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教育建筑是近代中國建筑發(fā)展與思潮碰撞的見證,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太原保存有多處近代教育建筑,且其中有幾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大多鮮為人知。所以本文以太原市這幾處教育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山西大學堂為例,對太原近代教育建筑的保護利用作簡單探討,希望能借此為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利用起到一點綿薄之力。
關鍵詞:近代建筑;教育建筑;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
近代教育建筑是近代思想交匯的誕生物,這在太原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太原由于身處內陸,并未產(chǎn)生沿海城市那樣有商業(yè)用途的建筑,如洋行等。西方教育理念卻在這片土地上廣泛傳播,加之閻錫山對教育的重視,教育建筑便發(fā)展了起來。所以在太原地區(qū),教育建筑占有很獨特的地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思想碰撞的產(chǎn)物,具有鮮明的代表性[1]。但是由于戰(zhàn)亂等因素,保留下來的近代教育建筑已屈指可數(shù),筆者認為對這些近代教育建筑進行保護與利用很有必要。
太原現(xiàn)存多處近代教育建筑,如山西大學堂、川至醫(yī)學??茖W校、國民師范學校、山西省立一中、進山中學圖書館、子明圖書館等,筆者都一一進行了調查,這里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山西大學堂為例進行探討。
山西大學堂的誕生可追溯到戊戌變法時期,它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在光緒二十八年四月初一(1902年5月8日)時任山西巡撫的岑春煊奏請創(chuàng)建山西大學堂,收入原本令德書院和晉陽書院的學生,將省城鄉(xiāng)試貢院作為校舍。光緒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1902年6月30日),中西大學堂并入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堂分為中學和西學專齋兩部分。此時校舍為侯家巷新建,也就是現(xiàn)在山西大學堂的舊址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年)頒布《普通教育暫行頒發(fā)》,山西大學堂改名為山西大學校,取消了中西兩齋,改為預科和本科。民國七年(1918年),全國參議院將山西大學校納入國立大學范疇,稱為國立第三大學。民國二十年(1931年),根據(jù)國民政府頒發(fā)《大學組織法》和《大學規(guī)章》兩部法規(guī),山西大學校改稱山西大學。日軍侵占太原后山西大學被迫停辦,后輾轉于陜西省復課。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山西大學更名為“國立山西大學”。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在陜西省幾經(jīng)搬遷的山西大學才終于回到侯家巷。但緊接著內戰(zhàn)爆發(fā),山西大學師生不得已集體遷往北平辦學,直至1949年內戰(zhàn)結束,太原解放后山西大學才重回侯家巷[2]。
山西大學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侯家巷(現(xiàn)為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建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
山西大學堂整體布局基本以南北向為軸線,東西對稱分布。以大門軸線所在位置看,從南到北的順序依次為照壁、牌坊、大門、花園、禮堂和圖書館,其余部分則對稱分為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西學專齋位于東側,中學專齋位于西側,在中齋教習宿舍的東邊坐落著一座大成殿,殿前設置有可供500人同時行禮跪拜的高臺。
民國八年(1919年),原本的大門、照壁和牌坊被拆除改建為工科大樓,照壁以南改建為大型運動場。但根據(jù)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前后所繪制的《山西大學早期平面圖》來看,大成殿已被拆除,與《山西大學百年校史》和《山西大學百年紀事》兩書中描述大成殿拆除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不符,鑒于書中關于此事為老者回憶,所以筆者認為平面圖的可信度稍高。
山西大學堂在修建時以公共建筑為中軸線,將中齋與西齋對稱分布于兩側,既傳承了中式建筑的對稱理念,也符合當時的西方趨勢,還避免了中西方在教育理念等方面可能產(chǎn)生的矛盾沖突。山西大學堂將中西文化匯聚一體的嘗試,對山西本土學校的建設起到了啟發(fā)和促進作用。
山西大學堂現(xiàn)留存的僅剩學校大門、部分圍墻以及山西大學堂主樓。2013年山西大學堂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筆者將對校門以及工學大樓進行簡單介紹。
在山西大學堂校門外原本有兩座牌坊,民國十六年(1927年)兩座牌坊被拆除,建立了新的西式校門(圖1)。校門采用三段式對稱布局,中部為圓券式校門門洞,門洞兩側各裝飾兩根羅馬立柱。兩側圍墻上部為圓形立柱,十根圓柱為一個開間,兩開間用方形磚柱連接,下部為方形基座。目前大門還留存著,并且現(xiàn)在的山西大學塢城校區(qū)的校園內還1∶1復原了當時的大門[3]。
山西大學堂主樓(圖2),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學樓,是一座典型的西式折衷主義建筑,為三段對稱式磚木混合結構。建筑總長約為149米,總寬約為36米,建筑總面積約為5 364平方米。中部共有四層,頂層為一座方形鐘樓,總高度約為24米,兩側延長部分各開間十間,高兩層,約為12米。
建筑風格仿照英國中世紀的城堡,倚柱用于分割空間,增加了建筑的層次感和西式韻味。兩層門窗都嵌有雕花拱心石,但開洞方式不同,一層為拱券窗,兩側搭配倒梯形雕花柱頭方形柱,二層為平券窗兩側搭配方形柱。屋頂采用兩坡式屋面,四周設置雉堞式女兒墻,上下錯落的形式帶來的視覺效果與中式建筑中的滴水瓦當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外,還有西式倚柱式女兒墻增添建筑的華麗感。
主樓作為山西大學堂僅剩的建筑之一,也是命運多舛。主樓東部曾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失火,屋頂和樓層被燒毀,因青磚過度受熱,墻體強度降低。1951年開始對失火處進行修繕,后將此處作為存放書籍之地。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書籍存放量過大超過了樓板的荷載,承重墻開裂,有坍塌風險,至此,主樓東部被迫停止使用。
近些年主樓重新進行了修復,首先是內部修復,例如修補開裂的地面、照原貌復制后更換損壞的構件、重新粉刷墻面與地面等,接著就是還原建筑外觀,將外立面恢復為清水墻面,門窗拱券、女兒墻等都根據(jù)原樣進行了修復,并且特意依照老照片,將這些部分刷回白色。
經(jīng)過多番悉心修復,如今工學樓已作為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的教學樓在使用,修復延續(xù)了它原本的使命。為了配合當下的教育條件與環(huán)境,教室內部裝修作了相應改變,但整體布局和房間大小基本未改變。
(一)保護方面
太原市內幾座教育建筑在經(jīng)過修復之后保存狀況整體良好。修復時外觀基本是以原貌為參照;在內部裝修方面,在做到基本保留原始樣貌的基礎上,為適應現(xiàn)代環(huán)境與功能,在平面布置上適當進行了調整,例如為擴大空間在墻體上開門洞聯(lián)通左右房間或拆除非承重隔墻等,當然為了能夠保證建筑和使用者的安全,專業(yè)技術人員將老化的構件、線路也都進行了更換。
由于這幾處教育建筑在百年間基本處于持續(xù)使用狀態(tài),所以首要之處是關注建筑構件的耐久度,包括木材的木質構件彎曲、開裂,磚墻的開裂、沉降等問題。
筆者關于保護方面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立法保護,近代教育建筑同樣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所以有必要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規(guī)章條例,有法可依是進行保護的第一步。從法律角度制定切合實際的保護條例,要將各類破壞建筑的行為加以懲處,按照嚴重等級給予不同程度的處罰[4]。
第二,關注建筑本身狀況,經(jīng)過修繕的建筑雖然已經(jīng)有很大改善,但磚木結構的共性問題依舊存在,例如墻面的開裂、起甲,還是可以明顯看到的。所以針對這些問題很有必要進行一定的人為干預,環(huán)境的濕度、酸堿度等的監(jiān)測要做到位,確保若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可以第一時間作出應對。如人為改善環(huán)境或必要時在不影響原本建筑外觀和功能的情況下對墻體進行加固等處理。
第三,注重安全問題,特別是對于幾處日常使用頻率較高、沿用原有功能的建筑。多年前的山西大學堂失火事件和2024年發(fā)生的河南大學禮堂失火事件都是令人惋惜的實例。所以建筑安全與人員安全必須作為日常工作中重點關注的部分,須定期檢測樓板荷載是否達標,消防措施是否完善,避免人員傷亡的問題出現(xiàn)。
第四,做好宣傳教育,對于近代教育建筑大眾的認知與了解其實都比較少,所以宣傳教育是增強大眾保護意識最簡單也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特別是向師生進行宣傳,傳播范圍和效率會更高,借此引導群眾自發(fā)進行保護。
(二)利用方面
教育建筑從利用角度來看與傳統(tǒng)祠廟建筑有所不同。教育建筑的日常使用頻率略高于祠廟建筑。教育建筑內部長期有師生,祠廟建筑則偏向于在外部參觀或偶爾在內部進行祭祀活動,所以在討論對近代教育建筑的利用時會有一定的差異。
目前,太原市內教育建筑的利用狀況大致可分為兩種:延續(xù)原有屬性和作為開放性展覽場所。這兩種方式都是延續(xù)近代教育建筑功能的有效方式。其中延續(xù)原有屬性的教育建筑有兩處:山西大學堂工學樓和私立川至醫(yī)學??茖W校辦公樓;作為展覽館或紀念館的有四處:國民師范學校、山西省立一中、進山中學圖書館以及子明圖書館。
筆者就所調查的幾處教育建筑,對今后的利用方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深入挖掘,提升游覽體驗。目前作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展覽館類教育建筑,可以結合建筑本身歷史背景策劃特色項目,例如VR數(shù)字體驗,感受當年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或者將這些故事改編為劇目,定期進行沉浸式演出,增強觀眾現(xiàn)實體驗感[5]。
第二,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景點。由于這幾處面向公眾開放的教育建筑并不全部位于同一地點,所以可以優(yōu)先考慮因地制宜,即將教育建筑與其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建設有地域特色的游覽區(qū)域。
第三,相互協(xié)助,拓寬展示途徑。太原市內這幾處按原功能使用的建筑,由于不對公眾開放,所以可能在社會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受到了一定影響,或許可以考慮與其他幾處開放建筑作聯(lián)合宣傳。例如聯(lián)合舉辦展覽、開展講座,內容可以涉及建筑歷史、保護過程等。聯(lián)動宣傳更有利于強化大眾對近代教育建筑的認識,也就能逐步加深對其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
綜上所述,對于近代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項有待加強重視的任務,這些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建筑雖不如我國古建筑那樣耐風霜摧殘,卻也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希望通過合理的保護與利用能夠讓它們煥發(fā)生機,在訴說歷史的同時獲取新的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
陰雪融,女,漢族,河北冀州人,文博助理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博物館管理、教育、近代教育建筑類文化遺產(chǎn)等。
參考文獻
[1]劉金蘭.百年高校建筑文化動態(tài)分析—以太原理工大學(原山西大學堂)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09.
[2]孟麗姣.太原近代學校建筑的保護與修繕初探[D].天津:天津大學,2007:47.
[3]西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山西大學百年校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邵波.天津市高校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探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9(1):8-16.
[5]崔珩,趙曉峰,孟怡然.天津城市近代化進程中的教育建筑遺產(chǎn)及其保護策略研究[J].河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