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從樓蘭古墓溝,到伊犁塞人冢,從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尼雅遺址,到發(fā)現“小河公主”的羅布泊小河墓地,今年90歲高齡的王炳華幾乎走遍了新疆所有重要的考古現場。19世紀中葉起,不少西方學者闖入新疆,在茫茫沙海中翻找遺珍,一箱又一箱地運往海外,令人扼腕。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考古學者才終于步入這片神秘的土地。王炳華正是這些考古工作者的代表人。1960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就投身新疆考古事業(yè),一直到現在,戶口仍在新疆,王炳華笑著說:“我是一個新疆人?!?/p>
如今,新疆考古的條件好了,越野車代步,無人機升空,就能對地形地貌的大概情況了然于胸。王炳華覺得,生產工具的改進是好事,但有時候仍需要“兩腳踩在沙上”才能真正實現在一線觀察現象,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jié)?!懊恳粋€考古發(fā)現不僅是物質的揭示,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傳承。這種傳承是對中華文明自信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呼吁?!蓖醣A說道。
觀點一覽
面向未來文明,讀懂歷史的脈絡,才能求索世界。以王炳華先生為代表的一批考古學者,跨越了一年又一年的黃沙,見證并推動了新中國時期新疆地區(qū)考古事業(yè)從無到有、從沉寂走向輝煌的歷程。
目前,世界正在面臨全新的交流與融合形勢,新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正在世界版圖上熠熠生輝,新疆地區(qū)考古再次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的考古學者們攜著一片赤子之心奔赴邊疆,這是有責任的知識分子給予自己的挑戰(zhàn)。以史為鑒,人們在沙漠深處找尋和諧共融的答案,讓中國未來的對外交流之路更堅實、更輝煌。
【何翠宜/供稿】