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人們審美水平的進步,印象派繪畫逐步為大眾所接受。印象派繪畫不僅可以真實地呈現(xiàn)自然景觀,還能對自然之光下的色彩加以勾勒,其繪畫作品極具藝術性。本文以印象派繪畫的起源為切入點,簡要論述印象派繪畫的技法、光色理論以及光色特點等內容,并對莫奈的印象派美術作品加以賞析,旨在充分體會印象派繪畫對自然之光的運用,為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印象派 繪畫 自然之光 光色理論
19世紀末,印象派繪畫已成為法國美術界議論的焦點。印象派繪畫對自然之光尤為重視,畫家通過對自然景象的瞬間光色的感知,迅速完成繪畫創(chuàng)作。為深入欣賞印象派作品,我們需要了解印象派繪畫的獨特技法與光色特點,知曉畫家對自然之光的運用理念,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印象派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實現(xiàn)對印象派繪畫的深度感知。
一、印象派繪畫概述
(一)印象派繪畫的起源
19世紀初,歐洲美術學院重視線條的繪制、重視素描,導致學生缺乏對色彩知識的正確認知。直到19世紀30年代,歐仁·德拉克洛瓦開始對色彩與光進行創(chuàng)新性運用,他運用光色呈現(xiàn)繪畫的浪漫主義氛圍,而此種繪畫形式便為印象派繪畫的起源。起初,印象派繪畫并未得到人們的贊賞,反而成為人們諷刺的對象。人們認為印象派繪畫屬于粗制濫造的作品,無法給人帶來良好的視覺享受。19世紀70年代,以莫奈為首的一批印象派畫家開始進行首次畫展,畫展涉及29位印象派畫家,展出美術作品超過160件。其中,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被當時的記者諷刺,他們認為印象派的作品是在搪塞觀眾。印象派畫展雖連續(xù)開展8屆,但仍未扭轉人們對印象派繪畫的看法,人們仍舊對印象派繪畫作品做出“潦草”“未完成的美術作品”等評價。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印象派繪畫風格逐漸為大眾所接受。[1]印象派繪畫更加關注自然之光,繪畫對象多為室外風景,通過光線、色彩的變化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繪畫流派。印象派繪畫摒棄繪畫原有的棕色基調繪畫風格,通過極為絢爛多彩的顏色勾勒人們當下的生活。
(二)印象派繪畫的技法特點
印象派繪畫突破傳統(tǒng)的歐洲繪畫方式,擺脫室內作畫的固有形式,在室外進行繪畫。室外光線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因而畫家只能依據(jù)腦海中的瞬時印象進行創(chuàng)作。印象派繪畫技法特點鮮明,在顏色的運用上,畫家直接使用并未調和的顏料,將其涂抹于畫布之上。畫家對不同色層進行自然調和,使整個畫面的色彩更為鮮明。在創(chuàng)作時,畫家會根據(jù)自然光與投影的關系進行描繪。物體在受到自然光的照射后,會形成光的反射,并與環(huán)境色形成對比。畫家根據(jù)光學原理與自然光的反射現(xiàn)象,將景色最真實的一面加以呈現(xiàn)。此外,物體的顏色會受到環(huán)境色的影響而不斷變化,因此畫家只能抓住瞬間的畫面,即刻繪畫。印象派繪畫的筆觸十分密集,短促而有力。印象派畫家對細節(jié)不加修飾,而是將眼前出現(xiàn)的景象迅速勾勒完成。同時,畫家通常在室外一次性完成創(chuàng)作,而非反復勾勒,與歐洲傳統(tǒng)的繪畫方式截然不同。印象派繪畫的構圖方式極為靈活,與傳統(tǒng)繪畫大相徑庭。其構圖更加追求自然之感,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的構圖框架,將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以最真實的面貌展現(xiàn)在觀者面前。[2]
(三)印象派繪畫的光色理論
印象派以光為主,通過對自然之光的積極探索,使作品更為自然、真實。牛頓的光色理論闡述了光色運用的客觀規(guī)律,為印象派提供了理論支持。描繪對象所呈現(xiàn)的色彩不僅由物體本身的顏色決定,還與環(huán)境顏色緊密相關。眾所周知,三原色分別為紅、黃、藍,而將三原色兩兩結合,又會形成不同顏色,由此所得的顏色則被稱為“復合色”。當畫家將三原色與復合色并列放置后,會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此種反差被稱為“同步反襯”。將傳統(tǒng)色環(huán)中的兩種顏色并列放置,會增加色彩的視覺沖擊力,這兩種色彩具有補色關系。如,黃色與紫色并列放置,黃色會比本身顏色顯得更黃。同樣,紫色也會比本身顏色更紫。印象派繪畫常運用光色原理,將互補色QFa41SuIoMg/oI1Gk27v0w==并列而置,從而增加繪畫作品的色彩效果,提高繪畫作品的魅力,如雷諾阿的《泛舟塞納河》。
在《泛舟塞納河》中,雷諾阿將橙色與鈷藍色并列而置,通過補色關系使鈷藍色如同藍寶石一樣晶瑩剔透。同時,也將橙色的船只襯托得更為炫目。如此,兩QFa41SuIoMg/oI1Gk27v0w==種顏色皆得到強調,整個畫面也更具視覺沖擊力。此外,船頭的紅色與水中綠樹為互補色,畫面中的紫灰色建筑物也與亮黃色小路形成鮮明對比。雷諾阿充分利用光色理論,為《泛舟塞納河》繪畫作品增強了色彩效果。[3]
二、印象派繪畫的光色特點
(一)真實性
印象派繪畫中的光色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對傳統(tǒng)繪畫而言,畫家可能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內涵,而對色彩不求甚解,缺乏實際觀察,從而導致傳統(tǒng)繪畫作品的色彩較為死板。而印象派畫家更加重視作品的真實性,善于捕捉瞬間畫面,將眼前的景象加以真實呈現(xiàn)。對真實光色的研究與表達,使畫家將自然之光直接呈現(xiàn)在畫布上,體現(xiàn)出印象派繪畫的真實性。
(二)整體性
印象派繪畫具有整體性的光色特點。印象派畫家更加重視畫面的整體性,忽略畫面細節(jié)。傳統(tǒng)繪畫會在筆觸上仔細處理,幾乎看不到繪畫的邊界。而印象派繪畫的邊界極為明顯。印象派畫家認為過多的筆觸會影響人們的觀感,使注意力分散,無法專心欣賞繪畫作品。他們更加看重繪畫作品的整體氛圍與光色變化,認為只要抓住畫面的光色特征,即可完成繪畫。[4]
(三)多樣性
印象派繪畫具有多樣性的光色特點。在傳統(tǒng)繪畫中,人們采用“固有色”繪畫理念,即白光照射下物體所呈現(xiàn)的顏色。同時,傳統(tǒng)繪畫對技法要求較為嚴格,在繪制明暗畫面時,畫家會將固有色當作過渡顏色,而畫中的陰影也僅為單一的顏色。與之不同的是,印象派畫家提出“環(huán)境色”這一理念,他們認為物體在現(xiàn)實中的顏色并不固定,其必然受到環(huán)境色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變化。物體顏色與光的角度、距離、光源、時間等因素息息相關,因而環(huán)境因素不同,物體顏色也會出現(xiàn)變化。此種理論對陰影的描繪也產(chǎn)生了影響,畫家不再將陰影處理為單一的灰色,而是根據(jù)環(huán)境色的不同,將陰影處理為紫色、黑色、青色、灰色等不同顏色。同時,還會在描繪時考慮到周邊環(huán)境色的映襯,使陰影色彩顯得更加豐富,這也體現(xiàn)出印象派色彩的多樣性。
三、莫奈作品中的自然之光
(一)“干草垛”系列
印象派畫家莫奈認為,在室外繪畫時要盡可能忘記眼前的景象,而后閉上眼睛,想象頭腦中留下的影像,隨后將其呈現(xiàn)在畫布上。這便是莫納的繪畫理念。為進一步了解莫奈的繪畫世界,筆者將對“干草垛”系列作品加以賞析。
“干草垛”系列作品為莫奈在不同時間段完成的。莫奈選擇的繪畫角度與繪畫位置大體相同,而從這種相同的構圖方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莫奈是如何利用光色進行創(chuàng)作的。莫奈選擇在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時間進行繪畫,描繪不同時間段下干草垛的顏色變化。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太陽處于不同位置:當太陽處于早晨5點鐘方向時,干草垛的顏色呈灰色;當太陽處于早晨6點鐘方向時,干草垛顏色呈粉色;當太陽處于中午11點鐘方向時,干草垛顏色呈黃色;當太陽處于下午2點鐘方向時,干草垛顏色呈藍色;當太陽處于傍晚6點鐘方向時,干草垛顏色呈紅色。干草垛的顏色隨外界自然光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而莫奈也捕捉到了這種瞬時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物體反射的光線與環(huán)境色之間具有重要關聯(lián)。不同色彩之間具有獨立性,同時又具備關聯(lián)性,而這種理念也為莫奈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多種可能。[5]
(二)“魯昂大教堂”系列
莫奈曾于1892年去往魯昂,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超過30幅。莫奈在創(chuàng)作《魯昂大教堂》時,通過對光與色的特殊處理,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時間段的色彩變化加以生動呈現(xiàn)。魯昂大教堂始建于14世紀,是典型的北歐哥特式建筑,其外觀十分華麗,頂端呈拱形,裝飾效果強烈。魯昂大教堂表面具有起伏感,采光效果強。而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凹凸不平的建筑物表面會出現(xiàn)跳躍的光影,使魯昂大教堂顯得更加神秘。魯昂大教堂外立面的細節(jié)頗多,而豐富的細節(jié)也激發(fā)了莫奈的創(chuàng)作激情。
“魯昂大教堂”系列作品可分為四種類型。其一,陰天。陰天的自然光較弱,畫面中并未出現(xiàn)明顯的天空顏色。整個畫面的飽和度較低,給觀看帶來一種陰沉的感覺,而這種感受也與陰天的天氣情況相對應。其二,晨光。莫奈將晨光下整個畫面的色調設定為紫灰色或藍灰色,且側逆光部分的呈現(xiàn)較少,主要表現(xiàn)魯昂大教堂的正面。整個教堂皆籠罩在陰影中,與天空中的金黃色形成鮮明對比,仿佛魯昂大教堂即將消失在大霧之中。其三,日光。日光下,畫中天空為藍色,同時魯昂大教堂的墻體反射出白灰色的光芒。此時太陽所處的位置較高,因而未被照射到的拱門窗下方仿佛形成了一個黑洞。而當太陽所處的位置不斷下降,拱門窗下方的黑洞也隨之發(fā)生改變。為了呈現(xiàn)不同時間段自然光照射下的魯昂大教堂,莫奈同時設置多塊畫布進行創(chuàng)作。當自然光角度出現(xiàn)變化時,便立刻著手繪畫。雖然魯昂大教堂的墻壁原本為灰色,但受到自然光的影響,會呈現(xiàn)出金色、青灰色、雪白色等不同顏色,色調極為豐富。其四,日落。《魯昂大教堂》的日落景象主要呈現(xiàn)為金黃色或者橘紅色。日落時太陽所處位置較低,因而拱門窗下方的黑洞消失,花紋也逐步顯現(xiàn),且色彩豐富。不過,因拱門窗陰影部分的刻畫減弱,所以整個畫面的立體感有所下降。[6]
總而言之,莫奈在繪畫《魯昂大教堂》時,通過對光色的運用,表現(xiàn)不同時間下的建筑物,呈現(xiàn)出了極為豐富的色彩變化。同時,莫奈忽略建筑物的細節(jié),通過短促的筆觸迅速勾勒對象,在此基礎上對光色細微的變化加以呈現(xiàn),形成了印象派獨具特色的風格。
四、結語
印象派繪畫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畫家充分考慮光色變化,忽略細節(jié),關注畫面的整體氛圍。畫家在室外進行一次性繪畫,力求呈現(xiàn)最真實的世界。印象派繪畫中的光色具有真實性、整體性、多樣性的特點,同時畫家運用光色理論為繪畫增添色彩效果,為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注釋
[1]沈娟.從色彩與線條的角度淺析后印象主義繪畫[J].色彩,2023,(10):86-88.
[2]蔣霞.“彩色的詩”: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的印象派繪畫因素探微[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03):137-141.
[3]呂慧穎.簡論后印象派塞尚繪畫作品中的審美觀念[J].收藏與投資,2023,14(06):155-157.
[4]趙心怡.從后印象派繪畫中探究“有意味的形式”[J].收藏,2023,(02):82-86.
[5]楊春雨,張嫣.印象主義繪畫的真實性——以莫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2,(24):37-39.
[6]崔杰.印象派繪畫藝術風格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2,(0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