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東的腹地,鹿邑縣城以西三十五里的地方,隱匿著一個被時光輕撫的古村落——小廠集。這里,有一條古老而神秘的河流,薅須溝,它靜靜地流淌,仿佛是時間的低語,講述著一段段關于遷徙、耕耘與守望的故事。
薅須溝,其名背后藏著一段溫馨而又略帶辛酸的記憶。陳姓祖輩,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的那場浩大遷徙中走出,帶著對未知土地的憧憬與希望,落戶于此。他們開荒辟地,興修水利,以期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來。然而,在開鑿排水灌渠的過程中,卻遭遇了來自鄉(xiāng)親的阻攔,那是他們帶來的親人,共同在這片土地上奮斗的伙伴。
為了大局,祖輩爺爺毅然決定開挖的自然走向。于是自己親自坐在牛拉的拖車上,走過哪里就挖到那里。村民們大都是祖輩爺爺奶奶姪孫輩或娘家的姪孫輩,他們就牽著牛,拽著祖輩爺爺?shù)暮?,讓拖車繞過自家田地。這樣東挪西繞成了現(xiàn)在的九曲十八彎的重要排水河道延續(xù)至今。以胡須為引,任由鄉(xiāng)親牽引,讓工程繞過肥沃的田地,途經(jīng)低凹的灘涂,于是,薅須溝便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彎彎曲曲幾十里延伸向了東南縣城的方向,成為了一條充滿人情味的河流。
如今,站在薅須溝畔,只見肅立的大楊樹如同孤獨的哨兵,靜靜地守候著這條見證無數(shù)變遷的河流。它們見證了河水的漲落,也見證了小廠集的興衰。人們或許已經(jīng)習慣了這條河的存在,卻往往忽略了它背后的故事,更多地是將目光投向那清澈見底的溝水和那座彎腰的小橋。光與影在這里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仿佛能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充滿汗水與希望的年代。
沿著薅須溝畔的小廠集古巷漫步,每一步都踏出了歲月的回響。老街兩旁,青磚灰瓦的古建筑錯落有致,它們承載著歷代先祖的榮光與夢想,也守候著那份古樸敦厚的情調(diào)。老院老屋的影子在夕陽下拉長,仿佛在低語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而那些站立在溝岸的柳樹,更是以它們婆娑纏綿的姿態(tài),陪伴著薅須溝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訴說著無盡的牽掛與留戀。
薅須溝的身段在這里形成了優(yōu)美的曲線,它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輕輕地環(huán)繞著小廠集。過往的人們在這里駐足停留,解讀著小橋流水的戀情與相思。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是薅須溝的眼睛,它深情地凝視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而腳下的流水則是不息的相思與渴望的象征,它們?nèi)諒鸵蝗?、年復一年地流淌著,將小廠集的故事帶向遠方。
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意與溫情的地方,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份來自祖輩的堅韌與執(zhí)著,也能感受到那份對土地的熱愛與敬畏。薅須溝畔的小廠集古巷不僅僅是一條河流、一個村落的代名詞,它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文化的傳承。在這里我們仿佛能夠找到心靈的歸宿,感受到那份屬于家鄉(xiāng)的溫馨與安寧。
每當夜幕降臨,小廠集便換上了另一副面容。月光如洗,傾灑在薅須溝上,波光粼粼,與天上的繁星遙相呼應,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溫柔地包裹。村民們或圍坐于溝邊,或漫步于古巷,分享著一天的勞作與收獲,歡聲笑語在夜空中回蕩,給這個古老的村落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古巷中段老槐樹下,自然形成了集鎮(zhèn)的小廣場,是村民們集會的好去處。每當節(jié)日或農(nóng)閑時,這里便熱鬧非凡。老一輩的人喜歡圍坐一起,講述著那些關于遷徙、耕耘與守望的古老傳說,年輕一輩則在一旁聆聽,眼中閃爍著對過往的敬仰與對未來的憧憬。這些故事,如同薅須溝的流水一般,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廠集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新式的建筑逐漸融入古老的村落之中,為這里帶來了新的風貌與活力。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薅須溝畔的那份古樸與溫情卻始終未變。它如同一根紐帶,將過去與現(xiàn)在緊密相連,讓小廠集的人們在繁忙與喧囂之中,依然能夠找到那份屬于心靈的寧靜與歸宿。
在薅須溝的見證下,小廠集的人們繼續(xù)著他們的生活與夢想。他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耕耘、守望、傳承,將那份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與敬畏化作無盡的動力,推動著這個古老的村落不斷向前發(fā)展。而薅須溝,也將繼續(xù)流淌著它的故事與情感,成為小廠集永恒的記憶與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