師需要深入理解古詩詞的精髓,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將這些因素有效地融入教學情境中,豐富古詩詞情境教學素材,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古詩詞教學情境,開展豐富的古詩詞課外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古詩詞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芹.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11):42-43.
[2]楊杏.創(chuàng)設情境課堂,提升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效率[J].小學教學研究,2021(30):7-8.
[3]薛育芳.巧用情境教學 增效語文課堂[J].新課程研究,2021(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