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國總指揮部。
魏國總攬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喜歡在一張圓圓的桌子邊向他的屬下發(fā)表見解。在之前那些連戰(zhàn)連勝輝煌的日子里,他就是這樣做的。他的大腦激烈而飛速地旋轉,他認為要在蜀國的成都來重現(xiàn)昔日輝煌,這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此刻,他雙手撐在桌面上,俯視著面前的蜀國地圖,沉思了一會兒,挺直身子說:“很顯然,蜀國已經被我們打蒙了,現(xiàn)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們致命一擊,讓他們見識見識魏國軍人的勇猛!”
司馬昭攥緊拳頭,狠狠地敲擊了一下桌面說:“我們三線出擊,務必拿下成都,讓劉禪在那個安樂窩再逍遙一會兒吧!”
“征西將軍鄧艾,你率領三萬人從狄道奔赴甘松、沓中,牽制姜維!”
“得令!”
“雍州刺史諸葛緒,你率領三萬人從祁(qí)山奔赴武街、橋頭,斷絕姜維的退路!不得有失!”
“得令!”
“大將鐘會,你統(tǒng)領十萬大軍,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直取漢中?!?/p>
就在司馬昭準備進攻蜀國的時候,蜀國皇帝劉禪慌張得不得了,幸虧蜀國大將姜維身經百戰(zhàn),“主公請放心,我姜維一定會誓死守衛(wèi)蜀國,與魏賊血戰(zhàn)到底!”
姜維非常清楚司馬昭的居心,司馬昭的本意是派鄧艾死死鉗制姜維,派諸葛緒把守陰平橋,切斷姜維后路,同時派鐘會進攻沒有蜀軍主力的戰(zhàn)略要地漢中。
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在陽安關口,魏國大將鐘會派護軍胡烈為主攻前鋒,與蜀軍守將傅僉(qiān)交戰(zhàn)。
在此之前,把守陽安關口的是武興督蔣舒,由于他在位時庸碌無為,被朝廷免職,由傅僉接任,蔣舒因此懷恨在心。
陰險的蔣舒對傅僉說:“敵兵到了,咱們不能光守著??!這太沒面子了,我要出城迎擊敵軍!”
傅僉說:“我接到的命令就是守城!城在我在,城亡我亡!違命出戰(zhàn),一旦丟了城池,就算是為國戰(zhàn)死,也辜負了國家?!?/p>
蔣舒聽完說:“好,咱們走著瞧!”于是蔣舒率領他的士兵出城了。傅僉以為他是去迎敵,就沒有阻攔。結果沒料到,蔣舒一出城就率領他的士兵投降了胡烈。胡烈乘虛襲擊城池,傅僉奮戰(zhàn)而死。
鐘會得知陽安關口已被攻克,就長驅直入,還繳獲了大量庫藏的糧食。
在鐘會攻打陽安關口的同時,鄧艾也開始舉兵攻打姜維。
姜維聽說鐘會已率軍攻入漢中,無心戀戰(zhàn),立刻引兵東撤,退至陰平,與蜀國大將廖化會合,二人帶兵奔赴陽安關口救援。沒等到達,陽安關口就已被攻破。他們只好轉向白水,在那里與張翼、董厥兵合一處,退守劍閣,抵御鐘會的沖擊。
鐘會軍至劍閣后,馬不停蹄地向姜維守軍發(fā)動進攻。姜維奮力抵抗,雙方交戰(zhàn)達一個月之久,鐘會軍依然沒能攻陷劍閣。
此時,魏軍的糧道運輸艱難,鐘會在進攻受挫、糧食消耗將盡的困難局面下,轉而通過威嚇、勸誘迫使姜維投降,卻被姜維拒絕。
鐘會終于失去了耐心,對姜維軍再次發(fā)起瘋狂的猛攻,仍然無法攻克,蜀魏雙方形成對峙。鐘會見軍糧越來越少,看著險峻的劍閣無奈地說:“撤退吧!姜維果然勇猛!”
就在鐘會一籌莫展、準備撤軍之際,鄧艾進兵到達陰平,挑選了精銳部隊對諸葛緒說:“我們的主力在劍閣受挫,咱們哥倆從這里繞路到成都,給蜀軍致命一擊!”
諸葛緒一聽,臉都變色了,“你別鬧了!那路多險啊!弄不好用不著敵人打,咱們自己就都摔死了!而且我的任務是阻擊姜維,不是偷襲敵軍后方,要送死你自己去吧!我不去!”
諸葛緒說完,就率軍離開鄧艾,與劍閣的鐘會會合去了。鐘會看見諸葛緒前來,直接向朝廷密告諸葛緒畏懼敵兵不敢前進,并用囚車把諸葛緒押送回京,吞并了他的所有軍力。
事實上,所有人都認為此時的魏國應該撤軍,劍閣久攻不下,從目前的戰(zhàn)事來看,攻下劍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但名將就是名將,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眼里卻充滿著無限的可能,鄧艾就是這種名將!
他認為,蜀兵已經損失了不少,魏軍在兵力上有些優(yōu)勢,應該乘勝進軍,想辦法從陰平出發(fā),由小路經過德陽亭奔赴涪(fú)縣,從這里南下蜀地唯一的羊腸小道,經過江油、涪縣可達成都。自陰平至涪縣必須翻越摩天嶺,穿過岷(mín)山,山高谷深,極其艱險,通行十分困難。
鄧艾對部下說:“兄弟們,跟著我沖,我們繞路出現(xiàn)在涪縣,姜維肯定會放棄劍閣奔赴涪縣,這樣我們的大軍就有機會突破劍閣了。”
鄧艾挑選一萬精兵,從陰平出發(fā),選擇了一條異常險僻的道路——將近七百里,全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荒無人煙之地艱難地行走,尤其是在摩天嶺這個地方,完全沒路走,鄧艾就用毛氈裹住自己,勇敢地從山頂上滾了下去。將士們被統(tǒng)帥的勇氣感動,有的效仿鄧艾滾下摩天嶺,有的用繩子捆住腰部,攀掛在樹木上,一個接一個走下去。
鄧艾這一招非常險,如果運氣不好,不用蜀漢的軍隊動手,他們也會困死于大自然惡劣的環(huán)境中;如果蜀漢的宦官黃皓不缺乏基本的偵察能力,在鄧艾進軍的路上設有少量軍隊,鄧艾縱有通天之才,也只能束手就擒。
鄧艾的軍隊在荒無人煙的野嶺連續(xù)走了二十幾天,一個蜀兵也沒遇到。姜維想不到鄧艾會在深山老林中開辟一條道路,根本沒有防備,仍舊在劍閣死守。當鄧艾的一萬精兵千辛萬苦繞過劍閣,就像天兵天將一般忽然降臨在成都附近的小城江油時,蜀軍守將自知大勢已去,只能開城投降。
江油再往前就是通向成都的大路,只剩下涪陵和綿竹兩個關口。涪陵由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據守。鄧艾和諸葛瞻交戰(zhàn)幾回合,蜀兵就敗退了。諸葛瞻撤到綿竹,重新組織隊伍防守。鄧艾乘勢進攻綿竹,還寫信勸諸葛瞻投降。諸葛瞻怒斬來使,領兵再戰(zhàn)。
這次戰(zhàn)役是蜀漢軍隊進行的最后一次悲壯抵抗,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戰(zhàn)死沙場。鄧艾終于打下綿竹,大軍直指成都。
綿竹失守之后,成都以外再也沒有屏障,偌大的都城幾乎赤裸在鄧艾面前。
無能的后主劉禪驚慌失措,只能交出皇帝的玉璽,去鄧艾軍中投降。雄踞西蜀四十余年的劉氏政權,在鄧艾的奇兵突襲之下,宣告崩潰。而當在劍閣抵御鐘會的姜維得知鄧艾越過七百里大山,攻下江油、涪陵、綿竹的消息時,頓覺大勢已去,無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