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紓解路徑

2024-10-07 00:00:00李琳
知識管理論壇 2024年4期

摘要:[目的/意義]旨在通過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解決目前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面臨的情景化不足、交互性缺乏、情感刺激不足等問題。[方法/過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策略和場景、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方面對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內在機理進行探究;根據(jù)信息素養(yǎng)框架中的多個維度對其進行理性審辨性審視、認知性審視、社會性審視、操作性審視、情感性審視與項目性審視。[結果/結論]從頂層設計、技術支撐以及道德倫理方面探討元宇宙下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路徑,以期為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探尋現(xiàn)實出路。

關鍵詞:元宇宙;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內在機理;理性審視;虛實交互

分類號:G250

引用格式:李琳.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與紓解路徑[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4, 9(4): 394-403 [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401/. (Citation: Li Lin.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Mitigation Ways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J/OL].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 2024, 9(4): 394-403 [cite date]. http://www.kmf.ac.cn/p/401/.)

1 引言/Introduction

元宇宙將人類帶入數(shù)字化生存的高階形態(tài)。隨著人工智能、5G、虛擬現(xiàn)實技術、增強現(xiàn)實技術、云計算等數(shù)字技術日臻成熟,元宇宙作為數(shù)智時代高端數(shù)字技術的歸納整合,也是互聯(lián)網演化歷程中的第三次科技變革,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全面的教育變革,打造了虛實交融、人機交互、高度沉浸的教育新場域?!?023教育元宇宙發(fā)展研究報告》指出教育元宇宙是一種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教學環(huán)境,它將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一個更加個性、自主、安全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教育元宇宙不僅能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而且將深刻地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因此,教育元宇宙是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的未來愿景。

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作為相對獨立于文化基礎教育與專業(yè)門類教育的實踐形式,新的環(huán)境轉變與技術更新引發(fā)了對信息素養(yǎng)教育新的探究與實踐。近年來,在線教育隨著教育技術水平的提升而蓬勃發(fā)展,有研究者預言,未來10年將迎來在線教育的第5個發(fā)展浪潮[1]。未來在線教育將成為教育常規(guī)模式,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亦會順應時代發(fā)展,不斷豐富其內涵與外延。

鑒于當前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缺乏理論及實踐的深度探究,以及面臨情景化不足、交互性缺乏、情感刺激不足等潛在風險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亟需變革[2]。因此,元宇宙作為新興科技手段集成,其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可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并實現(xiàn)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情景化、個性化及交互性增強的教學場域。然而,目前針對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較少,尤其對于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模式及課程評價的探究相對匱乏。未來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將成為教育常態(tài),如何高質量開展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未來可行性將值得被深入探究與理性審視。

2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現(xiàn)實可能性/The practical possibility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2.1 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及其缺陷分析

yHw7LLEX5x7j5CM5mU+P8Q==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內涵是“高校圖書館或信息素養(yǎng)教育科研團隊憑借互聯(lián)網及信息通訊設備針對在校學生或相關學習者所實施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實踐”[3]。當前形勢下,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已成為教學的主流形式。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可分為在線課程、慕課、視頻公開課、信息素養(yǎng)教學平臺、ppt/pdf課件、音視頻、動畫、微課、游戲、測評、比賽等[4],其交流模式包括在線聊天、網絡會議、網絡直播、郵件、微信討論組、網頁等。

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①導致信息素養(yǎng)教育知識體系結構缺乏清晰度,且知識點之間關聯(lián)度弱,總體內容略顯單薄,難以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把握及體系建構;②易造成信息素養(yǎng)教育師生沉浸感缺失,目前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將線下課程影射到線上網絡平臺,教學資料實現(xiàn)了從線下到線上的轉移,其實質更多是教學形式的簡單改變而非教學內容的精進,缺失師生之間以及學習者社群團體之間的交互性、沉浸性、體驗性。而元宇宙技術平臺可將線下的在場感及沉浸感與線上的可擴展性進行虛實交融,這對于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完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評價、營造虛實結合的教學策略及場景等方面有著關鍵的技術應用意義。

2.2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技術支撐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技術建構源于元宇宙的技術群,因此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需要的核心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交互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數(shù)字孿生、區(qū)塊鏈技術等。具體分析如下:

(1)人工智能技術為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關鍵性、根本性的技術支持。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營造信息素養(yǎng)教育過程中虛實結合的教學場域,學習者可通過人工智能穿戴工具或人工智能傳感器工具在虛實交融的元宇宙信息素養(yǎng)教育平臺中開展沉浸式學習,從而使學習者的具身認知得到有效建構及發(fā)展,更有助于學習者及社群團體高階思維的養(yǎng)成。

(2)交互技術是元宇宙平臺營造的關于現(xiàn)實的人與計算機相互交流與合作即人機交互的一項新興技術。元宇宙通過人機交互、人機合作等手段營造虛實結合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模式,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和知識圖譜等智能技術設備為學習者開展個性化情境學習提供技術保障,從而調動學習者及社群團體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者能夠養(yǎng)成自主獲取深度知識且主動完善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習習慣。因此,交互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智慧的、能動的技術保障。

(3)物聯(lián)網技術通過傳感器收集各種信息以達到萬物互聯(lián),如通過溫度、濕度、氣體等傳感器為元宇宙中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體及對象感知萬物提供技術支撐,通過5G、6G網絡技術為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數(shù)據(jù)高速傳輸技術支撐,從而打破通訊阻礙,保障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網絡連接更通暢,能耗更低。

(4)數(shù)字孿生是彼此依賴裝備的數(shù)字映射系統(tǒng)[5]。數(shù)字孿生加深了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虛實共生融合,通過數(shù)字孿生構建豐富、逼真的鏡像世界教育場域,刺激師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體驗,使其沉浸式身臨其境的強在場感知更為真切。通過數(shù)字孿生技術,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學習者可以優(yōu)化沉浸性、具身性、跨時空性、社群協(xié)作性等綜合學習方式。

(5)區(qū)塊鏈作為以時間序列排布的數(shù)據(jù)塊式結構,具有延展性、穩(wěn)定性、數(shù)據(jù)共享性等優(yōu)勢[6]。區(qū)塊鏈技術是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核心技術保障,為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體及對象提供了可信任的接入機制,能夠保障信息的全過程公開留痕,亦能保障元宇宙平臺運行過程中所生成數(shù)據(jù)及信息的安全,對于元宇宙教學情境中的成果認證、能力考核等也提供了安全技術保障[7]。

元宇宙作為未來集合多元智能技術的教育平臺,相較于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其內在邏輯、教學策略及場景營造等均需要進行革命性的改變。通過元宇宙技術賦能后,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缺陷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人工智能技術使學習者的具身認知得到有效建構及發(fā)展,助力其高階思維的養(yǎng)成;交互技術使學習者能夠養(yǎng)成自主獲取深度知識且主動完善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習習慣;物聯(lián)網技術打破了通訊阻礙,為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數(shù)據(jù)高速傳輸?shù)募夹g支撐;數(shù)字孿生增強了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沉浸性、具身性、跨時空性、社群協(xié)作性;區(qū)塊鏈則為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供了安全技術保障。因此,元宇宙情境下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必然會顯現(xiàn)出更深刻的內涵。

3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內在機理/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能夠打破傳統(tǒng)信息素養(yǎng)教育環(huán)境的時空隔離,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通過混合虛擬現(xiàn)實技術拓展了教學的時空維度,真正實現(xiàn)了知識是學習者與教學情境在教與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交互狀態(tài)。使學生更容易學習深層知識、應用并解決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策略和場景、教學模式及教學評價等方面實現(xiàn)。具體分析如下:

3.1 教學目標

2021年,我國發(fā)布的《提升全民數(shù)字素養(yǎng)與技能行動綱要》對于元宇宙賦能下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目標設定具有指導意義。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單純的技能知識講授邁向元素養(yǎng)、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塑造。元宇宙下高階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首先需要學習者通過親身參與經歷或直接接觸感受在虛實交融的具身情境中獲得直接知識或經驗,進而以此形成對間接知識和經驗的初步了解,學習者再運用有限的間接知識和經驗解決某些指定問題,從而在解決循環(huán)沖突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知識和經驗認知,知識體系亦隨之不斷完善,以此為基礎,學習者在無限擴容的元宇宙平臺中,再將獲得的知識與經驗應用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在此過程中與社群團體的知識與經驗進行相互碰撞,進而不斷對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反思、優(yōu)化,從而形成解決無限變化問題的高階思維能力[8]。在此過程中,教育目標的設定應考慮借助元宇宙技術平臺增加教學的交互性及趣味性,增強學習者獲取知識與經驗的主動性,建構學習者認知體系的完整性,進而加強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高階能力的培養(yǎng)。

3.2 教學內容

同樣的課堂、教學資料、教師所培養(yǎng)的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卻千差萬別,這是由于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程度及所采用深度或淺度等不同程度的學習方法導致[9]。而學習者的情感、對教學過程的主觀感受、與社群團體的共同感受等則綜合影響了學習者深度學習方法的獲得,因此深度學習方法是學習者與其所處情境進行主動性、建構性交互作用的結果[10]。因此,情境是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條件,學習者通過具體項目實踐與情境的交互作用獲得新知識與經驗,在此過程中不斷加入合適的社群團體,并在新的情境與實踐中獲得新知與經驗[11]。

元宇宙平臺所建構的具身認知情境與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平臺相比具有沉浸性、自由性、靈活性等特征,元宇宙平臺通過營造虛實交融的真實情境,從而為學習者提供了可以進行深度學習的空間條件[12]。例如,以華東師范大學云展廳策展課程為例,其提出的“在線學科融合”“仿真沉浸”“自由接口”“超大容量與數(shù)據(jù)”等理念就是對元宇宙教育的初步探索。首先,云展廳課程通過虛擬現(xiàn)實交互技術,首次將孟憲承·劉佛年教育學術成就陳列室等比例還原為線上數(shù)字展館,消除了線上線下教學界限,營造出自由動態(tài)的虛擬現(xiàn)實一體化教學平臺;其次,云展廳課程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策展教學為基礎,囊括數(shù)字技術、信息學等多種學科,且該課程平臺正在擴容為大規(guī)模在線教學平臺,在大容量和數(shù)據(jù)技術支持下更好地完成學科交融;再次,云展廳平臺以三維虛擬現(xiàn)實形式建模,精確復原所有情景,給學生以真實感,且利用虛擬現(xiàn)實(Virtual Reality, VR)技術強化三維沉浸體驗,進一步增強虛擬課堂的真實性及未來延展性[13]。因此,教學內容的講授可依據(jù)項目設計與實施為具體情境,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設計在虛實結合的學習情境中,為師生之間與學習者共同體之間營造有趣且高效的交互單元,強化學習者的情感、對教學過程的主觀感受以及與社群團體的共同感受,從而有效刺激學習者應用深度學習方法,主動對知識及經驗進行識別、挖掘、獲取、解構,進而豐富其知識結構,實現(xiàn)從單純技能獲取向抽象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高階思維進階,學習者利用深度知識解決抽象問題的能力在整個項目完成過程中得到鍛煉,其信息素養(yǎng)知識體系得以豐富[14]。

3.3 教學設計策略和場景

在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習者對知識和經驗的獲取能力不同,加之教學的具體情境不同,因此要培養(yǎng)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的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同時兼顧學習者及社群團體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可根據(jù)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結合元宇宙教育空間的優(yōu)勢,從項目設計、項目實施、項目總結3個階段完成教學設計策略和場景。具體分析如下:

3.3.1 項目設計

在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項目設計環(huán)節(jié),首先應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習者個性化現(xiàn)實條件,根據(jù)學習者對深度知識的認知情況,將疑難復雜、籠統(tǒng)概括、空洞抽象的問題進行剝絲抽繭式的具體剖析,從而將學習者自然地帶入其擅長并且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中。其次,利用元宇宙技術豐富具有擴展性的教學資料,為學習者獲取深度知識拓展認知路徑,例如通過課件、視頻、在線課程、直播等方便易懂的形式幫助學習者進行深度知識的捕捉及吸收,也可將深度知識引入游戲、比賽等感染性、交互性、沉浸感更強的虛擬情境中。再根據(jù)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將深度知識以情境化教學資料包的形式輸出給學習者,學習者將其所學繼續(xù)運用于元宇宙學習空間中,并在具身認知過程中逐步認識深度知識,而且學習者可在元宇宙空間學習社群中進行分享、共創(chuàng)等合作學習[15]。在此過程中,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體教師或人工智能教師可根據(jù)學習者的過程性行為數(shù)據(jù)與績效數(shù)據(jù)隨時提供項目干預引導,及時了解、評價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從而幫助學習者指出錯誤的問題或片面的認知,進而為下一階段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個性化知識教授做好鋪墊。

3.3.2 項目實施

在項目實施階段,學習者可通過項目展示、項目探討、多元評價等方面不斷完善鞏固項目準備階段所學到的知識體系。學習者在元宇宙學習空間展示問題的設計方案及解決對策,并與其他項目進行比較,與元宇宙空間學習社群中的其他學習者進行項目探討和互相評價,多元、全面地審視自身認知水平現(xiàn)狀,不斷重塑自身知識結構、優(yōu)化項目方案,進而為項目總結階段做好準備。在此過程中,信息素養(yǎng)教育授課教師可依據(jù)項目準備階段的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項目方案展示內容,以個體學習者的個性化發(fā)展為宗旨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及場景。

3.3.3 項目總結

在項目總結階段,學習者要將知識信息應用到具有擴展性的情境交互中,對知識信息進行檢索、批判、反思、創(chuàng)新、傳播、內化的往復循環(huán),從而豐富深度知識體系,養(yǎng)成抽象思維能力。由于元宇宙憑借其高端智能技術集群具有虛實交互性及無限擴展性等特點,因此學習者可將其項目的具體應用場景通過虛實結合的形式與其他社群共同體分享,使其他共同體學習者共同參與到項目中,從而產生知識交互,知識在各種不同的學習場景中進行遷移、融匯、碰撞、創(chuàng)新。教師可依據(jù)元宇宙技術進行全過程監(jiān)控,并針對學習者的具體學習情況、倫理道德、價值觀傾向等問題展開個性化指導、提出建議并及時修正,從而根據(jù)教學效果不斷及時更新、完善、升級項目方案。

3.4 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設計的具體實施情況。傳統(tǒng)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學模式以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主,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遠程在線教學與線下面對面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而非僅僅依賴教師的課堂講授,從而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主動性、專注性、創(chuàng)造性為宗旨進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個人學習體驗。然而,雖然與傳統(tǒng)線下面對面課堂相比,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顯著優(yōu)點,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教學仍然表現(xiàn)出實時交互難、缺乏在場感及沉浸感等缺陷,因此面對以虛實交互技術為支撐的元宇宙時代教學,元宇宙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元宇宙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首先應滿足元宇宙虛實交融、無限擴展、恒定動態(tài)的特征,從而突破傳統(tǒng)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與線下永久對立的局面。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使學習者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以獲得在場感和沉浸感,也使得其教學資源、師生容量、社群學習者共同體在無限擴展的元宇宙學習空間中能夠進行實時交互[16]。傳統(tǒng)面對面課堂邊界在逐漸消解,師生共同存在于無限擴容、自由交互的元宇宙學習空間,教師無需直接進行知識搬運,而是以指揮者的身份進入元宇宙,憑借智能設備進行交互演示,以觀察、引導、反思、探討來助力學習者獲取知識;師生人數(shù)和數(shù)字資源容量的無限拓展,將有助于學科相互交融,提升學習者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能力,從而完善其信息素養(yǎng)等知識體系。

3.5 教學評價

通過元宇宙技術中介,可以對教學效果進行多元、直觀、便捷的評價,如對學習者項目成果的評價、對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是否養(yǎng)成的評價、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具體而言,為完善教學策略及場景,提升教學設計,可以通過元宇宙技術手段對教學情境進行全過程監(jiān)測,對學習者進行觀察、提問、作業(yè)核實、階段性考核等,對教學過程及效果進行內容及價值評判。例如,通過設置階段性游戲闖關的形式助力學習者通過自我測評核實對知識及經驗的掌握情況[17],通過設置反思性測評核查學習者是否掌握深度知識及是否養(yǎng)成抽象高階思維能力[18]。另外,多元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亦應著重考慮,教學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習者知識經驗技能及高階思維能力的獲取,還應從倫理角度進行評價,尤其在學術道德養(yǎng)成及數(shù)字安全保護等方面[19]。最后,教師可利用元宇宙學習平臺產生的數(shù)據(jù)以及教學評價結果,對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教學進行實時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場景。

4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理性審視/A rational review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信息素養(yǎng)成為這個時代人的核心素養(yǎng)和基本素質。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應利用技術手段改革傳統(tǒng)教育模式,將智能、科技信息技術手段與教育教學深層次交融,推動師生信息素養(yǎng)從單純技術運用向高階綜合素養(yǎng)拓展,使之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yǎng)[20]。信息素養(yǎng)自提出至今,其概念早已超出打字等基本技能范疇,因此,信息素養(yǎng)應是內涵更加深刻、素養(yǎng)更加全面、架構更加多元的概念。

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或教育研究機構,根據(jù)各自領域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都在適時的階段研究信息素養(yǎng)框架,并強調數(shù)智時代信息素養(yǎng)的無可替代性[2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亞太經合組織等權威機構都發(fā)布過信息素養(yǎng)框架,較權威性的框架有《21世紀技能評估與教學》《21世紀學習框架》《國家教育技術標準》《技術與工程素養(yǎng)框架》等[22]。這些框架都肯定了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地位,并且其所列信息素養(yǎng)都包括多個維度,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維度分別是審辨性、認知性、社會性、操作性、情感性與項目性維度。

元宇宙發(fā)展勢頭迅猛固然可喜,但教育教學的本質是育人而非炫技。若要元宇宙長久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可根據(jù)國際權威組織所涉及的信息素養(yǎng)框架中的多個維度,對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進行理性審視,分別為審辨性審視、認知性審視、社會性審視、操作性審視、情感性審視與項目性審視。

4.1 審辨性審視

元宇宙不是“教育的伊甸園”,也不是“數(shù)字的烏托邦”[23],元宇宙中逼真的虛擬教學場域構建都是以現(xiàn)實世界需求為考量設計的,因而優(yōu)化了現(xiàn)實世界教學過程中講解、認知、反思、內化、實踐的應用場景,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現(xiàn)實世界。而在元宇宙空間中,充斥著各種危機與挑戰(zhàn),如社交欺騙、虛擬成癮等問題[24]。由于在虛擬世界的教學交互性強、在場感和沉浸性強,所以教師應做好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擺渡人”,幫助學習者養(yǎng)成自主審辨性思維,培養(yǎng)學習者在復雜問題中的分析、審思、辨別能力,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鼓勵學習者積極進行自主思考、辯證評判、創(chuàng)新實踐,進而做出正確合理的選擇并解決實際問題[25]。

4.2 認知性審視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是利用元宇宙的技術優(yōu)勢助力學習者培養(yǎng)問題識別能力、對問題的分析與邏輯推導能力等。元宇宙若要深刻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則需要在復雜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對學習者的認知性方面進行全方位理性的審視,主要通過以下3個方面對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認知性養(yǎng)成進行審視:①科學理性地認知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核心概念,并對解決過程進行深入分析;②在紛繁復雜的數(shù)字資源面前,對其進行合理選擇進而gURPr1swy3boaSotCpBowU+cTD8rcPLnsvX7rmx5KZs=構建個人認知體系、豐富學習經驗,并進行知識的創(chuàng)新性生成;③通過理性認知合理選擇智能技術,促成問題解決的有效結果,通過科學認知結果對過程進行反思與審視。

4.3 社會性審視

離開了社會倫理約束的元宇宙,則易造成學術不端行為、個人數(shù)據(jù)及隱私泄露、教育不公平等社會風險。另外,算法黑箱、信息不對稱等加劇了數(shù)字鴻溝等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可以從個人隱私保護、社會公平維護、數(shù)據(jù)倫理規(guī)制方面進行對其進行社會性維度的審視。

元宇宙以全方位數(shù)字化形式呈現(xiàn),教學資源的分享、評估等都以數(shù)據(jù)的形態(tài)運行、保存,元宇宙中的生命個體以數(shù)字符號的形式進行交互,教學軌跡、教學過程及教學成果被全過程監(jiān)控,各類數(shù)據(jù)相互補充,再現(xiàn)了教學全景,從而使個人隱私全方位暴露在數(shù)據(jù)監(jiān)控下,因此,數(shù)據(jù)的獲取、運用、保存等均離不開數(shù)據(jù)倫理規(guī)制[26]。在獲取和應用數(shù)據(jù)環(huán)節(jié)中,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個體應有權利提前獲知數(shù)據(jù)獲取方式、數(shù)據(jù)去向以及數(shù)據(jù)安全保護舉措等;建立教學數(shù)據(jù)安全追責制度,從而保障教學過程安全、順利地進行[27]。

4.4 操作性審視

置身于元宇宙學習空間中進行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工具化及技術化操作能力是必備技能。具體包括:了解基本編程方法;熟悉多種數(shù)據(jù)及高端智能技術使用方法,從而能夠認知、獲取、組織、存儲、分析、評判數(shù)據(jù)信息;能夠對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技術程序和設備進行及時調配,還能夠利用其他數(shù)字化技術手段識別并排除潛在操作風險。

4.5 情感性審視

元宇宙盡管有高端智能技術集群的支撐,但仍然難以點亮學習者的“生命和精神之火”[28],難以為學習者提供情感支持,過度憑借技術及數(shù)字設施更加造成了學習者的情感缺失,因此學習者在人性養(yǎng)成及道德滋養(yǎng)方面更易荒蕪。另外,長期佩戴虛擬VR頭盔會損害信息素養(yǎng)教育生命體的身心健康,虛擬情境會分散學習者知識獲取時的專注力,缺乏具身性與體感性,情感體驗難以在虛擬世界中實現(xiàn)。因此,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能力方面審視情感性維度:認知、調動健康情緒與動機的能力,理性把握自己與其他共同體言行交互的能力,管理個人數(shù)字身份的能力,在元宇宙風險中保護健康身心意識的能力以及保護作為人類欲望探求真相好奇心的能力。

4.6 項目性審視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項目性審視即在復雜的技術環(huán)境下運用基礎知識建構場景的能力,具體包括基于已有知識體系預知未來的能力,基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問題解決能力,認知、駕馭未來思維、計算思維、算法思維、人工智能思維的能力,辯證審視觀點和理論的能力,對整體流程進行建模、營造場景的能力,認知到當客觀條件限制時及時調整思維、態(tài)度或行為以更好地適應未來數(shù)智環(huán)境的能力等。

5 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紓解路徑/The relief path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enabled by the meta-universe

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一場科技革命,其引發(fā)了教育、社會、生命、認知和價值的巨大變革,使未來生命體能更好地適應技術設備不斷更新、媒介形態(tài)變化、社會生活變遷所引發(fā)的更加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高質量發(fā)展的真正落地,不僅需要數(shù)智時代教學情境的支持,還需要從頂層設計、技術支撐以及道德倫理方面探討元宇宙下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路徑。

5.1 完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國家頂層規(guī)劃

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應做好頂層規(guī)劃,采取多樣化的政策手段推進信息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如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于2022年推出了數(shù)字素養(yǎng)加速器計劃(Digital Literacy Accelerator),其旨在通過為教師、研究人員、相關課題團隊提供財政支持,探索有效的實施方案與改進路徑,鍛煉教師查找、評估和分享高質量信息的能力,以期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29]。另外,應加強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頂層設計,制定相關國家監(jiān)管體系,參考涉及元宇宙適用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在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場域進行核心價值定位,摒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唯數(shù)字化崇拜取向。

5.2 更新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技術手段

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因其受到網絡環(huán)境、技術平臺、電子設備的便捷性與穩(wěn)定性的限制,同時存在師生交互差、團隊合作少等問題,一直被業(yè)界詬病。技術是在線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傳統(tǒng)課堂授課被迫轉為線上教學,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儼然成為覆蓋全國各學段、各地域的教育新常態(tài),技術之于在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不斷更新元宇宙技術,用數(shù)字孿生、物聯(lián)網、腦機接口等技術不僅為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場景、技術、交互等全面支持,可解決傳統(tǒng)在線教育學習過程的時空局限、學習資源失真、學習空間分散、感官調動不足等問題,實現(xiàn)情景化具身沉浸學習、跨地域的深度參與學習、無障礙的共同體協(xié)作習、個性多元的創(chuàng)新學習。

5.3 實現(xiàn)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德性復歸

良好的教育蘊含價值承諾及道德維度,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不僅包括知識經驗的授予,更要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教育對象的元素養(yǎng)理念及道德價值理念,超越元宇宙純技術主義的范疇,追尋信息素養(yǎng)教育道德回歸,重視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工具性價值及道德本位,重新審視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道德基礎及價值理念,追尋元宇宙技術工具理性及信息素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德性的價值目標[30]。

6 結語/Conclusions

目前,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元宇宙也尚未實現(xiàn)多元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及運用,以此構建的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必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元宇宙為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數(shù)據(jù)監(jiān)控、虛擬成癮等風險,且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單純指向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還包括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未來思維、計算思維和算法思維等的塑造,也包括相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元宇宙賦能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在關注教育內在機理的同時也應從多維度進行理性審視及未來出路探究,從而為引領未來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新方向提供現(xiàn)實保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PICCIANO A. Online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M]. New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7: 193.

[2] 王爭錄, 張博.元宇宙賦能信息素養(yǎng)教育:高質量信息素養(yǎng)教育實踐[J]. 圖書館, 2022(10): 51-56. (WANG Z L, ZHANG B. Metaverse empower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ractices of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J]. Library, 2022(10): 51-56.)

[3] 徐春, 張靜, 卞祖薇.我國高校圖書館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育現(xiàn)狀、困境及對策研究[J]. 情報探索, 2021(5): 90-96.

[4] 袁曉靜, 卞長云, 孔曄晗.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在線信息素養(yǎng)教學比較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22(11): 61-68. (YUAN X J, BIAN C Y, KONG Y H. Comparative study of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22(11): 61-68.)

[5] 于勇, 胡德雨, 戴晟.數(shù)字孿生在工藝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 航空制造技術, 2018, 61(18): 26-33. (YU Y, HU D Y, DAI S.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win in process planning[J]. 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8, 61(18): 26-33.)

[6] 蘭國帥, 郭倩, 魏家財. 5G+智能技術:構筑“智能+”時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態(tài)系統(tǒng)[J]. 遠程教育雜志, 2019, 37(3): 3-16. (LAN G S, GUO Q, WEI J C. 5G+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nstruct a new intelligent education ecosystem in the "Intelligence+" era[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9, 37(3): 3-16.)

[7] 朱珂, 丁庭印, 付斯理. 元宇宙賦能大規(guī)模超域協(xié)同學習:系統(tǒng)框架與實施路徑[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2): 24-34. (ZHU K, DING T Y, FU S L. Metaverse empowers large-scale extra-doma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ath[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40(2): 24-34.)

[8] 余越凡, 周曉云, 楊現(xiàn)民. 基于元宇宙的線上線下融合(OMO)學習空間構建與教學模式設計[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4): 14-22. (YU Y F, ZHOU X Y, YANG X M. Construction of Online-Merge-Offline(OMO) learning space and design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40(4): 14-22.)

[9] 張浩, 吳秀娟. 深度學習的內涵及認知理論基礎探析[J]. 中國電化教育, 2012(10): 7-11, 21. (ZHANG H, WU X J. Deep learning connotation and cognitive theory foundation analysis[J]. China audio-visual education, 2012(10): 7-11, 21.)

[10] 普羅瑟, 特里格維爾.理解教與學:高校教學策略[M]. 潘紅, 陳鏘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77. (PROSSER M, TRIGWELL G. Understan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teaching strategies[M]. PAN H, CHEN Q M, tran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77.)

[11] 張振新, 吳慶麟. 情境學習理論研究綜da1db74e6bd1a027bbad9468396352a4述[J]. 心理科學, 2005(1): 125-127. (ZHANG Z X, WU Q L.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contextual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1): 125-127.)

[12] 周立潔, 柳士彬, 李嫣然. 學習元宇宙賦能成人教與學范式轉型:目標、場域與應用路徑[J]. 遠程教育雜志, 2023, 41(1): 72-79. (ZHOU L J, LIU S B, LI Y R. Adult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empowered by metaverse for learning: goal, field and application path[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3, 41(1): 72-79.)

[13] 魯力立, 許鑫. 從“混合”到“混沌”:元宇宙視角下的未來教學模式探討——以華東師范大學云展廳策展課程為例[J]. 圖書館論壇, 2022, 42(1): 53-61. (LU L L, XU X. vFrom "Blended" to "Chaotic": a discussion on future teach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verse--taking the cloud exhibition curation cours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Library tribune, 2022, 42(1): 53-61.)

[14] 李海峰, 王煒. 元宇宙+教育:未來虛實融生的教育發(fā)展新樣態(tài)[J]. 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22(1): 47-56. (LI H F, WANG W. Metaverse+Education: a new stat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J].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2022(1): 47-56.)

[15] 余越凡, 周曉云, 楊現(xiàn)民. 基于元宇宙的線上線下融合(OMO)學習空間構建與教學模式設計[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4): 14-22. (YU Y F, ZHOU X Y, YANG X M. Construction of Online-Merge-Offline(OMO) learning space and design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40(4): 14-22.)

[16] 趙書琪. 元宇宙賦能職業(yè)教育:價值意蘊、應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23, 44(1): 34-39. (ZHAO S Q. Meta universe empowe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application mechanism and practice paths[J].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23, 44(1): 34-39.)

[17] 張文超, 袁磊, 閆若婻, 等. 從游戲化學習到學習元宇宙:沉浸式學習新框架與實踐要義[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4): 3-13. (ZHANG W C, YUAN L, YAN R N. Gamification learning to learning metaverse: new framework and practical essentials for immersive learning[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40(4): 3-13.)

[18] 袁凡, 陳衛(wèi)東, 徐銣憶, 等. 場景賦能:場景化設計及其教育應用展望——兼論元宇宙時代全場景學習的實現(xiàn)機制[J]. 遠程教育雜志, 2022, 40(1): 15-25. (YUAN F, CHEN W D, XU R Y. Scenario empowerment: scenario design and its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prospect: also on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full-scene learning in the era of metaverse[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40(1): 15-25.)

[19] 劉宏玉. 基于“元宇宙”環(huán)境的體育教學模式探究與展望[J]. 高教探索, 2022(1): 75-79. (LIU H Y.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eta-universe" environment[J].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22(1): 75-79.)

[20] 肖新祥.信息素養(yǎng)的理論緣起、內涵及構成要素略論——兼論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國際經驗[J]. 電化教育研究, 2021, 42(8): 116-121, 128. (XIAO X X.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nd compone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lso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J]. Research on audio-visual education, 2021, 42(8): 116-121, 128.)

[21] 段勝峰, 張雅雯.智能時代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 現(xiàn)代大學教育, 2023, 39(1): 58-65, 112. (DUAN S F, ZHANG Y W.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the intelligent era: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23, 39(1): 58-65, 112.)

[22] VOOGT J, ROBLIN N P.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e: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curriculum policies[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12, 44(3): 299-321.

[23] 翟雪松, 楚肖燕, 王敏娟.教育元宇宙:新一代互聯(lián)網教育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J]. 開放教育研究, 2022, 28(1): 34-42. (ZHAI X S, CHU X Y, WANG M J. Education metaverse: the shape, 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 2022, 28(1): 34-42.)

[24] 曹培杰, 余勝泉.數(shù)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J]. 電化教育研究, 2012, 33(4): 21-27. (CAO P J, YU S Q. The proposal, research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natives[J]. Research on audio-visual education, 2012, 33(4): 21-27.)

[25]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 122. (LIN C D. Research on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M].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6: 122.)

[26] 張燕南, 趙中建.大數(shù)據(jù)教育應用的倫理思考[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1): 48-55, 104.

[27] 婁方園, 鄒軼韜, 高振. 元宇宙賦能的圖書館社會教育:場景、審視與應對[J]. 圖書館論壇, 2022, 42(7): 25-32. (LOU F Y, ZOU Y T, GAO Z. Library social education empowered by meta universe: scenario, scrutiny, and response[J]. Library tribune, 2022, 42(7): 25-32.)

[28] 金生鈜. 規(guī)訓與教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 364-365. (JIN S H.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M]. 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ress, 2004: 364-365.)

[29] 張黎, 周霖.機理、隱憂與出路:元宇宙賦能在線教育具身化轉型的現(xiàn)象學反思[J]. 理論月刊, 2023(2): 152-160. (ZHANG L, ZHOU L. Mechanism, hidden worries and ways out: a p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on the metaverse empowering the embodiment transformation of online education[J]. Theoretical monthly, 2023(2): 152-160.)

[30] 王學.教育功利性取向的德性反思[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2): 28-37. (WANG X. Moral reflection on the utilitarian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J].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2): 28-37.)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Mitigation Ways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Li Lin

Library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12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a series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block chain technology, the meta-universe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contextualization, lack of interactivity and lack of emotional stimulation faced by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sQrZZheUla/ocl4mPkdmhxgx9p9ILHvoevS1bnVMFV4=ion literacy education. [Method/Proces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design strategies and scenarios,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as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uthor conducts a rational critical examination, a cognitive examination, a social examination, an operational examination, an emotional examination, and a project examination. [Result/Conclus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meta-univers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technical support, and ethics, to find a realistic way ou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meta-universe.

keywords: metaverse; 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trinsic mechanism; rational examination; virtual-real interaction

Fund project(s):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pecial Project of 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2023 titled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ta-Universe Enabl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Grant No. 23JK0236).

Author(s): Li Lin, librarian, master, E-mail: 825280343@qq.com.

Received: 2024-01-22 Published: 2024-08-23

鄱阳县| 沾化县| 勐海县| 临夏县| 乡城县| 双城市| 百色市| 白山市| 都江堰市| 泰和县| 嘉禾县| 高要市| 弥勒县| 锡林郭勒盟| 莎车县| 杨浦区| 五莲县| 资源县| 黄梅县| 利津县| 玉山县| 盱眙县| 吉林市| 饶河县| 滦平县| 昌江| 蓬溪县| 邵东县| 铜鼓县| 安新县| 蒙阴县| 连南| 镇江市| 彭州市| 肥乡县| 新野县| 永宁县| 梨树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兖州市|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