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作家,形容詞用得非常非常少,但絕對不用形容詞的我也沒見過。有些時候,形容詞用得恰當,也會產生驚人的力量。
我們要使用準確的、細膩的形容詞,不要使用模糊的、“龐大”的形容詞。唯有選詞恰當,寫出來的畫面才能令人如親眼所見。
我在報社工作時,報社曾經舉辦過一次全市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決賽的題目是“沈陽的秋天”。結果絕大部分同學寫的都是苞米地,苞米地都是金黃的,天都是藍藍的。同學們使用了大量的、重復的形容詞,寫出的是一個毫無生氣的秋天,讓人以為同學們都去了同一片苞米地,沒有任何新意。
只有進行了獨立且細致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那次大賽的冠軍寫的是小區(qū)里來了賣秋菜的人。他寫了一連串的聲音:卡車進小區(qū)的聲音,叫賣聲,居民上下樓的聲音,討價還價的聲音……他的秋天是一首充滿生活氣息的交響曲。
我們來看段大作家海明威的文字——
河床里有鵝卵石和大圓石頭,在陽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快速流動、深處是藍色的。
這個例句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前半句寫石頭,后半句寫河水。鵝卵石和大圓石頭,是小圓球和大圓球,寫的是石頭外形;而“干”和“白”,這兩個普通形容詞放在一起,寫出了石頭的兩個不同側面,搭配在一起,石頭的質感就出來了。如果只有一個“干”,或者只有一個“白”,就不會有這種效果。
后半句寫河水,用了清澈、快速、藍色這三個形容詞。也是從三個不同側面為河水定性,河水也變得生動立體了。
看完整句話,我們就能想象出這條河的全貌。這句話里的形容詞都非常簡單,妙就妙在組合得好,各個側面放在一起,這些簡單的形容詞一下子就活了。另外,這句話里的動詞“流動”,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動態(tài)的印象,而不是死氣沉沉的。
這句話里有名詞、動詞,還有形容詞。一個句子,需要各種詞聯(lián)合演出,合適的詞務必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美]海明威《在異鄉(xiāng)》
秋天的空氣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